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3年至今的近10年中,这一栏目共推出近2000期报道,反映百姓生活中的急事、难事
信息来源:北京晚报=北晚新视觉网
十年前的2003年,谁也绕不开的一个事件,那就是非典,许多人还记得,那年的春天,北京的天气出奇得好,街头的月季花开得特别娇艳,政府刚刚换届,到处给人一种希望的力量,但随着一个幽灵的出现,所有的一切都变了,传言和恐慌笼罩在城市上空,脱销的口罩、刺鼻的消毒水、空空荡荡的马路、被隔离的人群、不时传来的噩耗、郊区新建的传染病医院……10年过去了,这些画面还留在我们的记忆里,没有消逝
2003年6月6日,首都博物馆收藏北京晚报《护士节特刊》
2003年年度备忘
2003年,在第十三届北京新闻奖的名单上,“市情与民声———我们日夜在聆听”赫然在列,该栏北京晚报广告部电话目被评为当年的“优秀专栏”
在这场史无前例的大战役中,北京晚报充分发挥了党报中流砥柱的作用,及时跟进疫情进展,详尽报道各方动态,系列评论稳定民心,非典特刊温暖传递怎能忘,当因恐惧而万人空巷时,北京晚报的记者编辑依然坚守新闻一线,保证报纸按时出版;怎能忘,晚报人精心及时编采了大量抗击非典信息,满足了读者渴望了解疫情的心理,指导着百姓科学抗击非典的需求;怎能忘,晚报人拿出最好的版面刊登抗击非典公益广告,广告上白衣战士坚毅的眼神让人动容,“生命卫士,临危不惧”八个大字正是全体晚报员工献给一线医护人员的敬意和祝福;怎能忘,在那特殊的日子里,多少北京人戴着口罩从信箱里取回北京晚报,一家人传递着看互相打气鼓北京晚报广告部地址劲
“栏目是11月17日推出的,但筹备工作却从夏天就开始了”当时在晚报热线部工作的杨威回忆说,当年北京市委市政府信访办主动与晚报联系,希望开设这样一个栏目“晚报编委会和信访办多次沟通,座谈会开了十几次,详细讨论如何运作信访办还为此专门成立了‘宣传处’”时任北京市委市政府信访办主任的吴世民曾明确表示与晚报合作设立这一栏目的初衷:市政府便民热线12345与公信度高的媒体合作,就是要为北京市民开辟反映问题,倾吐心声的新渠道
在首站“听民意日”活动中,时任东城区区长的卢彦亲自值守便民电话接听群众来电第一个打进电话的成先生,反映家中南墙外紧挨公厕小便池,墙上透过来的尿碱和气味影响了他家的正常生活卢彦听完他的烦恼后提出若干个解北京晚报登报电话决办法,直至成先生满意为止紧接着环卫中心实施改造,还为成先生家里的墙面铺上了瓷砖,成先生激动地写下了表示感谢的条幅
因为种种原因一些一线护士的名字一时没能登上英雄榜,她们中不少人难过得哭了,许多年轻护士的家长将电话打到报社,恳求说:“我们的孩子不是逃兵,也应该上英雄榜”面对读者的热切渴盼,当时晚报领导表示,争取继续刊登英雄榜得到这个消息后,积水潭医院护理部主任、工会主席、团委书记等人马上穿上隔离衣来到病房,把这个好消息传达给一线的护士们,护士们高兴地说,感谢北京晚报,这下我们的所有亲属和朋友都能看到我们光荣的名字了
在紧张的抗击非典过程中,2003年护士节来到了,如何纪念这个有意义的节日,更好地弘扬非典一北京晚报官网线医护人员的英雄壮举,北京晚报人决定出一期《护士节特刊》,刊登阻击非典护士英雄榜谈起这个创意,当时发刊词的作者、现任北京晚报城市发展部主任的周家望回忆,在特刊策划会上,时任副总编张明非提议,1998年抗洪前线守卫武汉老龙头的共产党员就立过生死牌,如今北京有6000多名护士战斗在非典一线,她们就是新时期的英雄,我们北京晚报人要为英雄树碑,让她们的名字永远留在北京城的历史上
市政府便民电话12345是从1987年的“市长电话”演变而来的,北京老百姓生活中有急事,有难事,都会想到1234512345每年接听市民来电50万个,而这个号码的市民点击次数是每年320万次如何利用这样庞大的信息资源?当年晚报的编辑记者们与信访办多次商讨达成共识:采访线索由12345热线提供,记者必须北京晚报报根据线索去实地采访,了解各方需求和困难,信访办负责督办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记者再报道落实后的情况
那一年,非典在中国大陆留下了5327人感染、349人死亡的数字,这场严重的公共卫生危机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也对政府重大信息披露和应急机制建设起到了重大促进作用,成为中国公共卫生史上一个转折点和里程碑
2005年8月29日,北京晚报在“我们日夜在聆听”栏目首次推出了“听民意日”活动,各区县负责人亲自接听群众来电,现场办公
“英雄榜”让许多二线的护士们羡慕一线护士这份光荣,积水潭医院一线护士贾金波的护校同学给她打来电话:“我看见你的名字了,我今晚就请战上一线!”在友谊医院、朝阳医院、同仁医院、儿童医院等一线护士的单位、家里、社区,人们指北京晚报电子报着名单夸耀地说:“这是我女儿!”“这是我的街坊!”“这是我的同事!”安贞医院一线护士戚玉梅16岁的女儿买了许多报纸送给同学们告诉大家:“英雄榜上有我的妈妈!”
5月14日上午,首都博物馆文物征集部工作人员来到北京晚报编辑部,将凝聚编辑部全体编采人员心血的《5?12护士节特刊》以及当时的编辑清样等报道“非典”的北京晚报,作为首都博物馆收藏的北京阻击“非典”历史见证首批文物正式收藏
2011年9月1日,“我们日夜在聆听”栏目以《这儿的人上厕所需全副武装》为题,报道了木樨地北里平房居民上趟厕所要拎着凳子、打着手电、点着蚊香等种种不便在这个报道刊出之前,信访干部和晚报记者从居民家里到那个破旧的公厕走了好几个来回,从不同的角度切实感受老人们所北京晚报订报电话说的每天当中都会遇到的种种烦恼报道刊出后,经过市、区、街共同努力,最终对旧公厕进行翻建《北京晚报》再次刊登了《老大难公厕终于拆除重建》的消息,并持续关注进展2011年11月25日,一把崭新的厕所门钥匙交到了北里7排平房区的居民手上
16个版的特刊分为“礼赞篇、历程篇、搏击篇、真情篇、忠诚篇、誓言篇、弘扬篇和英雄篇”8个部分,特刊编辑特地邀约著名作家陈祖芬,以她的散文诗《天使不相信眼泪》作为礼赞篇主打文章,在突出特刊礼赞对象的同时也奠定了特刊的情感基调,中间几个版,记者编辑精心采编了非典患者深情告白、社会各界真情寄语、白衣战士战地日记、护士家属亲情吐露等稿件,使得版面内容丰富立体而又情感充沛,凸显了特刊厚重而真挚的特性,北京晚报数字平台特刊的后三个版是“阻击非典护士英雄榜”,几千名一线护士的名字以其所供职的医疗单位顺序刊登,在这个特殊的春天里,这些名字如水晶般闪耀,它们在祖国的首都、在广大读者心中凝成一座至纯至善的丰碑
“市长电话”变身“晚报热线”
特刊见报后在社会上激起强烈反响,据当时卫生口跑口记者张雪梅介绍,当天报纸就由北京市sars医疗救治指挥中心的领导送到地坛、佑安、宣武、中日、胸科医院和小汤山医院二部,送到抗击sars的各医院一线病房,护士们争相传阅,寻找着自己的名字,倾诉着自己的感动她们说:“我们上的是英雄榜!我们的天职就是为病人奉献,这份报纸是对我们的最高奖赏,让我们看到了社会对我们的尊重和理解,是党和国家对我们奉献北京晚报数字的认可,我们要把这份报纸珍藏一辈子”
为老百姓解决了多年的难题,“我们日夜在聆听”栏目中刊载的《木樨地北里公厕问题》系列报道被评为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
经过紧张的编采,5月12日当天,16个版的《护士节特刊》与读者见面了,封面是一个穿隔离衣、戴护目镜的护士照片,周家望的发刊词饱蘸激情很是感人:今天,我们共同迎来了本世纪最令人难忘的国际护士节在严密的“非典”隔离病区,在不透气的白色防护服后面,我们从一双双仁爱如水的眼睛里,想象着你们那天使般的笑容今天是你们的节日,笑容属于每一颗圣洁的心
架起市民与政府沟通的桥梁
2003年,《512护士节特刊》
北京晚报资料室至今保留着2005年8月29日的一份报纸,在这张报纸的头版上,当时的市委书记刘北京晚报百队杯官网淇对晚报的“听民意日”情况进行了批示:“赞成这种做法,力争更好的效果”
解决多年难题问鼎“中国新闻奖”
《北京晚报》素来注重民生问题的报道,开栏之后,读者纷纷给便民电话中心打电话,表示关注这一栏目,并且表示:这个栏目有人情味,拉近了政府与群众的距离政府通过美图为市民开通反映问题的绿色通道,是改进政府工作的一个举措,方便了市民与政府的联系建议政府在制定决策过程中,能够通过类似的形式广泛听取群众意见
随着栏目影响面的不断扩大,为满足市民的要求,经过晚报和市信访办相关领导的努力,栏目开办半年后,从一开始的每周一期,改为每个工作日刊出一期
2003年11月17日,《北京晚报》在头版头条的位置刊登了合办专栏的消息随后第二期是市北京晚报电子报民有关供暖问题的反映:“上冷下热,一栋楼供暖分两截”,报纸上刊登的照片可以看见反映问题的老大爷在屋里穿着棉衣跟着下一期的热线反馈,又刊登了“冷热两截楼,如今暖如春”的回音读者们逐渐了解:有了烦事难事,在《北京晚报》上也有了一席说话的地方
市委书记批示“听民意日”
2003年11月17日,细心的读者发现北京晚报出现了一个新的栏目“市情与民声———我们日夜在聆听”,从那时起,北京市民又多了一条与政府沟通的“绿色通道”栏目开设以来反映的千余问题,解决率达85%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咨询电话白癜风治疗最好的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