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小时候的小学生守则吗

这两天,北京的小学纷纷开展入学体验活动,手机被家长们的抱怨刷屏了。

基本上都在抱怨让孩子背《中小学生守则》。

最客气的一条是这么说的:

女儿也私下抱怨:太难背了,比《春江花月夜》还难背。

我开始还纳闷,我小时候也背《小学生守则》啊,没觉得多苦。

怎么现在的小孩这么娇气?

我上小学时,背的是81版《小学生守则》。

我猜同龄人,不用查也都还能背出第一条:“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和最后一条:“诚实勇敢,不说谎话,有错就改”。

就这两条,实事求是地说,“热爱”这个能力,心智和生理不达到一定成熟,绝无可能。所以让一年级小孩就开始热爱,天方夜谭。

而“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确是有内容、有内涵、朗朗上口的好句子,估计70后到90后,这辈子也忘不掉。

“诚实勇敢,不说谎话,有错就改”,是一句干净利落的好话,也是81版《小学生守则》中最好背的一条。

《小学生守则》(版)

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二、按时上学,不随便缺课。专心听讲,认真完成作业。

三、坚持锻炼身体,积极参加课外活动。

四、讲究卫生,服装整洁,不随地吐痰。

五、热爱劳动,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

六、生活俭朴,爱惜粮食,不挑吃穿,不乱花钱。

七、遵守学校纪律,遵守公共秩序。

八、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对人有礼貌,不骂人,不打架。

九、关心集体,爱护公物,拾到东西要交公。

十、诚实勇敢,不说谎话,有错就改。

那时《小学生守则》和《中学生守则》是分开的,有些规定是相同的,有些规定则对小学生要求低些,适应了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显得非常人性。

81版《小学生守则》沿用了23年,直到年才重新修订。

?“卖报了!81年的北京晚报!”?

现在回想,对我们成年人而言,背《小学生守则》最大的意义,可能是现在能由它能想起纯真少年时的零星记忆,凭空给自己制造点快乐时光。

连带着,就觉得那一版《小学生守则》非常可爱。

?热爱劳动?

?生活俭朴,爱惜粮食?

?讲究卫生?

到了年,《小学生守则》做了修订,与《中学生守则》合在了一起,称《中小学生守则》。

《中小学生守则》(版)

1.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

2.遵守法律法规,增强法律意识。遵守校规校纪,遵守社会公德。

3.热爱科学,努力学习,勤思好问,乐于探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有益的活动。

4.珍爱生命,注意安全,锻练身体,讲究卫生。

5.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生活习惯文明健康。

6.积极参加劳动,勤俭朴素,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

7.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礼貌待人。

8.热爱集体,团结同学,互相帮助,关心他人。

9.诚实守信,言行一致,知错就改,有责任心。

10.热爱大自然,爱护生活环境。

时代前行了20多年,修订是正常的事,像加上“热爱大自然,爱护生活环境”完全是应该的。

但这一版修订得很不成功,被批评“空洞”。

最令人不满的是,把“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删掉了。难道97后的小孩就不向上了?

“诚实勇敢,不说谎话,有错就改”,在这版里被调为第9条,而且编改为“诚实守信,言行一致,知错就改,有责任心”,意思没什么创新,读起来却没那么铿锵有力了。

这条大概可视为“为修订而修订”的失败典型。

不知为什么要把《中学生守则》和《小学生守则》合在一起,这完全不科学,也不尊重中小学生的巨大差异。

像“自尊自爱,自信自强”这样的81版没有的要求,显然超越了小学生的年龄。

从94年起,配套守则,制定了中小学生的行为规范,年也进行了修订,随着新版守则,分中学版和小学版一并推出。小学20条,中学40条,这玩意要背的话,够要命的。

非要弄,中学生弄点也倒罢了,小学生有必要吗?

当年袁承志拜师,穆人清道:“咱们华山派有许多规条,甚么戒淫、戒仕、戒保镖,现下跟你说,你也不懂。我只嘱咐你两句话:要听师父的话,不可做坏事。”

应该是这个道理吧?

如果说版《中小学生守则》算不上成功的进步,仔细看了版后,真心觉得这版更不咋地。

《中小学生守则》版

1.爱党爱国爱人民。了解党史国情,珍视国家荣誉,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

2.好学多问肯钻研。上课专心听讲,积极发表见解,乐于科学探索,养成阅读习惯。

3.勤劳笃行乐奉献。自己事自己做,主动分担家务,参与劳动实践,热心志愿服务。

4.明礼守法讲美德。遵守国法校纪,自觉礼让排队,保持公共卫生,爱护公共财物。

5.孝亲尊师善待人。孝父母敬师长,爱集体助同学,虚心接受批评,学会合作共处。

6.诚实守信有担当。保持言行一致,不说谎不作弊,借东西及时还,做到知错就改。

7.自强自律健身心。坚持锻炼身体,乐观开朗向上,不吸烟不喝酒,文明绿色上网。

8.珍爱生命保安全。红灯停绿灯行,防溺水不玩火,会自护懂求救,坚决远离毒品。

9.勤俭节约护家园。不比吃喝穿戴,爱惜花草树木,节粮节水节电,低碳环保生活。

试举几例:

全文各条字数凑得整整齐齐的,但几乎连条合辙押韵的都没有,读起来都有些拗口。这是本版守则难背的重要原因,说明编者没走心。

全文只有9条,看着怪怪的。虽然关于应该有几条并无规定,但中国人毕竟习惯“四大十全”了嘛,下意识就会觉得9这个数字不舒服,再说前两版一直都是10条。

第1条,“爱党爱国爱人民”,这个提法可能只是为了概括起来顺嘴,事实上却造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印象中,曾经令无数人瞠目结舌,不啻于一场革命。

不管怎么说,党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排在人民后面比较合适。

第4条,“明礼守法讲美德”,应该是病句,“明礼守法”是新凑出来的词。能跟法并称、“礼法”的礼,是“道德规范”的礼。在道德规范层面,要小学生做到“明礼”,实在过分了,成人能达到这种素质的也寥寥无几。而且,如果“礼”在这里是这个意思,后面的“讲美德”就重复了。

如果礼在这里仅狭义地指礼貌、礼仪,那么跟法就不是一个层面的事物,不匹配,不该放在一起说。

第6条,“诚实守信有担当”,“有担当”这个词用在小学生身上,太滑稽了吧,好意思吗?

第3条,过于艰深,不切实际。

女儿回家问我,“笃”念什么?“笃行”什么意思?

“笃”念“du”(三声),幸亏《道德经》里有这个字,所以我知道。

但“笃行”什么意思,我还真不能精准地表述。这个词日常很少用。按《道德经》里“守静笃”的意思无法解释。

在女儿面前一直是无所不知的形像,突然被问住了,看着女儿求知的大眼睛,有点脸红,只能含含糊糊告诉她差不多是“老老实实做事”“坚定实行”的意思,就赶紧去查了。

不知编者如何理解的,但“笃行”源自《礼记·中庸》,原文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即学有所得后,践履所学,实现“知行合一”。

按照这个基本义,中小学生是不可能达到这个境界的。不仅达不到“笃行”,应该连“明辨”都达不到。把不可能做到的事放在守则里,为什么?

令人恼火的是,中国至少几十所高校的校训里用了这个词。用高校的标准要求中小学生,这是搞笑还是残忍?

何况连大学这样要求都算空喊口号,现在的大学生能做到“明辨”“笃行”的也未必能有几个。

大人怎么发牢骚,最终不过一气了之。

孩子可不行。乖乖地一遍一遍磕磕巴巴念着。

唉,看着怪可怜的。

更可怜的是,这仅仅是开始。

往期

难过的七夕

中年危机

都TM哪儿跟哪儿啊

让中国人说句话有什么可怕?

赞赏

人赞赏

长按







































白癜风治疗的较有效医院
北京那间医院看白癜风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jehdnde.com/bbfz/932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