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思想家对话
让阅读成为一种享受!
年12月开播的大型文博探索类节目《国家宝藏》的火爆,让“正经到骨子里”的博物馆(文物)成为“网红”,这也引发了人们的思考,国宝该如何“活起来”,从而真正让无数观众一眼千年,感悟传统文化的深厚与自豪呢?而在新形势下,国宝成为“网红”其逻辑是怎样的?其又带来了哪些新的启示?
《国家宝藏》:国宝成为“网红”的逻辑
年岁末,《国家宝藏》在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首播。节目甫一推出,迅速扣动了观众的心弦,无数“90后”乃至“00后”疯狂为节目“打call”……鲜有人料到,一档文博类电视综艺节目会一夜之间变身“网红”,带旺一波“文物热”。
1.
“没有围墙的博物馆”
“博物馆和博物馆里的国宝是冰冷沉闷的”这是很多人一种固有的认知。在我国,公众总体上尚未养成经常走进博物馆的习惯,观众平均每年进博物馆0.5次,远远少于欧美国家观众平均每年3次~5次的频率,许多国宝成为“高冷”的馆藏。
陕西历史博物馆馆长强跃说:“国宝如果仅仅‘活’在库房、‘活’在研究层面,是有价值,但不如让国宝‘活’在所有人心中的价值大。”
在《国家宝藏》的开播手记中,总导演兼制片人于蕾写道:“在我们心里,博物馆和博物馆里的国宝从来不是沉闷的,如果人们觉得它无趣,那一定是因为我们做得不够好,没有找到一个与之匹配的表达。”
大众传播和博物馆深入而新颖的互动,打造了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随着《国家宝藏》的走红,博物馆内曾经高冷的文物也成为了“网红”,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清乾隆各种釉彩大瓶”便是代表。这件文物在《国家宝藏》首集播出后就备受白癜风治疗哪家白癜风医院治疗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jehdnde.com/wbnr/102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