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风采
你给我一个舞台我还你一份精彩
——访北京市东城区史家小学分校纪宏
(记者/王治雲)
题记:
蓝色是大海的颜色,象征着沉着冷静;黄色是土地的颜色,象征着厚重朴实;绿色是生命的颜色,象征青春活力;红色是教师的颜色,象征着热情奔放。红色娇艳动人,美丽大方,而她的“宏”却是一种奉献,虽默默无闻,但足以温暖人心。纪晓岚的纪,宏大的宏,简短而精炼的自我介绍展现出一位干练洒脱的教师形象——史家小学分校纪宏。
今年开始她负责全校的科技活动,是这一领域的领头羊。同时担任六年级科学教师,她是史家小学分校三校合一之前培红小学的教师,合校后仍在史家小学分校任教,她在史家小学分校这片教育净土上已辛勤耕耘了26个年头。二十多年的教学生涯,她把爱的阳光洒向她的事业,洒向她的学生。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她的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精神,感动着身边所有人。
一个科学教师的完美蜕变
年7月份师范毕业,在培红小学开始了她的的教学生涯。刚开始时她担任的不是科学教师,而是一位语文教师兼班主任,更加确切的说她还身兼数学学科。一人身兼多个学科的现象在当时那个年代并不少见。
是一次偶然的机会让她成为了一名科学教师。年有了孩子,爱人工作也很忙,一个人实在是力有不逮。她提出辞去班主任一职,仅作为语文任课教师。后来一位老教师退休,学校缺科学教师,学校领导找到她,问她是否愿意尝试教授科学,面对领导的信任,学生的期盼,她克服家庭困难“披甲上阵”,踏上新的征程。
在当时科学还没现在的学科地位,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科学学科在当时是一个很新的学科,挑战性很大,涉猎的东西特别多。她说:“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生物、物理、化学等等都要知道。”而这些东西恰恰不是她所最擅长的,但是既然接下了学科重任,她就要教好学生。她笑着说:“我就是适应能力特别强,另外我喜欢新鲜的事物,我喜欢挑战。”那时候网络还没有出现,她就利用现有的资源——看书学习;另外就是抓住一切机会听优秀老师的课,向有经验的老教师请教,她觉得只有通过这种形式的学习才能让她更快的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纪老师说:“我从一个默默无闻的老师成长为一个东城区骨干教师,这些都与我的团队与校领导是分不开的。”
近几年国家越来越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科学这门学科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学科地位被提到一个很高的地位上,对于教师的要求更高了。而这些要求并没有成为她的压力,反而是她前进中无限动力。她说:“我要超越自己,如果原地踏步我就认为是退步,很多人都说我太认真,太较真儿,我就认为如果原地踏步相对前进的人来说我就是退步了,我一定要往前走,只有我走到了前头,才能带着我的学生,我的团队一起走在前面。”
如何做到超越自我呢?就必须有一个自己的目标。她勇于承担了北京市教育规划办的课题,边研究边实践,把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提升理论知识。她敢于探索,勇于创新。她把科学学科里的研究方法和综合实践活动课进行结合开发了史家小学分校学校的校本课程。她在年12月承担北京市校本课程市级公开课;年承担了区多元智能课题组的区级研究课;年5月承担“社会资源进课堂”市级公开课;年11月承担市级课题“我和老北京”专题研究;年和科学学科区教研室共同研究市级课题“做中学”,并在同年的5月做了区级研究课等多个课题的研究探索。她撰写的论文多次在全国、市、区评比中获奖,并在刊物上发表。她还利用特长带领学生参加市、区各级科技比赛,接连斩获北京市创新大赛一等奖,东城区创新大赛一等奖等多项大奖。她坚信教育教学的根基在学校,在学生。她说看着学生的成长,学生的转变,那才是她的骄傲,才是她的光荣。荣誉都是浮云,而学生的转变才是实实在在的。
家校携手共育成才
一撇一捺写成一个“人”字,字好写,可是做人难,要想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合格的“人”其实是一件很难的事情。纪老师很形象的把家校携手教育比喻为教学生两条腿走路。缺了哪一条腿,孩子都不是完整的。
现在的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家庭成长环境让他们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比较特立独行,缺乏一个合作意识,缺少礼让的精神。孩子成长张扬个性,学校并不反对,而且大力支持。但是面对实际问题,还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她的班上就有这样一个学生,性格就很独,不愿意和别人交流,而且经常和同学发生矛盾。根据他的问题,在他的身上就要多花一些心思。分析他的问题成因,对症下药。她总是能够发现他的优点,表扬他,鼓励他,对他的缺点提出指导。而且根据他的问题及时的和家长反馈意见。每周都和他的家长做一个总结性的汇报。在一年的努力中,这个学生改变很多。她说教育学生不是一蹴而就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给学生一些时间,而社会也要给学校,给教师时间。
另外教育教学不在拘泥于校园内,现在各种通讯联系方便了,有问题随时联系解决问题,这样也需要家长的一个大力配合。有一回她在重庆开会,而学校这边创新大赛学生写的稿子需要她指导修改。家长就把稿件通过邮箱形式发给她,她白天开会没有时间看,就利用晚上的时间看稿件,有什么问题直接给学生家长打电话给学生进行指导。在重庆那里打来电话是长途加漫游,为了给学生进行一个准确,科学的专业指导。她没有吝惜话费,牺牲休息时间亦无怨言。她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
丰富的课堂教学多样的授课形式
她从年开始带领同学们开展了综合实践——专题研究,初见成效。但是那个时候还没有现在这么完善的授课体系,一切都只是一个前期的探索,在这个过程中艰辛历程是不言而喻的。现在谈起,那曾经的一幕幕好像还在她的眼前。初期的雏形,没有系统的理论支撑,也没有专业的设备仪器。她和她的团队克服一切苦难,努力做着所有的尝试。那时候学生的能力也很强,学生们在研究后能把己的研究成果一笔一划的画出来,然后再和同学进行宣讲交流。比如说研究一个动物的牙齿,学生们画出动物的牙齿特点,研究它们长成这样的牙齿与什么有关?通过收集信息,整理信息,获得结论,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把自己研究成果汇报给所有的人。而那个时候还没有人开始这样做。
后来开始做小课题,这时候就不光涉猎科学一门课程了,需要涉猎多学科,于是她和她的团队带着学生们一起发挥自己的强项,在小组里学习,互相帮助。在每一次的研究过程中,她把学生当成朋友一样,相互讨论、辩论,在相互的讨论辩论中学生们很多的观点都能够给她一些启发,她和学生之间起到了一个相互促进的作用。她说:“其实很多内容、结论,专家学者都已经认证了,但是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究,去体验研究过程,在这个研究的过程中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不一样的。效果是特别的,而且对学生印象特别深。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有这个过程变化,对记忆认知,孩子动手能力和知识吸收能力都能增强。另外让学生感觉到科学离我们很近,它不在遥不可及,触摸不到的地方,它就在我们身边。在小课题的研究过程中逐渐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和成就感。
这几年她对学科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把创新大赛作为检验教学成果的磨刀石,将多学科的综合实践又回到以科学为主的综合实践课程,她说通过一系列的发展后,不仅开发了学生的多元智能,最主要的是让学生的科学素养在科技活动中的得到发扬和提高!年社会资源大课堂的开发,让她的学生尝到学科与社会资源的整合的甜头,第一次体会到在学校外、教室外的科学探究活动。
作为一名科学老师,兼综合实践活动与科技辅导老师,她每周五下午,都会带着学生去天文馆,生物博物馆,自然博物馆,国家博物馆,大中院校的科研所等地,去学习一些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打破学校的壁垒,开放了学习的课堂,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到更多的科学知识,同时也让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得到有机的结合,给学生提供了更多,更高的学习机会。
科学素养品性优先
怎样让学生在小学阶段打好基础培养学生成才。她认为作为自己的科学学科来说,现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很关键。鼓励孩子去阅读,科学需要大量的阅读,大量涉猎各类知识。所以每到课程讲完或者是阶段性的结束后,她都会带这学生去图书馆看书。看书需要静下心来,仔细阅读,她把看书分为三种层面。第一种是,走马观花,表面上在看书,其实不知道在想什么;第二种是真的在那里用心去看了,但仅仅局限于对书本的阅读;最后一种就是一边看书一边去思考,把书本的内容和自己的实际情况结合,那个时候知识的涉猎就不是看表面的东西了,学生有了一个开动脑筋的思考过程。
毛主席曾经说过:“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纪老师自己也很喜欢看书学习,她会看指向性非常明确的一些书和杂志,看完后推荐给学生看,并让学生看完后告诉她看到了什么?引发了一个什么样的思考。此外,《北京晚报》和《北京青年报》是她家里必不可少的读物,因为作为日报可以最快,最直接接收到最新的社会消息,对国际国内有一些什么样的科学发现或者是新的科学观点她都会第一时间和学生交流,她认为这些最新,最前沿的信息不仅能最快的充斥到她的大脑,还能及时将这些信息传递给学生们,与学生们一起分享科技前沿的信息。
丰富学生的视野和阅历。除此之外她还会看一些像福尔摩斯破案,科幻类的书籍,这些书籍让她享受思维推理到最终论证的过程,这种过程也能刺激她大脑的运转,并能把这种思维方式运用到科学教学中。
小学阶段是学生奠基的时候,是他们厚积薄发积攒力量的时刻。对待科学要有一个科学、严谨的态度,培养他们科学探索的能力。她的学生未来可能不做科学研究,但是一个科学的探究方法和能力却可以应用到学生其它学科的学习当中,同时可以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运用这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在生活中会思,会想,然后再去实践,整个的思考过程都是每个人大脑思维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可以通过语言告诉大家的。她要让学生掌握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现代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主宰者,已经转变为一名引导者。不仅引导学生学习,更应该引导学生做人。教师就像是放风筝人手中的那根线,引领着他们去飞翔。
她很赞同学校提出的全员德育教育。德育的过程是潜移默化之中进行的,不是一个条条框框做出来的。作为教师身教胜于言教,就她学科而言,她用自己的行动去感染学生。她经常和学生们说:“你要想跟我学习,就一定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不能半途而废,在前进的过程我们会遇到很多次失败,如果你让失败把你打趴下了,你不会有所收获的。但经历很多次失败后当你成功的时候,你收获的喜悦是别人无法享受到的。”
学校作为教育的圣地,教师更应该脚踏实地的教书育人。就在前几天在航天种植栽培的交流活动中,有的老师交流的特别深奥,晦涩难懂。而她的语言就很朴实无华,但是却句句在理。她说:“让学生参加航天植物的过程中,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果实,他们收获最多的是爱心,这个爱心是他们对植物的点滴之爱,还有小伙伴在栽培活动中相互帮助的爱,这些爱是不经历这种过程的人体会不到的,爱心的滋润是无声的……
后记:
在这所学校她埋首苦干26载,她最大的感悟就是科学这个学科成就了她。教授科学刺激她前进,给她提供动力。看到学生的成长变化,感觉自己所有努力都没有白付出。今年上高三的学生见到她,和她说特别感谢您对我的教育,就这样一句暖暖的话就足够了。她觉得不需要把所有的证书罗列出来才是荣誉,学生的成长成才就是她最大的荣誉,她最大的骄傲。学生的成长让她产生价值。
她点亮了自己照亮了全校的师生。她说:“我都不敢生病,我要是病了,我一天两节课80多个孩子,都在等我上课,我怎能辜负孩子们的殷切期。”她用平凡而崇高的师德之光,照亮了一片清纯的天地。
她说:“她非常感谢学校领导对自己信任和器重以及同事的帮助,学校给了我一个展示的舞台,我就要把我的光和热发散出来,学校给我舞台,我就要精彩,将这个精彩放大一万、一亿倍”
北京有哪些白癜风专科医院北京白癜风能治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