涛贝勒府的北半部基本还保持着原府格局,坐北朝南,分中、东、西三路。中路有四进院落,东路亦有四进院落,西路只有前后三排房子。南部为花园,园内有曲折的长廊、叠石假山,山上建有凉亭。
涛贝勒府地理位置示意图涛贝勒府的北半部分,作为辅仁附中男生部的校舍,年辅仁男中改为北京第十三中学,一直延续至今。
十三中
年一位受过古典诗文训练,学过一些经史辞章的中学生,经人介绍来找陈校长,希望能在学校里谋个职,以补贴家用。陈校长认真审阅了他的文章,认为写作甚佳,便将他安排到辅仁男中做国文教员。两年后,有人认为他学历不够,将他解聘了。但陈校长根据他的实际水平将他安排到大学里教国文。这位中学生就是后来我国著名的文字学家、书法大师启功。
启功启功先生生于年,满族,姓爱新觉罗,是雍正皇帝的第九代孙。但他一生十分坎坷,1岁时父亲即病故,由爷爷抚养成人。为祈福,祖父曾让他拜雍和宫一位老喇嘛为师。11岁时祖父又去世,家中生活更为困难,因而他没有受过完整的教育,早早就担起了生活的重担。但他凭着自己的刻苦努力,阅读了大量文史典籍,在文史领域取得了非凡成绩,成为当代学术大师。他在书法绘画方面也很有造诣,是我国著名的书法大家。
启功先生作品
上世纪90年代,他在香港拍卖了幅书法精品和10幅绘画作品,将全部所得以老校长书斋的名字在北师大创立了“励耘奖学助学基金”,用于奖励那些在教育、教学领域作出贡献的师生,也借以表达自己对恩师的感谢与思念。现在启功教授也离我们而去了,但“励耘”精神却仍在北师大发扬光大。
刘心武当代著名作家刘心武曾在十三中任教十多年。
刘心武年6月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年随父母来到北京并定居北京。他很早就喜爱文学,中学时即在《北京晚报》等报刊发表作品。年毕业于北京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分配至13中任教。年后任北京出版社编辑。
年发表短篇小说《班主任》,被认为是新时期文学的发轫之作,获得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首奖,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而《班主任》的成功和他十多年的中学教师生活是分不开的。此后他发表了大量作品,包括纪实作品《5.19长镜头》《公共汽车咏叹调》,长篇小说《四牌楼》《栖凤楼》《钟鼓楼》等。其中《钟鼓楼》获全国第二届矛盾文学奖。此后,他又开创了图文相融的新文本,推出了图文并茂的《树与林同在》《明星和我》等。
刘心武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是中国作协第三、四届理事,第五、六、七届全委会委员,成为新时期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
年后,他开始尝试建筑评论。他以独特的视角,文学的语言评论建筑,出版了《我眼中的建筑与环境》,《材质之美》等。
他还对《红楼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成为当代有影响的红学家,陆续出版多部研究《红楼梦》的专著。年受邀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主讲《刘心武揭秘红楼梦》,引起广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eijingwanbaoa.com/wbys/132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