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辉近影)
李辉,年出生于湖北随县(今随州市)。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年在北京《北京晚报》担任文艺记者和文学副刊编辑;年11月至今,在《人民日报》文艺部担任编辑。以传记、随笔写作为主。
沈从文说:“我用小方桌写《边城》,巴金在里屋写《雪》,各写各的,互不相看。”
曹禺说:“我和巴金相比,我简直是个混蛋,我简直不是人。”
萧乾说:“一生最大的幸运之一在三十年代初结识了巴金,七十年来一直保持友谊。”
巴金在《随想录》里,写了很多老人。这三个是其中浓墨重彩的。李辉说,所以巴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用《随想录》影响了八十年代一批文化老人。
7月23日,李辉上海季风书园带来了一场名“《随想录》中的那些老人”的讲座,主要讲述了巴金与沈从文、曹禺、萧乾的交往与友谊。该活动由巴金故居主办,凤凰文化特将演讲实录(有删节)整理于此,以飨读者。
《随想录》是年出版的,年12月,巴金开始写作并发表本书中早期的作品。他的《随想录》影响了一代人,所以巴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用他的创作影响了八十年代一批文化老人。
巴金在《随想录》里,写了很多老人。年郭沫若去世之后他就写过,但发表得比较早,所以并没有收录到《随想录》里。后来,年赵丹去世,他连写了两篇。写胡风和老舍的,也是《随想录》里面两个有分量的文章。像冰心,叶圣陶、茅盾、曹禺,也都可以在《随想录》里面找到,这些都是他笔下的文化老人,是巴金三十年代到北京后认识的朋友。年第一次文代会的时候,他们又聚在一起,还有著名的翻译家、戏剧学家李健吾,他的文艺评论非常漂亮,巴金还因为《爱情三部曲》和他争论,但不影响友谊。然后是曹禺、郑振铎等,写郑振铎的文章实际上没有完成。郑振铎、郭沫若、赵树理,都是巴金曾经写到的人物。
一个人能够怀念他的老朋友,实际上是那些朋友的温暖在激励着他。巴金到最后的几年,完全是一种不能表达的状态,那个时候巴金是最痛苦的,但他说“要把心交给读者”,这是最痛苦的。
巴金在晚年的时候给萧乾写信,他说有三个人的才华超过他,一个是沈从文,一个是曹禺,一个是萧乾。所以我今天想讲讲他们三个人之间长达半个世纪以上的交往和友谊,以及相互之间是怎么样影响的。
沈从文:我用小方桌写《边城》,巴金在里屋写《雪》,各写各的,互不相看
时间的巧合对于文坛的人物来讲是件很有意思的事。年沈从文从江西到了北京,同年巴金离开成都来到上海。沈从文是年出生,巴金是年出生,两个人仅相差两岁。巴金和沈从文交往很深,是因为两个人都是西南语区的人,语言的相通使得他们交流的很顺畅,像沈从文南方和江浙一带的人很难谈得好,这也是一个原因。
沈从文到北京目的很明确,就是要成为一个作家。他到了北京之后,整理一些江西的情歌,写了一些散文,在副刊上发表。这时候遇到了办副刊做编辑的徐志摩,于是就把沈从文的一篇散文重新发表推荐。沈从文在得到郁达夫和徐志摩的患白癜风可以要孩子吗小腿白癜风泡洗药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eijingwanbaoa.com/wbjj/76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