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建校60周年教师纪念文章

《信息时代开始》

宋新华

任教时间.7-.9

90年代末,、、万维网、bbs、电子邮件......随着计算机的快速发展,感觉新的时代即将来临。

理科生的我,有种天然的危机感,哪天不学习,就会觉得落后,对新技术尤其敏感。

我经常光顾张鹏老师的计算机房,那时机器安装的是wiindow3.1操作系统,*的像素屏幕弹出来的窗口觉得很神奇,总想去搞明白。有天看到张鹏老师的3D动画制作软件,想我如果能制作三维动画的物理现象给学生演示,那不更加形象生动?

我再也hold不住了,于是乎,我与同寝室的徐明杰老师花光几乎所有积蓄合资攒了台,32M内存,1.2G昆腾大脚硬盘。为了节省,我们骑着自行车,逛遍了中关村一带大大小小的盗版光盘店,找到能安装的几乎所有软件,就这样学会了AdobePhotoshop2.0,AutoCad3DStudio,Authware,Direct等软件。

然后开始做多媒体教学课件,我先设定教学目标,用三维动画模拟出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有了目标行动就有章法了。先用AutoCad3DStudio三维动画软件建3D模型,然后设置带电粒子的运动轨迹和时间轴,再渲染生成动画格式的视频文件。

有了最关键的动画,还得有电子幻灯片,当时没有ppt,找到一款可以做演示讲稿的软件-CorelDraw(这款软件是加拿大制作,至今仍存在,没想到生命力如此之强!),幻灯片之间也有简单切换效果。捣鼓了好几个晚上,终于大功告成。

软件安装、场地安排,投影仪、幕布、暗室处理(当时投影仪亮度不够,需要窗帘遮挡光线)在忙碌完所有的准备工作之后,正式开始上课时已经感觉精疲力尽,还好,这种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的方式在当时属于首次,学生们感觉比较新奇。

在张平校长大力支持下,给学校每个班办公室配备了计算机。还请来了教委的计算机专家魏忠明老师,研究网络布线,设计网络节点,由于当时网络专业施工队伍非常少,于是老师们利用暑假时间,自发组织网络布线,由杨志成老师带领,迟长福、张鹏、魏忠明、黄元红以及我的参与下,亲自爬梯上墙打洞拉线铆钉,干得热火朝天。就这样,中,乃至崇文区教育口的第一张校园网络建成了。当时在北师大等高校才有的网络,我们学校也有了。

当时office以及几何画板软件还没普及的时候,我就和青年教师们自发组织互助学习讲座,一起研究这些软件的使用技巧,比如文字处理、表格制作、成绩统计分析等。

张桦老师的地理课非常适合多媒体演示教学,说要讲非洲,于是我给她找来当时微软投几亿美金巨资打造的一套百科全书光盘,里边有世界各地非常精美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图片、视频,在当时资源匮乏的年代,她欣喜若狂。张桦是位非常朴实又有才华的老师,她的课我非常喜欢,上课那天时任教委主任崔树义也亲自来听课了。

后来图像制作技术还衍生出副产品,用flash软件给学校制作出了当时的学校徽标,数字为原型,模仿焦点新闻的标识,0为中心的蓝色地球,1和9采用草书拖尾像火焰般围绕着地球,效果不错,被学校采纳,在一次去安徽黄山的暑假出游活动中,被印在了统一发放的T恤衫上。

办公室

这里的办公室以年级为单位,年级组长是最大的官,同年级各科老师都在一个大办公室,十几号人,每人一张大长桌椅,四人一组,两两相对,桌面上堆满了书籍和作业本。

每天早晨,青年教师早早打开水,收拾办公室,然后定点下班看早自习;学生班干部们匆匆穿梭于教室及办公室收发作业本,忙忙碌碌的一天就开始了。

办公室有个特色,每人一件白大褂,猛然闯进办公室的陌生人肯定以为这是诊所,走错了地方。怎么回事呢?因为教师经常与粉笔打交道,每天下来都是一身粉笔灰,老师们就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认为化学实验室老师们的白大卦非常好,上课时披上,下课时挂衣柜里,校长也采纳这个意见,于是人手一件白大褂。

办公室里是个大熔炉,人生的剧场。

年级组长刘永年老师是地道的北京八旗传人,一口浓重的北京腔调,声如洪钟,一脸威严,出口就像在唱京剧。最早我们就以他说话为蓝本,模仿他那带拐弯的发声。组长带班经验丰富,总结出班主任八法,毫无保留地传给我们这拨新教师。

白滇生老师,人民教师称号,教语文,是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家白寿彝老先生的女儿,退休返聘,岁月阑珊遮不住她年轻时的美丽,言谈举止非常优雅。那时主要辅导权晔、李峥嵘、沈兴文等语文老师的成长,初期也对我们所有青年教师辅导,还出题考我们教育学,让我们好一阵忙乱。我离开时,白老师一脸严肃且认真地劝我说,外面世界很复杂,孤身下海在京城闯荡很艰难的。后来每每我遇到人生中的困难时都想起她对我的告诫。

权晔老师是河北师范大学高材生,地道的北京人,圆圆的脸蛋上镶嵌着一副深度眼镜,梳着长长的马尾辫。大学辩论赛冠军组的辩手上起课来那是相当的不费劲,不拿讲稿,在大会上演讲几小时轻轻松松,我们小伙伴们也是服了。问她为什么能这样,她解析说她有分身术,一个自己在演讲,另一个自己在听。虽然她说话感觉有些盛气凌人,不过对我却相当照顾,谁要是得理不饶人欺负我,那肯定是挺身而出。

袁峰老师坐我对面,长相衣着就像她教的英语一样洋气精致,很在乎自己的形象,说话细声细气,穿透力很强,只要她在办公室,感觉有说不完的话题,总给我们讲述她姐妹两地生活的故事,给枯燥的办公室平添一份欢乐。

跟我同头教物理的有陈国英、陈敏良老师。据陈国英老师自己说,当时北京缺老师,他是中学毕业后直接留校任教,幽默风趣,课堂气氛很是欢乐,对我这个小弟很是关照。陈敏良老师高大帅气,稳重,一身风披,像个大侠,常年带高三,是个把关老师。

数学特级教师李常凌以及他的徒弟封学英老师给我的印象最深刻,李常凌老师川籍,个头不高,清瘦,脸色白里透红,气色非常好,声音略带沙哑,说话像小钢炮一样有威力。

李常凌老师的徒弟封学英,高个头,脸削瘦白净,颧骨微起,比我们早参加工作,声音洪亮。

师徒二人性格也相似,很少闲谈,说起业务却滔滔不绝。与之交往非常舒服,平易近人。

印象最深刻的是,每次师徒二人一下课回到办公桌刚落座,好问的学生们就陆续赶来把他们围成一圈,叽叽喳喳问个不停,师徒二人仍兴致勃勃一一解答,直到上课,可能连口水都来不及喝,就夹着书本匆匆走入下一个课堂。日复一日,感觉师徒二人就像永不停息的发动机一样,孜孜不倦的为学生们答疑解惑。

躁动的青春

哪天不学习,没有进步,我就会感到窒息,这就是当时的我。

80、90年代下海潮涌,我的师傅周济源老师见我无心在物理教育方向发展,一脸无奈。一个暑假,他跟我说,有一家国内搞教育软件的公司叫做科利华,同是他铁哥们的物理特级教师王杏村,在公司的教研中心主持工作,需要有教学经验的计算机人才。

“你去试试。”

结果这么一试就一发不可收拾了...

20年后,我和北京晚报大记者李峥嵘一同,以校友身份回校,封学英校长热情接待了我们,回忆往事,展望未来,见证了从张平校长到封学英校长这一代代校领导及老师们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传承。

就这样一所北京市市级示范校,在生源日渐稀少的核心区与各大名校竞争,已发展出了小语种、美术特长、管乐队等特色办学模式,立足让每个孩子都有受教育成才的机会。

我非常赞同王双喜老师的话:的几十年是“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立德树人”。

策划

封学英

主编

王双喜

副编

高海珊

校对

曹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eijingwanbaoa.com/wbnr/1360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