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庆亲王,还有谁是铁帽子王

导语近几天,“铁帽子王”成为中国政治语言中的新热词。该词最早出现在《人民日报》1月15日头版评论员文章《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中,文章说:“腐败没有‘铁帽子王’,反腐败绝不封顶设限。”第二次出现在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2月3日刊发的署名文章《不得罪腐败分子,就要得罪13亿人民》中,文章提到“在贪腐问题上,没有人能当‘铁帽子王’。”接着,就是出现在3月2日“两会”首场新闻发布会上,发言人吕新华在答记者问时提到“在反腐斗争中…没有不受查处的‘铁帽子王’。”官方如此频繁地使用这一清代历史名词,究竟有何深意?“铁帽子王”究竟是什么意思?又有哪些“铁帽子王”被夺去了爵位?

“铁帽子王”是清代一种封爵制度

所谓“铁帽子王”,是指世袭罔替的王爵,它源于清代的封爵制度。铁帽子王和其他亲王相比,享有的特权一是“世袭罔替”,隔代不降爵;二是俸禄优厚,岁俸银1万两,禄米1万斛;三是赐予世袭罔替王府,又叫铁帽子王府。

整个清代共有十二个铁帽子王,这十二位王中,有八位是在清朝开国之初立下战功的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子孙,分别为:礼亲王代善(努尔哈赤第二子)、睿亲王多尔衮(努尔哈赤第十四子)、郑亲王济尔哈朗(努尔哈赤之侄)、豫亲王多铎(努尔哈赤第十五子)、肃亲王豪格(皇太极之子)、承泽亲王硕塞(皇太极之子)、成亲王岳托(代善之子)、颖亲王萨哈廉(代善之子,王位后传于其子顺承郡王勒克德浑)。

另外四位属于恩封,他们是清代中后期在稳固江山中立功而受封的,即怡亲王允祥、恭亲王奕訢、醇亲王奕譞、庆亲王奕劻。

自皇太极设立“铁帽子王”制度始,经顺治、康熙、雍正数朝,“八大铁帽子王”已名存实亡。乾隆四十一年,乾隆皇帝见王爵制度紊乱,遂对其作了重新审定,把王爵分为“军功”和“恩封”两部分。凡是战功所得王爵,一律“世袭罔替”;凡恩封得到的爵位“以次递降”,即每袭一次降一等,至奉恩将军截止。从此划清了“铁帽子王”与一般王爵的界限。如果某“铁帽子王”获罪夺爵,以其旁支袭爵,但其后世也不乏被夺爵的历史记载。

■首位礼亲王为努尔哈赤次子代善

爱新觉罗·代善

代善是清太祖努尔哈赤次子,为清初“四大贝勒”之一,他随清太祖征战四方作战英勇,被称为“古英巴鲁图”。清太祖死后,代善与其子岳托拥皇太极即位,清太宗崇德元年(年)晋封和硕礼亲王。皇太极死后,代善又与睿亲王多尔衮主持立福临为帝。代善于顺治五年病逝,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庙。礼亲王世爵共传10世,12人袭爵,2人被夺爵。

■首位郑亲王为努尔哈赤的侄子济尔哈朗

济尔哈朗是清太祖的侄子(努尔哈赤之弟舒尔哈齐六子),也是唯一非帝王直系子孙。顺治初年与多尔衮同为摄政王,顺治十二年去世,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庙。郑亲王世爵共传10世,17王。其中5人被夺爵。

■首位睿亲王为努尔哈赤14子多尔衮

多尔衮因作战智勇双全,赐号“墨尔根代青”(聪明的统帅),崇德元年封为睿亲王。皇太极死后,与礼亲王代善共立太宗之子福临即位,被顺治称为“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顺治七年出猎时死于喀剌城(今河北省卢龙县),年仅39岁。乾隆四十三年追谥其为睿忠亲王,配享太庙。睿亲王世爵共传11世,除去追封的,共8王。

■首位豫亲王为努尔哈赤15子多铎

多铎是睿亲王多尔衮同胞幼弟,崇德元年封豫亲王。清军入关后,他率领军队攻克南京,南明弘光帝出降。顺治六年因天花病逝,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庙。豫亲王世爵共传9世,13王,其中2人被夺爵。

■首位肃亲王为皇太极长子豪格

豪格因功于崇德元年封肃亲王,后因皇太极死后的皇位之争与多尔衮不和,顺治元年被夺爵,顺治五年被拘禁死于狱中。顺治八年世祖亲政,为长兄昭雪,恢复原封谥肃武亲王。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庙。肃亲王世爵共传9世,10王。

■首位庄亲王为皇太极第5子硕塞

硕塞是皇太极第五子,曾与多铎共同在河南攻击李自成,又随军攻破南京,俘虏明弘光皇帝朱由崧。顺治十一年硕塞死,其子袭爵改号庄亲王。庄亲王一支共传8世,11王,其中2人被夺爵。

■首位克勤郡王为代善长子岳托

岳托是礼亲王代善的长子,自幼随父祖征战,太宗崇德元年封为成亲王,但性格狂妄傲慢,两度被降为贝子,太宗两次免其死罪。崇德三年,岳托病逝军中。诏封克勤郡王,乾隆四十三年诏享太庙。克勤郡王世爵共传13世,17王,其中3人被夺爵。

■首位顺承郡王为代善之孙勒克德浑

勒克德浑的父亲为代善第三子萨哈璘,萨哈璘兼通满、汉、蒙古三种文字,屡建战功,崇德年间病死,追封颖亲王,勒克德浑是其第三子。顺治五年封顺承郡王,顺治九年去世。顺承郡王世爵共传10世,15王,其中3人被夺爵。

■首位怡亲王为康熙皇帝第13子允祥

允祥是圣祖玄烨第十三子。雍亲王胤禛即位后,即封其为和硕怡亲王,雍正八年去世。乾隆年间,定怡亲王爵世袭罔替。怡亲王世爵共传8世,9王。

■首位恭亲王为道光皇帝第6子奕訢

奕訢为道光第六子,咸丰即位后即封其为恭亲王。慈禧太后发动辛酉政变得到了奕訢的大力支持配合。两宫垂帘听政任命他为议政王,后赐其食亲王双俸、王爵世袭,同治七年以后遭忌不再参与朝政。光绪二十四年奕訢病逝。恭亲王世爵共传3世,2王。

■首位醇亲王为道光皇帝第7子奕譞

奕譞是道光第七子,咸丰年被封为醇郡王,其福晋是慈禧胞妹叶赫那拉氏。同治十一年晋封为醇亲王。同治死后无嗣,其子载湉(叶赫那拉氏之子)即位,改元光绪,醇亲王食亲王双俸、王爵世袭。光绪十六年奕譞过世,其子载沣袭爵。

■首位庆亲王为乾隆皇帝17子嫡孙奕劻

奕劻是乾隆十七子永璘的嫡孙,也是最后一位被封为世袭罔替的亲王。光绪十年,被封庆郡王。慈禧60大寿时封为亲王,慈禧死后载沣掌政,为缓和亲贵之争赐其王爵世袭。年病死,其王爵只有一代。

官方多次提“铁帽子王”,背后有何深意?

针对新出现的高频名词,“学习小组”组员张广昭发表评论如下:

熟悉中共政治和中国政治语言的人清楚,在涉及腐败等敏感问题上,官方如此频繁使用同一个非常态性的“政治术语”,很大可能是高层领导人甚至是最高领导人的意志或讲话。1月13日习近平在中央纪委五中全会发表了重要讲话。官方首次提到“铁帽子王”,正是出现在最高党报“一论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讲话”之中。因此,不排除腐败没有“铁帽子王”说法,源自中共最高领导人——习近平。

官方多次提及“铁帽子王”的背后深意,不是传递哪一个大老虎将会落网的讯息,而是释放习近平等中央领导层誓与寻租护租等利益集团做斗争,坚定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信号。

一、熟读历史的习近平,深谙历史上的政党兴衰。从年就主抓党建工作的习近平,异常熟悉党的现状和问题;从地方一步一步走到中央领导人岗位的习近平,非常清楚基层的现状和老百姓的想法。在他的认知里,中国共产党面临的最根本挑战来自于执政党自身,腐败对党的伤害最大,是党失去政权的最可能因素。美国政治学者亨廷顿指出,一个社会能容忍腐化的程度高,该社会发生暴力冲突的能量也一定高。为了维持中国稳定,赢得人民信任,最大限度减少暴力冲突可能,必须法治之下没有“铁帽子王”,全面从严治党。

二、中国政治的一大特点,是自上而下的传递效应。当前被污染的政治生态,与高级干部的恶政、贪腐密切相关。周永康主政政法委时的法治破坏,山西的“塌方式腐败”等,均说明中国上层政治的示范效应和传递效应多么显著。对周永康等人来说,法律就是个摆设,就是个稻草人。古语有言:“法之不行,自于贵戚”。当前中国法治不彰的主要原因,除了中国历史上缺少法治传统外,最重要原因是领导干部尤其是高级领导干部不够尊法,内心对法律没有敬畏感,全面依法治国没有落到实处。

三、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里承担领导责任,领导十几亿人进行现代化,需要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政治家。党作为中国社会最大的纵向控制系统、稳定系统和协调系统,在当前存在信任危机的情况下,需要有政治家(而不是政客)站出来,负起责任。政治家需要具有至死不渝的信念、学贯中西的知识、高山仰止的人格、百折不挠的毅力和纵览全局的能力等。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全国范围内掀起的反腐浪潮,不仅涉及政府人员,也涉及国有企业等,背后隐含着习近平的一个治理思路,也是一个大智慧,即以反腐树权威、促改革,坚决克服地方政府和部门利益保护,坚决破除分利集团的改革阻力,力推全面深改,为民谋利,不惜得罪权贵,不惜得罪既得利益,此为政治家、改革家之范。

当前,腐败与反腐败仍处于焦灼状态,反腐败并没有取得压倒性优势。可以说,坚持查处“铁帽子王”,坚持与寻租护租集团作斗争,是有政治风险的。但习近平独特的个人出身以及历史担当,促使他只能向前走,努力守住父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红色江山,给历史留下点什么。

中国的民主革命依靠了一个杰出的领袖。现在同样需要。

本文来源:北京晚报、人民网等

作者:郑西林、张广昭

年第5期已经上市,敬请







































庆国庆中科白癜风预约就诊
云南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jehdnde.com/bbzz/961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