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时候北京晚报做了一件不可取代的事情,就是让禁演多年的《四郎探母》复排公演,起到了把京剧推向社会、推向市场的先锋作用
2016年3月30日讯,取材自中国民间杨家将故事的京剧《四郎探母》是中国京剧历史上最著名的传统京剧骨子老戏之一,但这出命运多舛的老戏曾经长期背负政治和道德的双重压力,清末被称为“背离汉族立场”,民国被认定“叛徒”身份,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甚至被定为禁戏
后来听说提议和策划解禁复排《四郎探母》的北京晚报总编辑王纪刚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承担了各方面的压力,觉得真的是很佩服他老人家他很早就参加革命,做过地下工作,帮助过很多艺人,所以他对艺人、对京剧、对传统文化,都有一种情结,一定要把这些推出来当时的北北京晚报数字报刊京晚报全国发行量最高、最红火,记得邓颖超当年都夸过“北京晚报办得不错”所以当时的北京晚报大篇幅的对《四郎探母》进行报道,影响非常大,对京剧艺术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特别需要像王纪刚这样不计个人得失的人
1980年的时候,我20岁当时是中国戏曲学院大专班的学生,《四郎探母》那个时候一直都没有开禁当时告诉我们这个戏被禁的原因,一是因为宣传封建思想,杨四郎有两个夫人;二是因为有叛国投降思想,所以被禁演了很多年
有人感叹:没有当年《四郎探母》的解禁,就没有日后京剧艺术的繁荣发展,也就没有今天京剧的成功“申遗”确实,如果不是2010年北京晚报大张旗鼓举办纪念复排《四郎探母》三十周年演出,就连很多戏曲界人士北京晚报电子版下载都不知道这出传统老戏曾经被禁演,曾经有过那样坎坷多舛的命运,曾经有人为了让其重见天日,冲破了时代的种种阻力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
2010年12月1日,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公布京剧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举办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全国京剧优秀剧目展演之际,长安大戏院迎来了《北京晚报》复排《四郎探母》三十周年的纪念演出
王蓉蓉30多年后更加敬佩王纪刚总编辑
郑子茹北京晚报做出了不可取代的事情
当年参演《四郎探母》的京剧新苗们,如今已成长为京剧舞台上的栋梁之才,王蓉蓉、李宏图等都是当今京剧界的领军人物,而跨界发展的郑子茹在艺术上不断创新并走向了国际回忆这30多年的成长与经历,他们都感慨万千,并且认为《今天北京晚报电子版北京晚报》在推动京剧艺术发展方面,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
李宏图邓颖超夸过“北京晚报办得不错”
来源:北京晚报 北晚新视觉网 ?记者 王润
2010年,北京晚报又搞了纪念复排《四郎探母》30年的演出,我很惊喜:这也是对京剧艺术的进一步推广当年推动《四郎探母》上演的北京晚报总编辑王纪刚,他是一位懂京剧艺术的人正是因为他们这些热爱中国传统文化、迷恋京剧艺术的人,意识到这些曾经被禁演、被埋没的传统老戏的珍贵,对它们将来有可能失传感到担忧,因此才会积极的推动此事这么多年,这些老戏被保留至今,家喻户晓,广为传唱,我们不应该忘了,这其中有北京晚报、有当年主办此事的人的功劳
但当时北京晚报的总编辑王纪刚非常了解京剧,他说那些看法北京晚报广告刊例都是历史,《四郎探母》这个戏是一出艺术水平很高、非常有人情味的好戏在王纪刚总编辑的倡导下,北京晚报主办上演了《四郎探母》因为当时剧团还都不敢演,因此让我们这些学生演1980年的12月3日至9日,在天桥剧场一连演了七场,引起了巨大轰动,观众极其踊跃我觉得这么好的戏能让我来演,特别高兴
三十年之后的2010年12月1日,恰逢《北京晚报》复排《四郎探母》三十周年,为了纪念这一在京剧界、思想界有着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北京晚报纪念复排《四郎探母》30周年纪念演出在长安大戏院上演,再次邀请王蓉蓉、李宏图、郑子茹、李文林、范永亮、陈淑芳等30年前《四郎探母》公演时的原班演员登台献艺,再现昔日辉煌
北京晚报这家始终关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发展的媒体,和京北京晚报电子报剧艺术一样,虽然受到很多时代新生事物的冲击和影响,但依然在老百姓的心中有着难以取代的地位和情感,吸引着一代又一代人与之相伴
1980年,刚刚复刊的《北京晚报》突破性地主办了京剧全本《四郎探母》连续七场的演出,让包括《四郎探母》在内的一批长期禁演的中国传统经典剧目得以重见天日,与此同时还大力推出了一批当时非常年轻的京剧新人“禁戏”复演轰动了整个社会,《四郎探母》也成为“文革”后首个公开演出的传统京剧剧目
图片说明:1980年12月3日至9日《北京晚报》连续举办了七场京剧《四郎探母》
1980年,《四郎探母》正处在无法登报、一直不能真正公演的情况当中时任北京晚报总编辑的王纪刚先生对京剧艺术颇有研究,对民族文化充满热爱,他来到剧院,表示北京晚报广告《北京晚报》愿意和学校联合起来,借《四郎探母》推动京剧界的思想解放他和时任中国戏曲学院院长的史若虚院长一拍即合,后来又得到了当时文化部部长黄镇、副部长林默涵的支持当时的《北京晚报》以罕见的大篇幅和连续报道,对《四郎探母》的演出进行大力宣传,引起了社会巨大轰动
记者手记从老戏解禁到京剧“申遗”成功
我还记得那时北京晚报记者过士行,当时很年轻,经常往学校、剧院跑,每次都拿着个小本子记笔记尤其是排《四郎探母》这个戏的时候,他跟我们在一起的时间最多,基本上每次都在
赵景勃总编辑登门请求联手推动京剧发展
后来,王纪刚总编辑因为此事遭受了很多不公平的责难,但他为推动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做出的贡献是无法抹煞的我想,正北京晚报数字报纸如时任北京晚报记者过士行在最近的回忆文章中所言,王纪刚和史若虚二老,如果在天有灵,看到了今天的情景,应该会含笑九泉的
1980年的时候,我才十几岁,刚刚从学校毕业,进了中国戏曲学院实验京剧团
30年前,和现在的时代完全不一样那个时候,很多老戏都没被解禁“文革”以后,由于长期受到思想上的禁锢,所以对待像《四郎探母》这样的作品有方方面面的看法,不是把其单纯看成戏、看成艺术作品,而是把它和政治联系在一起没人敢提出来公演这个戏但是《四郎探母》是最经典的传统京剧剧目,涵盖了老生、小生、青衣、老旦、小花脸等各个戏曲行当,内容题材也让人津津乐道所以1980年的时候,听说北京晚报主办解禁复排《四郎探母》这出戏,大家都非常兴奋
人物讲述北京晚报广告部
短短的一天,如同一部飞速倒放的历史纪录片,浓缩了中国京剧艺术三十年来走过的风雨历程:从当年恢复经典传统老戏,到全国各院团多年来排演大量精品新作;再到京剧成功入选“非遗”,今日的京剧人不断推陈出新,努力创新发展国粹艺术……这其中,既有当代京剧人为毕生事业付出的巨大心血和不懈努力,也有媒体和观众对这门古老艺术的关注和支持;既有党和国家、政府对民族传统艺术的重视与关爱,也有世界对中国宝贵文化财富的欣赏与认可
30多年后再看解禁《四郎探母》这件事,也就更加敬佩30多年前王纪刚总编辑做出的决定,这个决定经受住了这么长时间的历史检验他对京剧事业的贡献太大了,他打开了一个闸口,自从《四郎探母》解禁,很多以前不让演的传北京晚报订报电话统戏都可以演了,这对中国戏曲的传承和发展是多么重大的事情啊
北京专治白癜风的医院有哪家北京那家医院治白癜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