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学生微博印象的互联网人类学解析

摘要:

近年来,女大学生时常和“被包养”“被骗”“失联”“就业难”等词汇同时出现在网络媒体当中。网络媒体的商业化、媒介的社会偏见、大众的认知偏见和女大学生的集体失语等因素,导致女大学生负面网络形象越来越明显。基于互联网人类学视角,利用新浪微博的“微博印象”这一个功能,对女大学生的微博印象进行内容分析和语义分析,重点探讨女大学生网络形象的建构、解构与重构过程,并提出坚持客观公正报道、尊重女大学生的话语权、坚持客观合理的评价机制等重构措施。

关键词:

女大学生;网络形象;微博印象;媒介印象;互联网人类学;网络空间治理

引言

倘若说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是古代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四大发明,那么,电脑和互联网应当成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互联网作为一种高效而迅速的信息传递媒介,使得人类在交往中获得了全新体验。它具有“连接性”“匿名性”和“去中心性”等鲜明特征,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嵌入人们的生活,并深刻地影响着人类互动。应当说,互联网时代的今天,既是一个便利、快捷的文化快餐时代,也是一个信息爆炸和娱乐至上的时代。互联网的发展呈现出“完全以市场为导向”的特点,而且面临着“无组织、无纪律”的“群魔乱舞”窘境。正是利益至上、效益至上社会心态的蔓延,使得网络时代中的个体被放大、丑化和娱乐化,而女大学生成了互联网时代最为主要的受害者之一。

我们知道,“女大学生裸贷”和“徐玉玉事件”在互联网上炒得如火如荼,女大学生及其网络形象问题也再次进入人们的视线。近年来,女大学生常常被贴上“被包养”“被骗”“失联”“就业难”等标签[1],时常出现在网络媒体中。高速发展的网络时代正在不断解构着女大学生原有的正面形象,也在不断建构着“色情化”“娱乐化”的负面形象,女大学生的网络形象正在被异化。本文基于互联网人类学的视角,运用新浪微博中的“微博印象”功能,对女大学生的微博印象进行内容分析和话语分析,重点探讨女大学生网络形象的建构、解构与重构等过程。

“微博印象”:当前女大学生网络形象研究的独特视角

长期以来,人类学被认为是对古代的或他者的人类群体进行的研究。互联网技术所带来的沟通革命,加速了人类社会群体的重构。因此,运用人类学提供的基础而科学的概念、方法和手段,并把视角和对象对准互联网时代的人类群体,应当是当前网络社会学、网络人类学(互联网人类学)追求和把握的核心。笔者在参加年“二十一世纪人类学论坛”时,受到刘少杰、巫达、赵旭东等老师的启发,会议期间他们亦提出了“







































白殿风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jehdnde.com/wbys/860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