本文发表于《北京晚报》年12月15日版来访者栏目
正确,但不共情,是一种创伤!
原标题:请与我共情
本期来访者:叛逆的乖乖女
梁明霞,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心理学讲师,北京大学心理学学士,理工科硕士
点击上方收听音频
来访者说01挨训的童年
我今年27岁,远离家人,在北京工作。
我的爸爸是一名农村老师,脾气有点暴躁,动不动就会说我两句,妈妈对我也很严厉,她希望我乖乖的,也按照乖乖女的标准来要求我。可是我小时候特别叛逆,慢慢的,她就管不了我了, 干脆让大我6岁的姐姐管我。
我姐好像特别喜欢管我,训起人来一套一套的。每次我做错了事情,我姐都自己坐凳子上,让我站着,然后开始给我讲道理,一说能说好长好长时间。当时我就想,你还不如像爸爸那样打我一顿呢,但我不敢啊,我只能乖乖地站在那里,边听边点头。
其实她说的话我一句也没有听进去,但我必须做出一副乖乖的样子,否则她会越说越多。
睁开眼,阳光和你都在~
咨询师说01姐姐在模仿“老师”
在许多家庭中,姐姐管妹妹,老大管老二的现象特别明显,对于姐姐来讲,对于妹妹的出生可能是带着怨气的,毕竟妹妹的出生抢走了她部分的爱,内心深处,她对妹妹是一种又爱又恨的情感,这时候,父母“管好妹妹”的期望或者要求又加进来,使得姐姐对妹妹的感情更加复杂。
同时,姐姐比妹妹大6岁,她对妹妹的管教更多是模仿来的,这位姐姐模仿的更多的是“老师”的角色,这和我们的教育文化也有很大的关系,在学校“老师”的角色被赋予了很多积极正向的内容,所以姐姐会很自然地模仿“老师”,
可以猜想一下,家长也会很认可这样的模仿,尤其是个案的爸爸本身就是老师。
来访者说02来,咱俩谈谈
越怕被姐姐说,好像越容易犯错。
印象中好像每隔一段时间姐姐就会对我说:来,咱俩谈谈!一听这话,我就想哭,我知道我又做错事了,我又要挨训了。其实我已经很小心了,可是在姐姐那里我就是爱犯错。比如说她做饭我烧火,平时妈妈做饭我烧得很好,但遇到她,不是火小了,就是火大了。经常我都是一边哭一边烧火,等饭做好了,我的眼泪还挂在脸上。
这时候,爸爸就会说:“怎么一吃饭就哭,不许哭。”爸爸虽然脾气暴躁,但平时对我还是挺好的,这个时候我多希望他能问问我,然而他没有。于是我就更委屈了,眼泪哗哗地往下掉,然后,我就被赶到墙角中自个吃,现在想想还是挺可怜的。
其实哭着吃饭能吃多少呢?小学的时候我一直是一副脸色蜡黄,干瘦干瘦,营养不良的模样。
睁开眼,阳光和你都在~
咨询师说02无处寻求怀抱
可以感受到,来访者对于自己情绪不能很好地表达。
哭是一个孩子最原始的解决焦虑的方法,也是一个很好的宣泄通道,这个时候,如果妈妈能抱抱孩子,哄哄孩子,她的情绪就能很快地过去。
同时,这一过程也是教孩子建立亲密关系的过程,让孩子知道难过的时候可以去寻求帮助,寻求怀抱来代替哭泣。
但很遗憾,这位来访者更多学到的是一个人面对自己的难过和悲伤。同时,爸爸的做法也促成了来访者压抑的防御机制开始建立。
来访者说03听姐姐话的乖乖女
我这么说似乎对我姐不太公平,其实她对我有很多帮助,尤其是在学业上。
我小学升初中的时候,姐姐在重点中学上高二,当时她的班主任恰巧是学校教导主任,然后她就向自己的班主任说:“我有个妹妹想来咱们学校读书,她学习特别好……”其实现在想想还很难相信,一个高二的学生为了自己的妹妹去找校领导。具体的细节我没问过,反正经过一番折腾, 这事居然成了,我如姐姐的愿进了这家重点中学。
其实当时我特别不愿意去,因为我熟悉的老师和同学都在另外一所学校,但没办法,我是乖乖女啊,是听“姐姐”话的乖乖女。
睁开眼,阳光和你都在~
咨询师说03姐姐的夸大性自体
可以看到家庭的错位,姐姐“小大人”的模式继续延续。
大胆假设一下,这个姐姐在现实中可能承担了许多她原本不需要承担的责任和角色,为什么会承担这些,她在证明自己的能力。
为什么要证明,因为她想要父母的医疗白癜风贵阳白癜风治疗中心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eijingwanbaoa.com/wbjj/99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