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创作简明教程——十分钟搞定诗词格律,让你成为高手!(初稿)主讲人:王秀海任景瑞徐建良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并特别提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责任,要加强对中华诗词、音乐舞蹈、书法绘画、曲艺杂技和历史文化纪录片、动画片、出版物等的扶持,倡导中华美学精神,推动美学、美德、美文相结合,充分调动全社会积极性创造性,充分尊重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主体地位,发挥领导干部的带头作用,发挥公众人物的示范作用,发挥青少年的生力军作用,发挥先进模范的表率作用,发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从业人员的积极作用,发挥文化志愿者、文化辅导员、文艺骨干、文化经营者的重要作用,形成人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局面。
在中国,诗词歌赋从国家战略角度来讲就是“中华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的一颗闪耀的明珠。认识中国字的人都喜欢写上几句,并引以为荣,很多人还觉得自己写得不错,自认为意境高雅,用典精准。然而,真正懂得诗词格律的人却很少,绝大多数写所谓“格律诗词”的人,其实最多算是古体诗,只是形式上看起来整得字数对了,其他的,如平仄、押韵等,则一概不对。讲诗词格律的书很多,其中比较有影响力的当推王力先生所著《诗词格律概要》和启功先生所著《诗文声律论稿》两书,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一阅。很多人看书看了半天也不明所以,觉得书上讲得太复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教程旨在以最简明的方法,教会大家诗词创作的基本格律,并附带讲一下诗词创作过程中非常注重的用典问题。
诗词的格律看似很难,实际上很简单,只要坚持把这篇文章看完,不出十分钟你就能搞定它,哪怕你以前没有任何基础。如果你要较真,非得确定是十分钟还是更长时间搞定,就要看你是否能够做到把这个教程所讲的相关知识牢记于心、运用自如了。我相信,有志于诗词创作的朋友,无论花多长时间学习此教程,都是值得的。建议大家通篇打印,反复学习,并推荐给你认识的每一个人,用自己的切实行动来影响和带动广大人民群众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
掌握了这些诗词格律的基本知识,就能随手写出很好的格律诗词吗?答案是:非也!或者说:很难!除了这些基础知识,大量的优秀诗词储备是必不可少的。下苦功学习这些经典内容主要为将来写诗作词化用其中的绝妙好词打下良好的材料基础,毕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毛泽东诗词》《道德经》《千字文》《弟子规》《三字经》《声律启蒙》或《笠翁对韵》等是必不可少的基本功课,必须做到熟读成诵、牢记其中关键名句,有时间的话最好能坚持学习完成通背。至于《古文观止》《史记》《资治通鉴》和四大名著甚至《四库全书》等大部头的资料,有余力者也可根据自己兴趣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
一、平仄
平仄,简单来说就是汉字读音的声调。我们都学过汉语拼音,这个貌似小学一年级就学的。汉语拼音有四声:第一声阴平、第二声阳平、第三声上声、第四声去声。那么,粗略地说,“平”就是第一声(阴平)和第二声(阳平),“仄”就是第三声(上声)和第四声(去声)。也就是说,可将现代汉语拼音的四声简化为平仄两声。
为什么说这只是个粗略的划分呢,后面我们会讲到,实际上古典诗词里每个字的平仄,并不是按现代汉语的阴阳上去四声来划分平仄的,而是按一种特殊的韵书叫平水韵的来划分四声,划分的方法与现代汉语有一些区别。作为现代人学写格律诗,倒是可以先不管它,还是先按现代的四声来吧。
现在我们先来看成语。曾经在某大学的一次讲座中,要求在场的学生随口说出一个四个字的成语,也就是最先想到哪个成语就说哪个。学生说了很多,比如虎背熊腰、赤胆忠心、一马平川、疾风劲草、井井有条、峰回路转等等。这些成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什么呢?我们来看它的第二个字和第四个字,就会发现,第二个字和第四个字的平仄是相反的:
虎背(仄)熊腰(平)、赤胆(仄)忠心(平)
一马(仄)平川(平)、疾风(平)劲草(仄)
井井(仄)有条(平)、峰回(平)路转(仄)。
当时学生报上来20多个成语,除了两个不符合这个规律之外,其他的都符合。这说明什么问题呢?说明大多数成语符合这么一条规律:二四分明,也就是第二和第四字的平仄是相反的。我们如果翻开一本成语词典,就会发现,大多数成语符合“二四分明”这一规律,比例有多高我未做过统计,但凭感觉来说,应该有70%到80%,而那天学生报出来的比例要更高些,当时有20多个学生报了成语,只有两个人的不符合这一规律,符合的比例在90%以上。
这说明了如下几个问题:
一、说明汉语存在一种平仄交替的声律。因为如果不存在这种声律,纯粹按概率的话,这种“二四分明”的现象不可能有这么高的比例。
二、说明有这种平仄交替规律的成语更容易被人记忆。因为如果纯粹按概率的话,学生报出的成语,符合“二四分明”的应该与成语词典里的一致,就是70%到80%,而现在达到了90%以上。说明有这种规律的成语更抑扬顿挫、琅琅上口,容易让大家脱口而出。
我们知道,成语大都产生于唐以前,早至商周时期,这说明,汉语的声律是一个客观的存在,不是人为硬性规定或编造出这么一个东西。这种平仄交替的声律,就如舞步的鼓点,既有规律,又抑扬顿挫的富于变化,能达到悦耳美听的效果。因此说汉语是形与音谐美的文字,汉语格律诗是形、音、意三者一体的完美结晶。虽然四声和平仄是早已潜伏于汉语中的规律,但直到南朝,周颙、沈约等人才明确提出四声的概念,沈约并把这一概念应用到做诗中,提出了“四声八病”说。“四声八病说”可以说是近体诗格律的前身。近体诗的格律,是在唐代成熟的。或者换句话说,近体诗(也叫格律诗)是在唐代形成的。
我们会听到,格律诗有几个名称:近体诗、今体诗、旧体诗。近体诗、今体诗这两个名称,是唐朝人命名的,因为格律诗产生于唐朝,相对于更早的古体诗而言,唐朝人就把格律诗叫近体诗,也有叫今体诗的。旧体诗这个名称,是五四运动以后,搞新文化运动的那帮人命名的,因为这时候又产生了一种新的诗歌体裁,就是白话诗,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谓的“新诗”。因为有了“新诗”,所以原来的诗就被称为“旧诗”、“旧体诗”。但也有一些人对“旧体诗”这个名称很不满,认为隐含着“过时”的贬意。再顺便说一句,一些写新诗的人,对中国的传统诗歌一概称之为古体,这是不对的。古体和近体是两种不同的诗歌体裁。
二、格律
我们今天写格律诗,已经不必再考虑“四声八病”,只要大致符合格律就行了。下面就来讲讲格律诗的格律。
既然四个字有平仄交替、“二四分明”的规律,那么六个字呢?八个字呢?我们自然会想到,这种规律是不是可以延伸呢?事实上确实是可以延伸的。
我们知道,常见的格律诗有两种:
一种是五字一句的,四句的叫五绝(五言绝句的简称),八句的叫五律(五言律诗的简称)。
一种是七字一句的,四句的叫七绝(七言绝句的简称),八句的叫七律(七言律诗的简称)。
那么,有没有六字一句的,或八字的一句的,或更多字一句的格律诗呢?理论上是可以有的,但极少见。六字一句的前人作品有少量,八字一句的则几乎没有,或者只见于某些游戏诗中。
我们先来看一首著名的五绝:
红豆(仄)生南(平)国
春来(平)发几(仄)枝
愿君(平)多采(仄)撷
此物(仄)最相(平)思
我们注意它每句的第二、四个字,会发现,和成语一样,它的第二、四个字的平仄是相反的,而它的第一、二句以及第三、四句的偶数位置上的字,会发现,平仄也是相反的。
如第一句第二字为仄声字“豆”,那么第二句第二字就相反了,是平声字“来”。
我们在这里提出一个“联”的概念,所谓“联”,就是诗的每两句构成一联。
比如这首诗,就是由两联组成,第一、二句构成一联,第三、四句又构成一联。
每一“联”的头一句叫出句,后一句叫对句。
这里的“联”与对联有相同也有不同。不同的是,不一定非得对仗,相同的是,偶数位置上的字,平仄必须相反。比如第一句豆(仄)南(平),第二句来(平)几(仄)。
这种一联中两句的偶数位置平仄相反的关系,有一个专有名词来形容,叫“相对”,也就是说,一联中出句和对句必须是“相对”的。
我们再来看两联之间的关系。比如这首诗的第一联和第二联,大家看出什么规律来没有?很容易看出,最根本的规律,就是第二联的平仄与第一联相反。
第一联是:豆(仄)南(平)
来(平)几(仄)
第二联是:君(平)采(仄)
物(仄)相(平)
因为第二联的平仄与第一联相反,那么,也就是说,第二联的出句(即前一句)与第一联的对句(即后一句)的平仄相同。对这首诗来说,也就是第三句与第二句的平仄相同。这种关系,也有一个专有名词,叫“相粘”。
我们可以总结出这样一个规律:
格律诗的第二句与第一句相对;第三句与第二句相粘;第四句与第三句相对;第五句与第四句相粘;第六句与第五句相对;第七句与第六句相粘;第八句与第七句相对……这个规律理论上可以无限延伸下去。
看完这首五绝,我们再来看一首七绝。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讲了前面的五绝,七绝应该就是顺延的事。我们知道五绝是“二四分明”,那么七绝就是“二四六分明”了。
月落(仄)乌啼(平)霜满(仄)天
江枫(平)渔火(仄)对愁(平)眠
姑苏(平)城外(仄)寒山(平)寺
夜半(仄)钟声(平)到客(仄)船
我们可以看出:
一、偶数位置上的字,都是平仄交替的。
二、符合粘对规律。即第二句与第一句相对,第三句与第二句相粘,第四句与第三句相对。
许多不懂诗词格律的朋友总以为格律很复杂,视作畏途。有人在写教科书时也将格律写得艰深古奥,令人退避三舍。其实学格律诗并不难,只是一层窗户纸,一捅就破。兹简要说明之。
先说平仄
众所周知,字的声调有平仄之分,按现代汉语音韵的划分来看,第一声和第二声为平,第三声和第四声为仄。
古代又有入声字,入声也为仄。如“衣”、“移”为平声,“倚”、“意”为仄声,“一”为入声字,属仄韵。
入声字都是一些发音较急促的字,如“急”、“竹”、“族”、“逐”、“读”、“俗”、“出”、“觉”、“局”、“节”、“舌”、“石”、“敌”、“乏”、“得”、“识”、“国”等。
入声字有许多衍化成现代汉语的平声,但在格律诗中应用作仄声。这是最令当代写格律诗的人头疼的事。不过,这样的入声字数量有限,常用的也就三百多个,掌握并不难。
格律诗多见七言与五言,分七绝、七律、五绝、五律,长诗通篇用律诗句式者称为排律,六言诗较少见。
学格律诗,只要弄懂七律即可,其余可依次类推。
七言律诗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因一句共七个字,第七个字或押韵或不押韵,押韵为平,不押韵为仄。第一、三、五字可不用管,即可平可仄;第二、四、六字要求较严,平仄分明。其中有规律可供掌握。
兹以鲁迅一首七律为例看其规律:
运交华盖欲何求,仄平平仄仄平平
未敢翻身已碰头。仄仄平平仄仄平
破帽遮颜过闹市,仄仄平平平仄仄
漏船载酒泛中流。仄平仄仄仄平平
横眉冷对千夫指,平平仄仄平平仄
俯首甘为孺子牛。仄仄平平仄仄平
躲进小楼成一统,仄仄仄平平仄仄
管他冬夏与春秋。仄平平仄仄平平
(其中“过”可平可仄,“一”为入声,属仄)
两句为一联,首联中第一句可押韵,也可不押韵;如果第一句押韵,则为平;第二句必须押韵,平;之后是隔句押韵。
押韵字为平,不押韵为仄。
去掉可平可仄的第一、三、五字,和平仄已定的第七字,剩下的第二、四、六字平仄如下:
平仄平
仄平仄
仄平仄
平仄平
平仄平
仄平仄
仄平仄
平仄平
这样一看,平仄的规律就很明显了:
第一个特点是每句中总是两平夹一仄或两仄夹一平,这叫相间;
第二个特点是每联总是平仄相对,上联是平仄平,下联必为仄平仄;或上联为仄平仄,下联必为平仄平。这叫相对。
第三个特点是联与联之间平仄相同,这叫相粘。
如果你打算写首七律,决定第一句押韵,只要首句第二字的平仄定了,那么整首诗的平仄便可依次类推。
当然,所谓一三五不论,也不是绝对不论,要避免“孤平”(一句中只有一字为平)、三连平、三连仄(每句后三字全平或全仄)等诗病。
当然,对于当代人来说,只要大体上掌握一下格律就可以了,有了好句子,出律也是可以的。偶尔一句出律可以,但每句都不合格律,只能说明作者对格律一窍不通。
七律弄懂了,五律就容易了。将七律的头两字去掉,便是五律的格律。
七律的前四句和后四句,便是七绝的格律;五律的前四句和后四句,便是五绝的格律。
再说对仗
对仗可以体现汉语独特的语言魅力,对联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七律、五律一般要求中间两联是对仗句。
上下两句的对仗,要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数量词对数量词代词对代词,虚词对虚词……
严格说来,要求天文对天文,地理对地理,数目对数目,方位对方位,颜色对颜色,时令对时令,器物对器物,人事对人事,生物对生物,人名(地名)对人名(地名)……
对仗的学问较深,有工对、流水对、别义相对、本句自对、隔句相对等等。对仗的水平,代表了诗人运用语言文字的水平。
三、用韵
唐人所用的韵书为隋陆法言所写的《切韵》,这也是以后一切韵书的鼻祖。金人王文郁编的《平水韵》,不仅反应了唐人的用韵准则,也成了后世诗人的用韵规范。
《平水韵》分上平声、下平声两部分:
上平声为: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
下平声为:一先、二萧、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
可见,平水韵与现代汉语音韵大为不同,今天“东”、“冬”是押韵的,但写格律诗就不能通押;“来”、“回”在今天是不押韵的,但在平水韵里属同一韵部。
我上初中的时候,学习课本上的《石壕吏》,开头四句为:“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语文老师告诉我们说:“课本上印错了,应该是‘老妇出看门’,这样才押韵。”其实在平水韵里,“村”、“人”、“看”同属“十三元”,在一个韵部。在平水韵里,最麻烦的就是“十三元”和“十灰”,好多现在看来不押韵的字,却在同一韵部,这可能是古今发音的不同所致。格律诗改革,我认为首先应该改革韵部,按今韵(现代汉语发音)重新划分韵部,没必要像平水韵那样搞得太复杂。
四、填词
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还被称作诗余、长短句。作词就是按照曲谱填上歌词。曲谱叫做“词调”或“词牌”,但词牌的乐谱基本上已经失传,宋代以后的文人们填词,只不过借助于词牌的形式罢了。
前人按各词调的字数多少分别称之为“小令”、“中调”或“长调”。大部分词调分成两段,甚至三段、四段,分别称为“双调”“三叠”“四叠”。每段叫“片”或“阕”。“片”即“遍”,指乐曲奏过一遍;“阕”原是乐终的意思。
其实填词难于赋诗,词的平仄要求比格律诗更严,有的词牌,每一个字的平仄都有定式,不得乱填。很少有人能记住各种词牌的格律,只能按照词牌的平仄、字句格式填写。词的句式,以四言、五言、七言较为常见,其平仄也有规律可循,五言、七言的平仄,一如近体五言、七言的平仄格式;四言多见“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二种格式。词韵则比格律诗宽泛得多,如平水韵中的十四寒、十五删、一先,可通押,《白香词谱》、《词林正韵》等资料可供参考。
五、用典
用典,即巧用典故,是历代诗人常用的表现手法,也是诗歌的一种修辞手法。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为“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凡诗文中引用古典书籍中的轶事、趣闻、寓言、传奇等,传说人物或有出处的词语、诗句、文章,来表达诗人的某种愿望或情感,而增加词句之形象、含蓄与典雅,或意境的内涵与深度,即称“用典”。用典的目的就是以古比今,以古证今,借古抒怀,使诗词歌赋言简意丰、对仗工整、音韵和谐、结构严谨、含蓄生动、耐人寻味,从而大大提高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达到古诗人常说的:力透纸背,掷地有声。毋庸置疑,无需赘言,好的用典,首先就建立在大量经典诗歌和史料的准确掌握上,而如能做到师意得势、推陈出新,又能如己所出、不露痕迹,方为佳境。
下面主要讲四点,一是诗词用典的主要作用;二是用典的主要形式;三是用典的手法;四是用典要注意的三个问题。
首先,用典的主要作用:品评历史,借古论今;抒情言志,表明心迹;引发联想,创新意境;简洁精练,内涵丰富。例如: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这里运用了向秀闻笛、王质遇仙两个典故表达贬官二十多年后回归时的感受。以“闻笛赋”隐含对当时统治者迫害旧友的不满,抒发了对死去旧友深深的怀念之情;以“烂柯人”暗示自己遭贬谪时间太久,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时光景了。短短的十四个字,就表达出了如此复杂的情感,这岂不是用典的魅力?
其次,我们来说诗词用典的主要形式。用典从形式来看,常用和常见的主要有引用历史故事和化用前人诗句两种。
引用历史故事,也叫“用事”,即把典故浓缩化为诗句,借以抒怀言志或影射时事。如李清照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把历史故事浓缩化为诗句,用高度概括的形式颂扬了项羽不苟活的崇高气节,从侧面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忍辱偷生的行径进行了有力的讽刺,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怀。另一种用典形式是化用前人诗句,也叫用句。也分两种,一是直接引用前人现成诗句,毛主席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诗最后两句:“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天若有情天亦老”出自李贺的《金铜仙人辞汉歌》。原诗:“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宋代的孙洙亦在《何满子?秋怨》里用过:“天若有情天亦老,摇摇幽恨难禁。”欧阳修《减字花木兰》中“伤怀离抱。天若有情天亦老。此意如何。细似轻丝渺似波。”
用句的另一种是在原句基础上改动一字或数字,或是只借用其中的某些词语。李白著名的《行路难》其一中之名句:“拔剑四顾心茫然!”实是化自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其六中的“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这便是有名的模仿诗句之水平过于原典之典型一例。此外,太白更为著名的《将进酒》中的“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仍化自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六中“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以上两例则可明显看出诗仙水平之高、心思之敏、手段之巧!
再次,谈一下用典的手法。用典的手法可以分为若干类,这里只谈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四类,即明用、暗用(化用)、正用、反用四种手法,简释并举例如下:
明用典故就是直接引用或稍加改动引用典故,能看出典故的原貌。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明用《史记·冯唐列传》中的故事,意在以魏尚自况,希望有一个像冯唐那样识才敢谏之人,为自己在宋神宗面前保荐,派人将自己召回,委以重任。谢枋得的《庆庵寺桃花》“寻得桃源好避秦”,则是明用桃花源的典故表达自己“避元”的隐衷。
暗用典故,即用典用得不着形迹、使典故原来的风貌不易被人察觉,从而使文意表达更深邃,更加耐人寻味。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暗用《楚辞·东君》“举长矢兮射天狼”的典故。天狼,是星名,古代用以代表贪残掠夺,作者在此代指辽和西夏统治者;“射天狼”则表明自己御敌保国的决心。高适的《塞上听吹笛》“借问梅花何处落”也是暗用典故,表面写梅花,实际指乐曲《梅花落》。
正用典故指正面运用典故,作用为通过典故的表达表达出了自己所说。如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蓬莱”,为海中神山名,传说仙府中难得的典籍,均藏于此。《后汉书·窦章传》言:“是时学者称东观(后汉政府的藏书机构)为老氏藏室,道家蓬莱山。”这首诗中的“蓬莱”,是借指校书郎李云。“建安骨”为建安风骨之简称。东汉末建安时期,以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为代表的诗歌,风格清新刚健,被后人称为建安风骨。“小谢”,指谢朓;区别于“大谢”(谢灵运)。这里有自比的意味。上句称赞李云文章得建安风骨,清新刚健;下句谓自己的诗歌应像谢朓那样清新隽永。
反用典故是指反原典故之意而用之,更显作者态度,意味更加浓厚,多为出新之举。如辛弃疾《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行客。……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首句化用李白《蜀道难》中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将其概括为“蜀道登天”。李白在《蜀道难》中要突出的是蜀道的高危艰险,而辛弃疾在《满江红》中却强调通过艰苦的攀登可以上达青天。
最后,谈一下用典注意事项。用典要讲技巧,必须做到恰当合理,有的放矢,过分和不及都将成为败笔。
1.语言精炼,注重思想性。诗词的语言是最精炼的,要用最少的字表达最丰富多彩而又积极上进的思想感情。使用一般的词,说少了可能不达意;说多了,可能罗唆。况且诗词的字数有限,不容多说。如果用典,可以利用大家熟知的材料,使读者联想,就可以节省语言做到精炼。
2.含蓄唯美,推陈出新。诗词“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既要“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又要“以古喻今,再赋新意”,而自然得体的用典就能实现这种效果。
3.准确具体,形象生动。典故多数是古人的事迹,往往是准确具体的、形象生动的人或事物,可以避免抽象概念、晦涩难懂。
六、小结
以上给大家总结了诗词格律的基本知识,并附带讲了一下诗词歌赋创作的用典问题,相信大家在掌握一定量的经典诗词储备之后,就可以顺意而为,自由创作了。兴趣、方法、坚持和激励,乃成功的四大基石,缺一不可。大家要满怀热情,深钻细研,博闻强识,坚持到底,自我激励,不断将诗词创作推向新境界、新高度。果能如此,相信大家不仅能在诗词创作方面取得丰硕成果,人生各个方面也会齐头并进、臻于至善,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说明:
1.本文诗词格律部分转引自“砚田书院”北京中科医院是骗子北京专业权威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jehdnde.com/wbnr/86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