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卢除了爱看北京论语外

其他的工人也说了,当时确实有巨响

2000年至今的晚报一份不拉

18年来,《北京晚报》成了老卢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天看报,老卢不仅从上面看一些国家大事,还将报纸上学到的知识用来辅导孙子学习

刚开始订阅《北京晚报》时,老卢才56岁,那时他干完一天活,晚上回家看完整份报纸一点问题没有“现在岁数大了,有时候太累,就晚上先看一部分,第二天早晨起来吃饭时再看,看完再下地”

最关心大兴平谷的事

老卢家住的是一栋两层的红砖墙楼房,现在看房子有些老了,当年在村里可惹来不少人的羡慕早在1967年时,老卢就在自家的3亩多地里种下了梨树40多年过去了,老卢家的梨树都长得挺粗,每年都挂果不少

老卢的孙子卢天元现如今在河北省秦皇岛市的一所大学读书小时候,他北京晚报数字和爷爷住在一间屋里每天晚上,卢天元在床头看书,爷爷就在另一张床床头读报,爷孙俩头顶上就是那白色的灯管奶奶朱秀云累了一天,一般这时候已经睡了

“村里的老卢家有北京来的报纸”消息很快在村里传开,镇上中学、小学的老师也经常来老卢家看看报慢慢地,老卢成了村里有名的“文化人”,大家遇到什么事都喜欢跟他商量商量老卢除了爱看“北京论语”外,还特别关注社会新闻、警法新闻“我喜欢看那些案子,律师讲的法律知识我都仔细看了”就在2014年冬天,老卢学的知识还真派上了用场

见到记者时,老卢没说几句,就提起“北京论语”版块,他觉得苏文洋的文章讲真话,能切实地反映社会现实“前段时间,老苏有篇文章,说沧州有个商书记爱植树,把他比作左宗北京晚报广告刊例棠我特别支持商书记的做法正巧我们家地里有不少银杏树苗,现在没卖出去,不行卖到沧州去”老卢笑着说

如果不出意外,个子不高、戴着帽子的老卢又会跟徐长龙提起一个人的名字——苏文洋苏文洋是《北京晚报》评论部的主任,老卢最喜欢他的文章“苏文洋报纸上有什么新观点、苏文洋去了趟南极等等,老卢总会对我细细讲起”徐长龙说虽然乡村里邮递工作不是那么忙,但徐长龙和老卢聊一会,也该走了,还得继续送报呢直到他走后,老卢这才下地干活去

年轻时,大伙都忙着自家的一摊事,同学之间走动不多1996年时,老卢54岁了,孩子也都成家立业,他没那么忙了,突然很想念以前的同学,他就坐火车来北京看看就是在范玉兰的家中,老卢读到了《北京晚报》那时候,《北北京晚报编辑部电话京晚报》每天16个版,5毛钱一份,文章短小精悍,时效性和实用性很强在北京的一个星期里,老卢不仅把当天的报纸看了,还把范玉兰家存的老报纸全都翻了个遍

从感恩出发,从谦卑做起,我们将努力为您的生活提供更周到的服务,带来更多的快乐!

记者这次专程赶到砀山,寻找老卢这位《北京晚报》的铁杆粉丝,首先想弄明白的问题就是,老卢一直生活在安徽砀山,离北京约800公里,最早他是怎么了解《北京晚报》的呢?

偶然看到晚报从此放不下

回到砀山,老卢就对《北京晚报》念念不忘1998年初,他跑到邮局,花180元钱订阅了当年的报纸老伴朱秀云说,自己虽然不识字,但支持老卢订报“这个老头子,一辈子不抽烟、不喝酒、不打麻将,他想看份报纸俺还能不同意吗?”

每一年,邮北京晚报电子报局的邮递员也劝老卢订一点本地的报纸,可老卢总是说,《北京晚报》现在一天有48个版,有时候甚至上百个版,这一份报纸就足够他看的了

卢庄村一名40多岁的男子在天津一个工地打工时出事了事发当天下午2点半,这位村民在工地里突然听到一声巨响,吓得从约9米高的空中摔了下来,一条腿就这样摔残了这名村民躺在医院里接受治疗,工地老板给了一点医药费后就不管了,村民的老婆孩子急得直哭,但顶不上用场这名村民觉得自己很冤枉,但文化水平又不高,感觉没处说理,打电话回老家请老卢到天津走一趟

每天《北京晚报》的信息量特别大,但老卢关注的不是中关村、南锣鼓巷这些别的读者经常关注的地方,也不是天安门、颐和园这些著名景点,他最关注平谷、大兴的新闻北京晚报订报电话“平谷产大桃,大兴出西瓜,当年我看报纸上说种桃收益不错,就把我家的一部分地也改种桃了不过我种的是黄桃,卖给人家做罐头”

老卢在看报

正因为老卢平时爱钻研、爱学习,他凭借着从报纸、电视里学到的科技知识,被县农业局评为“科技示范户”以前梨树小的时候,老卢和老伴在树下种棉花;现在梨树长高了,枝叶也粗壮了,他们就在树下种一点花生,每年能增加不少收入

老卢(左)和邮递员徐长龙在一起

有这样的读者,我们满怀感恩;有这样的情谊,我们倍加珍惜

亲爱的读者们!陪伴有我,希望有您!

“纪念一下这个日子吧!北京晚报,那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一个月来,这样的来信来电就没断过

老卢家存放的《北京晚报》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留着旧报纸?不如把它们当废北京晚报报纸卖点钱其实原因很简单,我就想有时候再翻出来看一看”听完老卢的一番话,老伴朱秀云接过话茬,“当初俺还说,看完的报纸可以拿来垫梨箱子,可这老头子不让”

在安徽北部的砀山县卢庄村,家家户户都种着梨树再过20天,梨花就要开了

2015年3月18日讯,在接连向您介绍了卖报老人杨秉诚和藏报老人高兴武之后,今天我们再向您讲述一位73岁的读者卢旭民先生与众不同的是,我们这位可爱的老读者家住安徽砀山县,距离北京大约800公里,他每天收到的《北京晚报》,都是三天前的然而对于老卢来说,这张新闻纸不是“易碎品”他一读就是十八年,而且至今一份没丢,全部整齐地存放在他的二层阁楼上

每天站在自家的梨园里,是老卢最开心的时候他盼望着天气再暖和一些,那样梨花今天北京晚报电子版就开了,那是一年中砀山最美的季节“就靠我们夫妻俩的双手,没吃过政府的一分钱救济,1991年时我家就成了万元户,盖起了二层楼房现在我还想靠这梨树攒点钱,将来送我的孙子出国留学”老卢骄傲地说

老卢说,这些年晚报给了他替老乡维权的勇气,给了他改良树种的思路,更给了他在阅读中得到的无穷乐趣

每天早晨讨论“北京论语”

老卢家的梨园

在卢庄村,老卢一家人的口碑很好老两口特别勤劳、能吃苦

到了天津,工地上的负责人初见老卢,看他穿着灰棉袄,背有点驼,整个人土里土气的,没把他当回事可老卢一张口,对方不由得吃惊起来老卢说:“我这个老乡出事是在下午2点半,是在上班期间吧你是负责人,你得对工地的环境负责,我老乡肯定得算工伤要不然我们就去北京晚报电子版官网找司法局、劳动局”

一番话下来,工地上的人再也不敢轻视其貌不扬的老卢最终,工地上不仅负责给那名工人治病,还给了几万元的赔偿款“得让他们知道,这个馍不是那么好吃的,农村人也懂法律,也会用法律保护自己”老卢说

而在老卢的眼中,孙子是他的骄傲在他的一个笔记本中,夹着卢天元高中时写的一篇作文作文写得情真意切,提到自己眼中的爷爷有爱心,但也爱说教,还说将来要好好地报答爷爷老卢看着作文有时候会感动得掉下眼泪,他念叨着孙子现在长大了

涨了知识后帮村民维权

去年底,《北京晚报》上有一篇文章,吸引住老卢的眼球文章题为《剑桥博士北京种地》,讲的是北京有一位it企业的女高管放弃工作,变身为“戴草帽农妇”,种植无污染蔬菜的故北京晚报广告部电话事老卢特意把文章从一堆报纸里抽出来,反复阅读“人家博士都来种地,种无污染的蔬菜,卖得很好咱这老农民得向人家学习”老卢又从报上看出了种地的新思路

老卢嘿嘿一笑,这还得从头说起原来,老卢当年上初中时成绩不错,心气高,想上高中,再考大学,结果高中没考上,留在老家成了一个果农但他有个关系很好的初中同学,叫范玉兰,后来在北京的门头沟区生活

老卢和老伴住在楼房的一层,二层更空旷些记者上楼后不免有些吃惊,因为二层客厅内有十几堆的《北京晚报》老报纸,从2000年到现在的报纸一份不拉,每一摞都有半人高

一次偶然的机会,卢旭民来北京时,喜欢上了《北京晚报》从1998年开始,老卢就自费订阅报纸由于砀山距离北京800公里,报纸要在3天后才能送到他北京晚报编辑部电话手中,但老卢不在乎,坚持订了18年更令人感动的是,从2000年到现在的《北京晚报》,他都精心地存放在家中

由于砀山距离北京约800公里,老卢每天拿到的都是三天前的《北京晚报》但老卢说他不在乎,报上好多新闻值得慢慢读

每天在果园里辛苦地剪枝、施肥后,浑身疲乏的村民大都早早地上床睡了但在73岁的村民卢旭民家,白色的灯管到了晚上九、十点钟还亮着,村里人都知道,老卢又在看《北京晚报》呢

读报辅导孙子上大学

每天早晨9点多,砀山县西南门邮政局的邮递员徐长龙都会骑着电动车来到卢旭民家老卢要是不在家,徐长龙会将《北京晚报》放在门口走廊里,压在一块砖头下面,以防被风吹走老卢要是在家,他一定会拉着徐长龙聊几句

今年2月15日,是北京晚报复刊35周年的日子北京晚报记者电话3月15日,是北京晚报创刊57周年的日子

皖北老人卢旭民 连续订了18年北京晚报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许前程 文并摄

“爷爷经常让我看报上的文章学习写作文我上小学、初中时,写的作文他还都给我指点一下”卢天元说,等他上高中后,回家的时间就少了但每次一回到爷爷的屋里,晚上还常会和爷爷一起看看《北京晚报》,这份报纸陪伴着他长大

当年村里著名的“万元户”

砀山县卢庄村漫山遍野的梨花就要开了每天晚饭后,月移花影,香气袭人,窗前一报在手,老卢灯下闲读恬淡的山村生活若此,不亦乐乎?


医治腿上的白癜风能用外用药吗
医治白癜风哪些方法比较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eijingwanbaoa.com/wbjj/48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