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新华河北」可快速 要知道,在中国古代,新生入学不仅有隆重的“开学仪式”,而且备受重视,“入学礼”被视为人生的四大礼之一,与成人礼、婚礼、葬礼相提并论。古代的儿童一般四至七岁入私塾读书,称之为“开书”、“破学”或“破蒙”,根据《礼记》和《弟子规》而流传下来的“开学仪式”则历经千年未改。
正衣冠据《礼记》记载:“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因此,古代开学仪式的第一课即是“正衣冠”。古人认为:“先正衣冠,后明事理。”让学生注重自己的仪容整洁,是首先要上的第一课。入学时,新生要一一站立,由先生依次帮学生整理好衣冠。然后,“衣冠整齐”地排着队到学堂前集合。恭立片刻后,才能在先生的带领下进入学堂。
行拜师礼步入学堂后,先要举行拜师礼。学生先要叩拜至圣先师孔子神位,双膝跪地,九叩首;然后是拜先生,三叩首。拜完先生,学生向先生赠送六礼束脩。所谓六礼束脩,亦即古代行拜师礼时弟子赠与师父的六种礼物,分别是——芹菜:寓意为勤奋好学,业精于勤;莲子:莲子心苦,寓意苦心教育;红豆:寓意红运高照;红枣:寓意早早高中;桂圆:寓意功德圆满;干瘦肉条:以表达弟子心意。
其中“束脩”二字,有人解释为十条干肉。据《礼记·少仪》记载:“其以乘壶酒、束脩、一犬赐人。”郑玄注:“束脩,十脡脯也。”束脩在春秋以前就存在了,《论语·述而》中已有“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净手净心行过拜师礼后,学生要按先生的要求,将手放到水盆中“净手”。“净手”的洗法是正反各洗一次,然后擦干。洗手的寓意,在于净手净心,去杂存精,希望能在日后的学习中专心致志、心无旁骛。
朱砂开智朱砂开智也叫朱砂启智或朱砂点痣,是开学仪式中最后一道程序。具体做法是先生手持蘸着朱砂的毛笔,在学生眉心处点上一个像“痣”一样的红点。因为“痣”与“智”谐音,朱砂点痣,取的其实是“智”的意思,意为开启智慧,目明心亮,希望学生日后的学习能一点就通。
关于上学那点事儿古代有三个入学季。据载为:正月农事未起、八月暑退、十一月砚冰冻时。“八月暑退”与现在开学时间最相近。古代儿童入学年龄与现在差不多,一般四到七岁进私塾。
学子骑马书童负笈随行(明铁名绘,局部)
古代学子开学前会做哪些准备?从古籍记载来看,必不可少的有三样:一份“束脩”,亦即学费;一件“青衿”,类似于现在的学生服;一套“笈囊”,放置书本、衣服等学习、生活物品的收纳用具……
明代儒生服“襕衫”(扬州考古出土实物)
现在学生都有校服,古代学子也要穿“学生服”。在古代,着装有严格的等级之分,不同阶层的人不能混搭。“青衿”是中国古代最传统的“学生服”,明清时的秀才便全着青衿。所以,明程登吉《幼学琼林·衣服》中云:“布衣即白丁之谓,青衿乃生员之称”。
清代楠木书盒
开学孩子们必然有书包,在中国古代,叫做“褡裢”、“包袱”等。褡裢是一种长方形布口袋,中间开口,两端装物,在古装戏中常能看到。由于书本和衣物如果放在褡琏或包袱内很容易起褶、变形,所以,古代学子多用“笈囊”或“箧笥”、“箱笼”等东西来放置学习、生活物品。
入学当天,家长还会为孩子准备四道早餐:猪肝炒芹菜、蒸全尾鲮鱼、豆腐干葱、两个红鸡蛋。寓意分别为勤学当官、跃入龙门、聪明伶俐、连中双元。
那么,除了这些,古人上学还有哪些规矩和讲究呢?
1八岁孩子如果不上学,老爸和大哥要受处罚
明朝对社学的入学年龄规定:“民间幼童十五以下者。”即15岁以下的孩子都可参加,入学时也不需要考试,招生数额也没有限制,凡是愿意读书的,都可以来参加。不过有些地区对儿童入学会采取强制性措施,如规定:“民间子弟八岁不就学者,罚其父兄。”而到清朝时,一般入学年龄为七八岁以上,十五岁以下。
2每隔一段时间,要举行祭拜圣人的礼仪
正式上学后,每隔一段时间,还要举行祭拜圣人的礼仪。从唐代开始,祭拜孔子和儒家圣人的习俗就被制度化了,为强化儒教地位,统治者提出停祭周公,改祭孔子,并将颜回、左丘明等22位儒家思想家列为先师,列入庙堂一同祭拜。
3学校会设立“功过簿”
学生入学后要遵守各种学校规定。比如学校会设立“功过簿”,记录学生的表现,其中明代教育家魏校在他的教育意见中就令学校设置“扬善簿”和“改过簿”:“生徒有好酒博弈、逸游骄纵者,切察其事,痛责深晓,录之改过簿内。如不改,许送提调官惩治,毋得苟容……”
4学生表现好的话也会得到奖赏
古人绘制的《村童闹学图》
明代沈鲤主张:学生勤学、守规矩、有进益者,给免帖一纸,遇该责时,可以用免帖抵充一次。并且,如果学生勤学守规矩,还记录在簿,就可积1分,积满10分,则告诉东家,给纸笔犒赏一次。
5古代小学生也要面临各种考试
古代小学生也要面临各种考试,有月考、期中考、期末考。比如在明代,沈鲤就制定了这样一份课程表,除了正常的授书、习字外,还有“每月朔望考试”,“每岁腊月望日总考”,就是说月初和月中都要考试,每年的十二月十五(望日)那天还要“年终考”。
6老师不仅可以“扑挞”学生,甚至可以处罚家长
古代私塾老师使用的戒尺
古时候,学生不听话,先生可以用戒尺打学生手心。在明代,一位叫黄佐的教育家就提出:“无故而逃学,一次罚诵书二百遍;二次,加扑挞,罚纸十张;三次,挞罚如前,仍罚其父兄。”老师不仅可以“扑挞”学生,甚至可以处罚学生的家人。
7重文轻理,数学、音乐都被认为是副课
清代私塾照片
古代的学生,考试都考哪些内容呢?在古代,“礼、乐、射、御、书、数”这六艺也是必学的内容,只不过因为古代重文轻理,把仕途作为读书人唯一出路,因此,数学、音乐等课程就显得不重要了。
不过在启蒙教育中,最多的教学内容还是识字、作文,当时的识字教材普遍都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等,简称“三百千千”,这些都是识字的基本教材。
在识字、作文之余,学生还要适当学习经、史、历、算等知识,兼习当朝律令以及冠、婚、丧、祭等礼仪。 除此之外,古代小学课堂也会教学生音乐、射击等课程。比如明代魏校在担任广东提学副使期间,设置了一份课程表,里面就包括“教琴、习射、习乐歌咏”等内容。
8古人学写字要晚一些,原因是……
因为古代写字是用毛笔,“小儿手小骨弱,难教以拨镫法”。就是说小孩的骨头太脆弱了,练毛笔字还没什么劲,所以最初练字也都是练简单笔画的,通常用“上大人,丘乙己,化三千……”等字。
古代学校放假模式五花八门1有的每个月放3天,有的到年末一次性休假
汉代官学授课场景(汉画像石)
古代小学教育,也注重劳逸结合,因此也会有假期,但那时没有寒暑假之说,假期也没有今天多。
如明代的小学,每个月只有谒圣这天放假。而到了清代,每个学校根据自身要求会有不同的上学时间和放假规定,比如清代人唐鉴所办的义学规定,每天5-7点到校,17-19点回家,每年自正月十五开学,一直上到腊月十日才散馆,休假时间就只有每年的年末,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而有的学校则规定每天7-9点入学,15-17点回家,另外每个月仿照古人休沐之意,放假3天,此外不得擅自离校;还有学校规定,每日日出上学,日落放学,9-11点吃午饭,每年端阳初四、初五,中秋十四、十五,清明,七月半,十月朔各放假一天,平时概不放假。
就是说古代小学有的是平时休假,有的则是集中到年末一次性休完,中间除非有紧急情况才能请假,否则都视为旷课。
2课堂也不是那么严 教员可能要回家割麦子
不过中国古代的小学课堂也不是那么严。清末,一位传教士就这样批评中国教育:“中国人对正规的学校规章制度的概念是很模糊的,教员可以经常缺席去做他自己的私事……同样,学生在收割农忙季节常常被迫留在家里。准时上课也几乎是不可能的,又没有时钟,上课、下课也没有固定的时间。”
一直到清末引进西方的教学制度,这一现象才有所缓解。比如清末重臣张百熙主持制定了中国近代第一个学制“壬寅学制”,对小学、中学、大学的学制都进行详细了修订。
好啦,希望开学的小朋友们
都能实现一个小目标!
就是不哭……
新华网河北频道综合 转载请标注来源
来源:北京晚报、现代快报、宁夏日报等
南宁白癜风专科医院北京看白癜风去哪个医院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