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海东水乡味道王家河

作者简介:宋海东,男,年出生,湖北省作协会员。出版有专著4部,多部小说和人物传记作品被《新民晚报》《三晋都市报》《长江日报》《藏书报》《侨报》(美国)等报刊连载。

宋海东

第一次见到古镇王家河,是在28年前,眺望穿镇而过的清清滠水河,面对河畔绿树掩映下的一幢幢悠闲的民居,呼吸着夹带着泥土、河水和草木清香的空气,我幻想成为那亲水民居的主人。

28年后,我再度漫步宽不过两丈的王家河老街,沿途是石灰剥落的老宅粉墙,是雨后墙缝里厚厚的青苔,是漆痕斑驳的木门,是门前旁若无人对弈的白发老人,是老人脚旁伸着懒腰的肥猫。一时间,静的韵律、雅的风姿,伴着流水声又一次漫进我的心田。抚今追昔,这种从骨子里生出的感动,催促我为王家河写下这篇文字。

千年遗存

滠水河从大别山涧一路奔流而下,到中游与长堰河交汇,形成一块冲积型平原与丘陵,河港交织,万亩良田,自古土著聚族而居。

在这片灵动的水乡,最古老的一个传说亦与水相关。许久以前,有三位神仙姑嫂云游至山河相依的王家河吴正口。她们见山上村民每天都要下山到河中挑水饮用,辛苦异常,不由得善心大发,商定天亮前每人各开掘一口井,惠及村民。三姑嫂均未携带斧锄,于是一人拔下发髻上的金簪,一人取出怀中的挖耳勺,一人解下裙衫上的玉带钩,当作工具你追我赶地干起来。金鸡报晓之际,三口井中的泉水一起喷涌而出,喜得她们拍手欢庆。附近一老汉被惊醒,披衣出门,只见三姑嫂裙裾飘飘,已驾起祥云飞至天空。她们的脚下,多了三口井泉,井周围紫气腾腾。老汉坠桶取水饮用,只觉甘甜可口,滋润肺腑。此后,大家便将这三口井称作“三姑井”,并在井侧建有一寺,日日焚香磕谢三位仙人。对此,明嘉靖三十五年(公元年)编纂的《黄陂县志》亦有明确记载:“三姑井,在县东北二十。四方约丈余,世传姑嫂三人一夕成之。昔有寺,今废。”

当然,这只是寄托了王家河人美好愿望的一段神话故事,三姑井的开掘者只能是当地老百姓。且说解决了饮水这一大难题,山上居民越聚越多,并吸引来军队驻扎。大家依井在山头滨临滠水河处夯土筑城,从而出现了一座三姑井城堡。渐渐地,城堡中容纳不下太多军民,人们于是又在它的西侧筑起一座马寨城。二城唇齿相依,几乎凝为一体。古城遗址总占地面积约6万平方米,城垣高筑,至今三处城门豁口仍清晰可辨;城内残存有两座烽火台和四口水塘;至于三姑井,其中两口基本淤塞,仅有一口尚可取水,井侧的寺庙早已无影无踪。古城遗址断断续续出土过石斧、箭镞、戈、矛等文物。原黄陂文物所负责人黎世炎先生曾经向我披露,考古中发现得最多的是绳纹筒板瓦残片、泥质黄陶砖残片、云雷纹和弦纹泥质红陶残片。依据残存城垣和出土文物判断,两座城建成于战国时期,废弃于三国时代。如今,这里已经见不到居民,但林木葱茂,水清草深,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同样据明嘉靖《黄陂县志》记载:黄陂居民“于元末遭兵,逃亡殆尽”。元至正二十一年(公元年),红巾军由于遭到黄陂军民拼死抵抗,大肆屠杀老百姓,未来得及逃亡的人家绝大多数遇难,滠水两岸横尸上万,满目皆是废弃的村庄、荒芜的土地。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为恢复长江中游地区元末以来战乱造成的人口荒和农业荒,下诏赣湖大移民。几十年间,前后有三千多个江西“老表”移居黄陂。正是由于有了这批移民,原本荒无人烟的黄陂才逐渐恢复往日繁荣。当年移居马寨城和三姑井城堡一带的居民大多也来自江西,亦有少数人迁自河南。其中,三姑井南二里的李家大湾远祖李煫,系河南汝宁府人氏,明代进士出身,官封户部右侍郎,诰封朝议大夫。二世李飞雄,于洪武三十年中举,官拜黄陂知县,始落籍陂邑。这些移民依水而生,日日下河捕鱼、归家种地。他们中的许多人挣脱了封建社会“工商皆末”的思想束缚,亦农亦贾,甚至专事经商。像李家大湾便有多家河运大户,常年有十余艘百担巨舸,在滠水、襄江、长江上往来运输,富甲一方。

由于河运需要,加之系鄂北和豫南通往武汉三镇和长江黄金水道的必经之地,不知何年何月,三姑井以北一公里处出现了一个大码头,来往客船不绝如缕,旧称“鲁家畈”;后因居住在此的王姓人口较多,更名为“王家河”。王家河沿河建屋,依水成市,最有名的当数一条笔直的八古街。每逢双日,南至县城,东至长堰,西至横山、罗汉寺,都有百姓前来赶集,可谓“朝迎熙熙外行客,暮送攘攘归居人”。该集镇渐渐发展成为周边一带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至今仍是王家河街道办事处所在地。如今,沿街滨水石砌驳岸依然留存,清晰地记载着这一段没有文字的历史。

王家河民风淳朴,自古便拥有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岁时习俗,在浓郁的水乡风情中沁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温情的人文关怀。

最值得称道的要算是龙灯文化。如凉亭村河流湾的墨龙灯,又名“火龙灯”,所串9节全部由S形龙状灯节组成,象征龙生九子,内插蜡烛,铺以民乐,摇摆晃动,吸人眼球。墨李湾人独创有鳌鱼灯,艺术再现鱼化成龙的神话故事,饱含水乡文化。这一带还盛行一种高龙灯,乃是站在高跷上舞龙舞狮,居高临下显功夫。

皮影戏是深受王家河人喜爱的民间娱乐活动之一,逢年过节乃至有红白喜事,河畔塘边必有皮影戏助兴,催生了一代又一代皮影戏艺人。流行在王家河一带的皮影戏被称作黄陂西路皮影,皮影子高不足一尺,每台戏只需三位演职人员,其中一人打家伙,二人操皮影演唱。最吸引人的皮影戏多是武戏,如《三请樊梨花》《孙悟空大战牛魔王》等。

不仅如此,王家河的故事文化也系黄陂一绝。清末时期,当地出现了一位名叫韩光斗的秀才。他屡试不第,玩世不恭,但精通诗文、才高八斗、能言善辩。关于他的传说和故事生动活泼,内容亦庄亦谐,夹杂丰富诗词歌赋,听起来引人入胜,黄陂有口皆传。

民国风云

民国年代,在王家河这片钟灵毓秀的土地上,诞生了黄陂第一个中共党小组和党支部,先后走出红十一军军长吴光浩、中共黄陂县委第一任书记吴光荣、黄埔一期学员唐际盛、原北京军区副司令员韩伟中将、原中央军委一局局长童陆生少将、原公安部副部长许建国等革命先驱,也发生了震惊荆楚的石丘惨案。

言及王家河的红色历史,我们绕不开三合店这个地方。三合店位于王家河老街北去4公里的滠水东岸,旧时有李、甘、邱三姓在此合伙开店,故得此名。民国初年,三合店已经发展成为一座集镇,列市喧阗,衢路拥塞。史料记载,当年这里计有粮食行、杂货铺14家,屠宰铺7家,槽坊2家,柴行3家,茶馆酒楼8家,诊所及药铺7家,还有铁、木、竹手工业作坊,以及鱼行、猪行、牛行、烟铺、当铺、广货铺、糕点铺等。

唐际盛是位土生土长的三合店人。在武昌中华大学中学部读书时,他接受恽代英同志传播的马列主义新思想。年寒假,他回到富庶的家乡,在进步青年、知识分子中宣传革命真理。次年,他与吴光荣、乐景钟等人在三合店青云小学成立乡村改进社。年,唐际盛、吴光荣、乐景钟等人在三合店成立黄陂县第一个中国共产党小组,唐际盛为负责人。年9月,中国共产党黄陂县委员会在此成立。之后,又相继在此成立黄陂县总工会、共青团、农民协会、妇女协会等革命群众组织,开展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运动。将三合店誉为黄陂的“红色摇篮”,一点也不为过。

在三合店附近的蔡吴湾,现建有吴光浩烈士陵园,系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清王朝覆灭的前夜,吴光浩诞生在蔡吴湾。自黄埔军校第三期毕业后,他于年参加北伐,在国民革命军第四军任连长,参加过汀泗桥、贺胜桥等战役。因攻克武昌城有功,晋升为营长。年9月,他参与领导鄂南秋收起义。同年11月,参与领导黄麻起义,任起义军副总指挥,负责组织战斗突击队,攻克黄安(今红安)县城。后历任工农革命军鄂东军副总指挥兼第二路司令、工农革命军第七军军长、红十一军军长兼三十一师师长。年5月,他因遭敌伏击壮烈牺牲。

吴光浩、吴光荣、唐际盛等革命先烈令人景仰,石丘惨案则时刻警示我们不忘国耻。年7月上旬,国民党游击队捕杀了王家河的大汉奸魏勉武。7月18日深夜,日寇纠集余人兵分三路袭击王家河,国民党驻柑子树刘湾的游击队全部阵亡。7月19日晨,日寇合围王家河老街,在滠水河两岸各村庄要道布岗设哨,两名村民遇害,并纵火烧毁王家大湾的26栋房屋。9月2日凌晨,日军闯入王家河老街,枪杀商贩及行商者20余人。10余名躲藏在暗楼的妇女,被日军强行拖下,横加侮辱。下午,惨无人道的日寇将抓获的当地居民赶到老街南端一块名叫“石丘”的大田里,集中进行屠杀,共有余人遇难。无辜百姓的鲜血,染红了这里的两口池塘。

王家河中学退休教师乐东仁编写有一部《王家河“石丘惨案”资料汇集》,里面记录了一个个惨案幸存者的口述,其中一段写道:“我叫刘观德。当时我从围捕中逃了出来,趴在石丘附近的芋头田中,亲眼看见一队日兵刽子手登场,头捆白布巾,赤着膀子,手握军刀,从10米外跑步向前,屈臂挥刀,嚎叫一声,挥刀砍下,一排排人头落地,……接着第二排行刑队疾步冲来……”惨案之后,王家河闭市数月,两岸商旅不行,直到抗战胜利后才恢复生机。78年前的9月2日,是王家河历史上最黑暗的一天。至今王家河街头的一些老人提起惨案,仍忍不住潸然泪下。

旅游兴镇

流年似水,斗转星移。年5月,王家河换了人间。

关于王家河建国后前三十年的社会经济状况,我们可以查阅黄陂县地名领导小组年1月编印的《湖北省黄陂县地名志》。该志记载,载至年,王家河“由于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建有小型水库5座,库容.1万方,开渠道6条,总长9.5公里,塘堰口,蓄水量.4万方,夏家寺和梅院泥水库引水干支渠7条,长42公里,灌溉14个大队的亩农田。……年粮食单产斤,总产万斤,棉花单产98斤,总产担,油料总产担,农业总收入万元,人平收入元。社队企业从有到无,发展迅速。矿山机械厂、猪鬃厂、综合厂、加工厂、服装厂、搬运站、建筑队、拖拉机站、林场、农场、养殖场等企业,拥有固定资产万元。年社办企业总产值万元,队办企业总收入万元,为发展农业积累了资金”。可以说,王家河在这三十年间,经济发展的速度持终在低水平线上徘徊,经济类型依然是以传统农业和作坊式小企业为主。

改革开放后,王家河才驶入跨越式发展轨道。尤其是年2月,经省、市人民政府批准,撤销王家河镇,设立王家河街道办事处,下辖2个社区、46个行政村,辖区面积.38平方公里,实行以街带村管理体制。镇改街后,《黄陂王家河街总体规划》迅速出台。按照规划,北部片区依托木兰生态旅游区主攻乡村休闲旅游;南部以新型工业园为主导,跨滠水融入前川新城;东部依托台湾农民创业园,走现代观光农业道路,带动农民致富。

聪慧干练的王家河人一一把蓝图变为现实。

在工业上,王家河精心谋划跨河突围,全力打造南堰工业园区,街域企业整体向园区集聚,积极引进新型环保、节能、高效企业,全力发展制造业和农产品深加工业。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1.57亿元,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4.93亿元。

在农业方面,依靠水多、气湿、土肥的自然条件,形成特色林果、蔬菜花卉、畜禽养殖、特色效益农业和粮食种植等5类基地,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走“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道路,提高农业附加值。

这里更是旅游之乡。“一乡、二庄、四园”是王家河街旅游产业布局的总体框架。“一乡”即王河水乡;“二庄”即胜天农庄和银杏山庄;“四园”即木兰草原、木兰玫瑰园、葡萄庄园、木兰竹园。年9月,木兰三台山也开园迎宾。另外,木兰田园、木兰红胜寨、木兰廊桥梦乡等新景区顺利通过区政府组织的专家评审,铭泰赛车文化小镇、万寿寺山庄也正在筹建之中。

王河水乡位于陈门潭大桥以北。该地区着力建设与旅游市场需求相适应的“吃、住、行、游、购、娱”一条街,培育田园风光、小桥流水、古镇人家这一生态游文化品牌。游客们坐在白墙青瓦的小酒店里,享用着刚出水的河鲜,凭窗眺望河面上缓缓驶过的木船,耳听秋雁橹声,顿生别样情趣。

胜天农庄一度是知青下放的胜天林场,乃清代诛杀过慈禧宠信安德海的振威将军王正起的家乡。农庄四面山峦起伏,环抱着中央的一泓碧水,是一家集种植、养殖、乡村旅游、户外拓展运动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实业基地。农庄历史遗迹丰富,灵宫殿始建于唐朝,是当地民间宗教历史的见证;天山古寨的一间间石屋,记载着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的奋斗史;当年的胜天水库即今天的胜天湖,则一下子把人们带入到那个“农业学大寨”年代。

与胜天农庄齐名的银杏山庄面积亩。园内自然景色优美,古银杏参天连片,绵延十里,汇聚成谷,为中南地区罕见天然古银杏群落。

木兰草原为“木兰八景”之一,系5A级景区。在辽阔的草原上,有最清新的空气,有纯净的蓝天白云,有一望无际的格桑花,有碧波荡漾的湖水。在此你可策马飞奔,亦可在“草原之家”欣赏独具民族风情的歌舞,还可以在草地上伴着篝火品尝烤全羊盛宴……

木兰玫瑰园乃华中地区最大规模的玫瑰园,占地亩。园区内种植了余种玫瑰花,其中包括“大马士革”、“红豆”、“香欢喜”、“豆蔻年华”等珍稀品种。园区内山岭起伏、湖泊点缀、植被丰富,并开避了玫瑰养生体验区、采摘区、游乐区等。

三台山景区可谓上领木兰山之毓秀,下饮滠水河之甘霖。三台禅寺、三台古坊、三台书院是景区内三大文化活名片,形成集佛学文化、旅游娱乐、休闲养生为一体的综合性新型景区。置身此地,“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游客顿觉远离尘嚣,恍若仙境。

如今,王家河年接待游客已达万人次,实现年旅游综合收入40亿元。这里处处弥漫着山为骨、水为脉、绿为容、文为魂的绿色生态与和谐发展的气息,被誉为武汉木兰生态旅游前栈。当地旅游从业人员近人,他们靠着老祖宗留下的山山水水、砖砖瓦瓦,顺应自然,营造着一种安逸、精致的生活形态,吃上了生态饭,走上了小康路,过上了好日子!

王家河老街的西边,是白墙飞檐、花木点缀、马路几纵几横的新镇。在这里漫步,让我感受深刻的是千年古镇的沧桑变迁,以及近30年的大发展、大跨越。历史是一条河,映照的山还是那些山,但是更青翠;映照的古镇还是那个古镇,但是已经凤凰涅槃旧貌新颜;那流动的水还是那些水,但已经是多少人心中的梦里水乡。

改变阅读,由我们开始

官方







































知名权威白癜风专家
防治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jehdnde.com/bbzz/960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