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本报报道,5月14日凌晨,西城区某小区一户居民家突发火灾,夺去了女主人的生命,女儿也受了轻伤。事发现场房屋窗框被烧变形,外墙皮出现脱落,二楼居民的阳台窗户和暖气也被烧坏,直到六楼的外墙都被熏黑。倘若救援人员不及时赶到控制火情,对居民生命财产造成多大的损失,简直不敢想象。
短短几日,成都等地发生数起因电动车引发的火灾,造成人员伤亡。电动车火灾频发,与保有量越来越大有关,与一些厂家的产品质量差有关。但发生火灾悲剧,更与部分居民的不良习惯和侥幸心理有关。近年来,消防等部门一再宣传电动车上楼的危害,要求各街道社区和小区物业等联合做好防范,可电动车上楼现象并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充电时推车上楼或把电池带回家,还有飞线充电模式,一待充电,电线便飞流直下十几层。
损失巨大、教训深刻,公众不可能不知晓,之所以我行我素顶风而“上”,与小区电动车配套设施不到位有很大关系。虽然这不是违法违规的理由,但诸如小区安防设施不到位导致电动车容易丢失、没有专用车棚、充电设备不足导致充电难、电费价格严重高于居民用电价格等等,都是不得不正视的问题。
所谓堵疏结合,就是一方面要堵住电动车上楼的门,同时也要为电动车留在楼下创造让车主安心方便的环境。此外,就5月14日火灾看,该居民家中有7块电动自行车的锂电池,大部分是二手的。事实上,市场上倒卖废旧电池,甚至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电池的,不在少数,做好管理和综合利用迫在眉睫。小区小环境,市场大环境,一个都不能缺。
配套设施的跟进,需要时间;防止电动车上楼,必须“提速”。相关部门和小区物业,要守住确保居民安全的底线,坚持生命至上、安全第一,把群众利益放在心上,把服务优先落实到行动上,总能找到合适的路径。
(原标题:禁止电动车进楼需要“提速”)
来源北京晚报作者贾亮
流程编辑刘伟利
本文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