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晚报刘平图片故事的背后大光圈年度摄

近日,腾讯大燕网·大光圈举办年度摄影沙龙,主题为《图说北京——图片故事新媒体融合报道》。新京报、法治晚报、北京晚报3位有着10余年工作经验的摄影师、图片编辑进行了3小时的分享。

为方便影友们阅读,我们将内容分为几部分编发。今天的“营养干货”来自北京晚报摄影师刘平老师。

刘平,北京晚报摄影记者,从业17年。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北京新闻摄影学会监事。曾对北京奥运会、索契冬奥会、南京青奥会等重大体育赛事进行报道;也曾拍摄新中国成立60周年阅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及全国两会等重大政治活动。年入选百名“中国体育杰出摄影家”。

心一定要沉下来。媒体摄影师有发稿压力,可能会着急把东西凑齐。其实这不是专题报道,只是报道,二者之间是有差距的。

普通影友如何练习图片故事拍摄?

对于影友们来说,像摄影记者一样采访突破,确实有一定难度。个人建议先从身边熟悉的人入手,挖掘他们身上的故事。比如特殊爱好,或是独特的生活情趣等等。

其次,“身边人”的故事拍起来最好能出画面。举个例子:拍作家可能不好表现,但是作家有一个寻找灵感的过程。其实,这已经算比较难表达的题材了。

再举个例子:手工艺人,舞蹈演员这样的职业,就相对容易出画面。

从细节入手,一点一滴积累。甚至可以从身边的孩子开始拍,记录他们的喜怒哀乐。

摄影家焦波老师的作品《俺爹俺娘》是从他给父母拍摄的近万余张照片中精选出的作品集,这些照片真实地记录了两个世纪老人几十年间的生活片断。他一直坚持拍摄,直到两位老人只剩其中一个,最后一个人也没了,家里的院子空了。

图为《俺爹俺娘》其中一幅作品

(建议上网搜索组照,值得一看)

看似平淡的事物,记录下来也能打动人。拍摄之前,不要提前做否定判断。

第三,要有时间积累。心一定要沉下来。媒体摄影师有发稿压力,可能会着急把东西凑齐。其实这不是专题报道,只是报道,二者之间是有差距的。

我们拍摄过一组公交车司机专题,摄影师用了将近三个月时间,天天跟拍,最终选择照片不到十张。投入充足的时间,保证数量。最后选择,技法上完全不用考虑。因为只要跟着故事走,最后通过影像质量来选择照片。

一组专题的拍摄,不要局限于当下的发表,可以继续跟进。

大家可能看过王富春老师拍摄的《火车上的中国人》,这些照片记录了三十几年铁路发展的巨变,令人印象深刻。同一个题材积累多了,在这方面就权威了。

(建议上网搜索组照,值得一看)

如果能仅凭兴趣,不计成本,不计时间,不功利,长年累月地拍摄,结果可能远远超出想象。

案例分享

北京故事——博士修车记

这篇稿子的线索来自我的同事。同事是位博士,孩子上小学,班级有家长群。偶然得知,家长群里一位博士爸爸突然辞职,而且是辞去年薪几十万的工作。

为什么?工作实在太忙,周末陪孩子的时间也被占据。创业后,上下班时间自主,能够接送送孩子上下学,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家庭。

这位修车博士叫冯永生。他在北京努力打拼,已经买了房。他从很小喜欢玩车,攒了些钱之后,就考虑将爱好变成谋生的手段——开修车铺。

这是第一次见到他们场景。画面中两位“修车匠”都是博士。

在专门的4S店,这一幕可能较为少见——如此操作,看起来并不像是真正的“会修车”。没错,他们其实是凭着一腔热情在坚持这件事。

不过作为博士,冯永生的学习能力极强。他下载了大量数据资料,一点一滴学习。

家长群里知道他创业了,也有很多人伸出援手。遇上一些小问题,会特意把车开到他的店来修。

直接给钱,创业者很难接受,给生意做会好些。图中这是孩子同学的家长,为他送了箱新鲜水果。

创业初期,店面很小。每月要付两三千元房租。他一个人挑灯夜战,一个月纯收入基本也就够支付房租。他太太很不理解,但他还是坚持了下来。

这是他的家庭生活状态。拍专题的时候,还要考虑如何把采访对象还原成真实的人,包括他的喜怒哀乐、人际关系、生活状态。以及这一切源于什么。

他自己也感到迷茫。创业之后,确实有了很多空余时间,生活质量不错,但收入不理想。他也在思考,自己这么多年在北京工作,到底是为了什么。

当时选择这件事报道,也是希望能够给予他帮助。

我们发稿前后,约70家媒找上他。得到







































北京治疗白癜风专科医院在哪
什么原因会产生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jehdnde.com/wbnr/826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