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拆“围墙”将课堂搬进博物馆!

3月20日,《博物馆条例》正式施行。这是我国博物馆行业第一个全国性法规文件。

  

北京晚报

对比2008年颁布的《博物馆条例(征求意见稿)》,新《条例》对博物馆的三大目的做了序次调整,过去的“研究、教育和欣赏”调整成了现在的“教育、研究和欣赏”,教育目的被提至首位。新《条例》明确规定将博物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博物馆应当对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提供支持、帮助,并在学生放假期间免费开放,鼓励学校组织学生到博物馆开展学习实践活动”。

  那么,目前北京市的中小学校利用博物馆开展教育教学的情况怎么样?《博物馆条例》的出台将会给这一情况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记者进行了走访。

  资源有优势 政策引导学生走进博物馆

  “下午2点,如果你坐在教室学习国学,面对讲台上唱独角戏的老师,和一黑板还来不及抄写就要匆匆擦掉的板书,很可能昏昏欲睡。可是,如果上课的地点搬进博物馆,置身一个汽车的世界里,课堂上可以离开座位走动,可以分组协作,可以动手操作汽车驾驶系统,你会不会立刻精神抖擞呢?”在北京汽车博物馆里,丰台七中的老师正带着学生上一节综合实践课。当记者问及在博物馆上课的优势时,一位老师脱口而出。这位老师还强调说:“百闻不如一见,博物馆里的实物带给人的真实感和历史厚重感,是任何课本资料、网上图片都无法给予的。”

  从新《博物馆条例》将“教育目的”提至首位这一变化来看,博物馆的教育优势在不断得以认可。教育部门积极提倡建立不设围墙的校园,鼓励学生走出校门学习。比如,北京市教委开展的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就是鼓励孩子们进文化场馆、进农场、进企业,走到广阔社会中去。北京市教委社会大课堂管理办公室主任高付元表示,在实践过程中,他们逐步发现,博物馆是社会教育最典型、资源最丰富、契合度最高的地方,相较于其他社会机构和企事业单位,博物馆是更具社会公共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机构。

  而作为首善之都的北京,在博物馆资源的占有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博副馆长黄雪寅之前向媒体透露,北京地区目前有各种类型的博物馆近170家,已超过纽约、马德里、柏林,仅次于伦敦,成为全球拥有博物馆数量第二多的城市。

  博物馆“苏醒” 加快开发相应的活动课程

  近年来,博物馆学的研究重心已逐渐从以“物”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这一转变同时体现在政策层面。据了解,在国家文物局开展的博物馆免费开放绩效评估中,社会教育评分比重很大,而对于一级馆的考核,社会教育评分更占到50%,并且要有定量定性的分析,这样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

  值得关注的是,政策导向以及硬性考核指标,也将一众博物馆从原先远离公众视野的“沉睡”中唤醒。曾经发愁孩子寒暑假除了特长班便无处可去的家长,忽然发现各家博物馆涌现出的假期活动、夏令营等多姿多彩、妙趣横生且收费低廉,博物馆活动报不上名的情况成为假期“新常态”。

  火爆的需求让北京地区的博物馆纷纷加快了开发课程的步伐。

  国家博物馆社会教育部主任黄琛介绍,目前国家博物馆“历史与艺术的体验”公共教育课程体系已初步建立,开发的90余门课程涉及美术、音乐、戏剧、科学四大门类。黄琛透露,下一步国博将会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开发更多的主题线路,给学校提供菜单式的主题线路参观。

  此外,国家典籍博物馆常务副馆长李虹霖也表示,“典籍博物馆正在尝试成为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自去年9月10日开馆以来,典籍博物馆结合善本古籍、金石拓片、敦煌遗书、中国古代典籍简史等精品展,面向中小学生陆续推出了雕版刷印、石刻传拓、古籍装订、书法、剪纸等互动体验课程,广受北京中小学校的欢迎。

学校拆“围墙” 把课堂搬进了博物馆

  北京的很多学校领导者已经关注到了博物馆独特的教育能量场。“在博物馆的学习是一种综合性的学习,对于学生实践、创新,搜集和汇总信息的能力都很有好处。”北京市劲松第一中学80%的学生是打工者子弟,校长徐卫不仅将博物馆看作学生学习知识的殿堂,更看作是打开学生眼界、增强孩子自信的有效途径。北京京源学校校长白宏宽则认为:“一所博物馆,便是一所大学,可以带给学生比课堂、书本宽广百倍千倍的知识。”

  在校长们的理念不断更新的同时,北京的一些中小学校已经开始积极尝试打破校园围墙,将课堂“搬”进了博物馆。

  2012年9月,史家小学师生走进国家博物馆,并与国博开始了时长一年的合作尝试,与馆内的负责社会教育的工作人员一同为学生上课,并共同研发了《漫步国博史家课程》。据了解,该课程的开发工作目前已完成全部32个单元38个课时内容的开发,预计于今年7月正式出版。丰台七中则通过对学校周边的资源分析,充分利用汽车博物馆的资源,联合博物馆开设“汽车与生活”的校本课程。

  据记者观察,目前北京有大量的学校充分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教学活动,有很多老师在给学生布置作业时也会有意地留一些和博物馆相关的作业。

  “博物馆作为知识形态的文化教育设施,最重要的功能体现在教育上。”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主任陆建松表示,“新《博物馆条例》的出台,将有助于推动学生进博物馆学习常态化、制度化。今后学校开展类似的活动将更有针对性,学生参观博物馆的学习效果也将会有很大提升。”

  政策回顾

  北京教委频出招 学生走进博物馆

  2012年学生享有社会大课堂专项经费

  北京自2008年开始实施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项目,市级资源单位已达545家,包括故宫、首都博物馆、抗日战争纪念馆等。考虑到参观博物馆需要支出门票、学习耗材、往返交通费等费用,从2012年起,北京市财政拨专款支持中小学生走进博物馆等社会资源单位,按城区每个学生每年150元、郊区每个学生每年200元标准,惠及包括随迁子女在内的百万北京市中小学生。

  2013年北京开启“博物馆之春”

  2013年5·18国际博物馆日期间,北京市教委联合北京市文物局,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博物馆之春”活动,152家博物馆与学校对接,让中小学生走进博物馆参加体验式学习。北京市教委先后在农业博物馆、首都博物馆、汽车博物馆、电影博物馆、李大钊博物馆等开发全科课程“教育计划书”,把博物馆资源与学校教育教学有机结合,提高走进博物馆活动针对性和实效性。

  2014年每周至少半天校外上课

  根据《北京市中小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意见》, 从2014年9月1日起,北京中小学各学科平均应有不低于10%的课时在校外进行。也就是说北京市中小学生每周会有至少半天的时间,到博物馆、天文馆等社会课堂中上课。这是北京市教委着力推动的“一十百千工程”的具体举措之一。“一十百千工程”包括:每个学生在中小学期间至少参加一次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分别走进一次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和抗日战争纪念馆;至少参加十次集体组织的社会公益活动;观看百部优秀影视作品,阅读百本优秀图书;邀请千名传统文化名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校园、进课堂等。

  2015年北京19所高校博物馆向中小学生开放2015年1月14日,北京高校博物馆联盟启动“2015年走进高校博物馆活动”。北京市教委制定了《走进北京高校博物馆》画册,下发到各中小学。同时,各高校博物馆将定期邀请中小学生、老师、校长参加开放活动,由专业教师和大学生志愿者担任讲解员。据了解,2012年在市教委的倡导和支持下,北京18所高校的19个博物馆组建了“北京高校博物馆联盟”。目前,高校中的19个博物馆均实现了向社会公众开放。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eijingwanbaoa.com/wbjj/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