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腰彝乡
■白继开摄影报道
北京晚报6月9日
午后,灼热的阳光让人有些躁动。云南石屏县哨冲镇慕善村,孙艳美和村里的十几位姐妹换上民族服饰,来到村口舞龙,迎接刚刚远道而来的游客。天热,这身华丽的服饰让她们在舞龙时出了不少汗,但静下心来在村头刺绣,回归她们最传统、真实的生活状态,一切又变得如此祥和。
慕善村是一个典型的花腰彝族聚居山寨,至今仍保留有花腰彝传统的民族语言、文字、歌舞、手工刺绣服饰等原生态民族文化,以及上百年连片壮观的古老土掌房。在石屏县北部的哨冲、龙武、龙朋三个乡镇,居住着3万多花腰彝人。花腰是云南彝族尼苏支系的一部分,因为妇女们的服饰色彩艳丽、精美,被人们亲切地称为“花腰彝族”,俗称花腰彝。
孙艳美家的收入主要靠种地,几亩山地和一些水塘,收入虽不算高,但也还过得去,特别是这几年松针需求量增加,到季节上山收集落下的松针一天也能挣几十元钱。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慕善村根据自身特色,选择发展文化产业这条路。从加强传承保护和开发花腰彝民族文化与完善旅游基础设施等入手,加快经济发展,建设民族文化旅游村。经过几年的努力,昔日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变成了今天集花腰歌舞、女子舞龙、手工刺绣、花腰彝语言文字传播、民间土掌房为一体的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名村。
哨冲镇对以慕善村为中心的民族文化村进行规划建设,加强保护花腰彝土掌房、古树古井、生态湖泊等民族文化特色景观和花腰歌舞、剪纸、手工刺绣等民族民间艺术。村里的文化传承中心长期举办有“花腰彝”语言、文字、歌舞、舞龙培训班,由村里的老艺人对年轻人进行培训,使花腰歌舞能够相传下去。石屏彝族海菜腔、烟盒舞入选了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跟着,石屏的《凤舞龙飞》还曾代表云南走进奥运。
北京治疗白癜风到哪家医院北京医院治疗白癜风哪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