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斗温和蕴藏的张力艺术汇专访

旅居西班牙十年让周文斗有了国际性的视野和“感受式”的思考,再加上骨子里的中国式智慧,使他的作品散发着温文尔雅的气息,还带着些许的幽默和戏谑,继续细细揣摩却能让人体会到深远的意蕴。他善于从生活中撷取灵感,并充分利用现成品来创作。在他的作品中,没有说理式的教育或者过于严肃的思考,每一件都来源于对生活的观察思考,以及从心中生发而出的感悟。

我们很难预料,在人生的哪个时刻发生的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会彻底改变人的一生。就像周文斗最初去西班牙只是探望一个朋友,去了之后觉得很不错,便以学生的身份留了下来,这一呆就是十年。那时是年,周文斗以接近三十岁的“高龄”,突然被抛到了异国他乡,再加上语言不通,他不得不以一种近乎本能的方式面对生活。而这种“感受性”的思考方式,以及对于惯常生活的反思,在他的装置作品中时不时会露出些许痕迹。

工作室一隅

周文斗笑言自己“对什么都感兴趣”,也许正是对于未知的好奇让他敢于远赴西班牙求学,也让他在求学期间,摒弃了留学生惯常选择的写生课,而修了不少“冷门”的课程,他希望学到一些“国内学不到的,更有趣有意思的东西”。于是在选修绘画、雕塑、素描等课程中,他试着在没有题材的限制,死板规定的课程中创作性地画素描,充分发挥想象去完成“只能自己找材料”的创作;他还把书黏在一起作为雕塑材料,对书进行了雕刻、冰冻,发霉,甚至做成菜等等一系列改造,把书搞得“乱七八糟”,但正是这些不着边际、“脑洞大开”的课程,让周文斗对不同的材料有了深刻的认识,也培养了他别具一格的创造力。多年之后,“书”作为材料得以继续扩展,成为周文斗个展《书房》的重要“主角”。

EASTBRIDGE“塑料公园:中韩当代美术的今天”展览现场

初来西班牙,周文斗以绘画为主要创作方式,在一次综评时,绘画系主任对他说:“你画的很好,但是在西班牙能画得这么好的人有成千上万。”诚然,想要在盛产艺术家的西班牙崭露头角,就不得不另辟蹊径,而高超的动手能力让他很自然地转向了装置。最初的尝试便显露出了惊人的天赋,也让他遇到了人生中的“伯乐”——一位画廊主在美院图书馆借书的时候无意中看到了他展出的一件小的装置作品,便提出与他约见。周文斗先是拿了自己的绘画作品,未得画廊主的青眼;当他拿着自己的装置方案再次与之见面,便敲定了人生中的首个个展。

这样的契机促使周文斗从绘画转向装置,在创作装置作品的前期,由于环境限制,周文斗用摄影记录装置创作的过程。可是在记录的过程中发现,有的装置作品无法留存,只能以影像的方式存在。比如那件向杜尚经致敬的作品,他把经典造型小便池打碎并用碎片重新组成一个花瓶的形状,在他看来,“只有把这两件作品一起陈列,才是一件完整的作品”。在另外一件作品中,他用影像记录了卫生纸吸墨的过程。这些作品的创作过程就是作品本身,于是它们便以影像的方式而存在。经过了这段装置性摄影的过渡之后,周文斗全心投入到了装置的创作。

《无题》80×60cm×3艺术微喷、铝塑板年

周文斗的装置作品经常是以生活惯常见到的物品为创作材料,对其进行拆解改造,使其以脱胎于常规的形态展现在人们面前。在他的作品中,你看不到死板的说理式教育,或者严肃高深的思考,正如他自己所言,“我希望我的装置可以被看得懂,不管是什么文化背景的人,都能够有所触动”。与此同时,他的作品总是以温和优雅的形态展现在观者面前,还有些幽默和调侃的味道,就如策展人陈澈提到的那样,“(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很难看到挣扎、纠结、残酷的因素,更多的是一种平和、幽默、调侃的态度。”于是,不管是研究者还是普通人,都能从他的作品中发现会心一笑的趣味,笑过之后又能让人慢慢咋摸出更深的意蕴。

这样的表达方式既与艺术家的经历有关,也与他在西班牙所接受的“感受式”教育是分不开的。其实,周文斗在学习抽象画的时候就对这一理念根深蒂固,“抽象画有两条线,一条是蒙特里安式严谨的逻辑推理,一条是罗斯科式主观意志的表达。而我更倾向于后者。”周文斗谈到,“抽象画能够最直观地反映人的情绪和意志,就像被针扎了会疼一样,你的情绪波动,都将在画面中表现出来”。这一理念延续到了他的装置创作中,让他的创作与生活息息相关。

《我的舞动你不懂》可变尺寸书页、电风扇-年

年回国,周文斗在国内已经举办了三个个展《无用之用》、《书房》、《消失的边界》。这三个个展看似毫无关联,其实从更高层面上与艺术家的生活和思考息息相关。如《无用之用》中展出的一系列运动元素的装置,灵感正来源于北京申奥成功,西班牙积极投入申奥准备的历史时刻。“奥运会在中国已经成为了举国盛事,在西班牙,运动场随处可见”,生活中充斥着的各种信息,让他对运动和人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网球、篮球、羽毛球等一系列器械,出于娱乐的目的被人类创造出来,并因各自的功能属性而形态各异;不仅如此,人类还不断尝试以不同的材质来构成器械,从体育装备的更新换代中,我们甚至可以看到社会的发展进程。他们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并没有实际的用途,却与人类密切相关,如果把其中的功能性去掉,其独特的形式在抛弃功能性以后会怎样呢?非功能是不是也有其特殊的价值呢?”源于这些思考,周文斗做了一系列运动元素的作品,其中的一件《篮球框》已经被澳大利亚白兔美术馆收藏。

《篮球筐》45×60×45cm×5霓虹灯管、篮球筐网、铝板年

展览《书房》中的装置作品《北京空气》,是艺术家回到北京之后创作的。“那是在年,北京人经历了一个可怕的冬天,空气污染之重历史罕见”。周文斗工作室的屋顶有一个狭长的天窗,因为雾霾的程度不同,每天呈现出不同的色彩。“这个天窗给了我灵感,我要把雾霾的色彩记录下来。”在材料的选择上,周文斗试图通过一种具有每天独特性的材料来表现,便想到了报纸,他从父母家里找来他们常年订阅的北京晚报,这是一份最能代表北京人生活的报纸。他把当天的报纸搅碎,并根据美使馆每天发布的PM2.5指数加入色彩,然后按顺序排列压制在画板上。“每一个色带都是用当天的报纸制成的,这张晚报包含着百姓的生活,感受过当日空气的信息,这样北京的冬天便被我固定在了画面上了。”

《北京空气》×cm×4报纸纸浆、木板年

在周文斗看来,与其坐在屋子里苦思冥想,不如在生活中观察和感受,从而得到灵感和启发。这样的观念根植于艺术家对生活的热爱,这份热爱让他总是充满好奇,也让他能够从习以为常的生活中发掘不同的东西。他的作品与生活和社会现象紧密相关,同时却没有表现过多的个人的主观判断和感情色彩,他更愿意形而上的记录,并以一种温和,又有点幽默的方式展现给世人。(采访/撰文:王晓睿图片提供:周文斗、艺术工厂)









































北京看白癜风效果最好专科
专业的白癜风治疗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eijingwanbaoa.com/wbjj/661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