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大小舞台之间”
当年的一些读者来信,也颇能说明“新星音乐会”的空前盛况。东城沙滩后街55号代表黄鹏写信说,“19日早上去排队买票,我们大院分成七八个小院……大家让我这老头去,我赶到八面槽已经8点多,排队的人龙已经转到东华门大街……19、20两日晚报继续介绍新星,我们更是看报兴叹!”北京轧辊厂齐永顺则庆幸自己买到了一张1元2角的“飞票”,才得以参加音乐会。
“从新星音乐会消息披露之始,到音乐会结束的两三个月时间里,读者来信绵绵不绝,层层叠叠堆满了我办公桌边两只大纸箱。新星音乐会在音乐界激起的波浪,超出了我们动议之初所能预见的。”
在追忆当年“新星音乐会”的文章《历史尚未远去》中,沙青满怀深情地写道,“现今的年轻人已难想象,物质匮乏却孕育着一个抒情年代,不过一场音乐会,竟留下了如此多的抒情诗篇。新星音乐会成为了历史,成为中国上世纪80年代流行音乐发轫时期的一座里程碑,同时也成为一张报纸与它的读者休戚与共、相濡以沫的历史实证。”
李谷一为“新星音乐会”写来贺词
风华正茂的李谷一在演出前,由于声带出血,未能成为拟议中的“压轴”,但她还是为“新星音乐会”写来热情洋溢的贺词。
《北京晚报》编辑部:
看到您报即将举办《新星音乐会》的消息和编辑部的短文后,激起我许多联想。
《北京晚报》是北京人民非常喜爱的精神园地,几乎成为大家每天文化生活必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她,针砭恶习、时弊,褒奖新人、新事,坚持真理,仗义执言,说出了人民群众所想说的话;她短小精悍,生动活泼,充满朝气,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这次,你们又以极大的热情,爱护和扶持歌坛上涌现的新秀、新作,培养人才,举办《新星音乐会》,为人民群众做了件好事。这一实践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吻合人民群众的心意,是一定能够获得成功的!我仿佛看到,我国声乐坛上又一簇新花,争奇斗妍,正喷吐出沁人的芬芳……我由衷地预祝这次演出成功!
李谷一
年9月19日
“新星音乐会”唱响时代篇章
年的中秋节,9月23日、24日,北京首都体育馆座无虚席。《北京晚报》为“推出新人,推荐新歌”而主办的盛大的“新星音乐会”上,一群怀揣理想与勇气的年轻人,在名现场观众的见证之下,唱响了中国当代音乐史上最为震撼的乐章之一。
来自东方歌舞团、海政歌舞团等多个文艺院团的朱明瑛、苏小明、郑绪岚、任雁、吴国松、李默、远征、王静等8名歌唱演员以歌坛新星的身份参加了演出,阚丽君担任了这场音乐会的“报幕员”。
“年轻的朋友们,今天来相会,荡起小船儿,暖风轻轻吹……”任雁的一首《年轻的朋友来相会》道出了改革开放初人们憧憬美好生活的心声,也拉开了中国流行音乐启动的大幕。
朱明瑛、苏小明、郑绪岚……一位位歌唱家从音乐会中走出,为全国听众所熟识。《军港之夜》、《年轻的朋友来相会》……一首首优美的流行歌曲,经过“新星音乐会”的演绎迅速传遍祖国的大江南北。
这是人们期待已久的声音,她结束了长达十余年的休止符,让人们重拾歌唱的愉悦。这旋律如此深入人心,迅速传遍大江南北的每个角落。时至今日,每当人们追溯中国流行音乐的发端,仍会提起这个响亮的名字——“新星音乐会”。
“新星音乐会”演出之后,24日,《北京晚报》头版头条发表《新星音乐会昨晚首场演出受到观众热烈欢迎》消息,并配发评论《新星展示着未来》。
当天晚上,中央电视台向北京地区播出音乐会实况录像。国庆节下午,实况录像又在全国范围内播出,引起轰动。中国唱片社灌制的演出唱片畅销全国,至今仍是网上的收藏佳品。
“新星音乐会”的举办,在当时的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反响。在那个思想刚刚复苏的年代,《北京晚报》与“新星音乐会”一起,见证了中国流行音乐的诞生。
后来,“新星音乐会”也成为中国音乐史上人们经久不断讨论的话题,并把它定义为一个里程碑,称它为中国流行音乐的催生剂。
为了纪念这场意义非凡的“新星音乐会”,年的9月23日中秋节,《北京晚报》等媒体又共同策划主办了“梦回”新星音乐会30年纪念演出”。
一样的中秋夜,一样的首都体育馆,朱明瑛、郑绪岚、任雁、吴国松、王静、阚丽君等当年的“新星一代”再次集结,用不老的歌声,唱响依旧炽热的情怀,重温那些影响一代中国人的熟悉旋律,追忆那用梦想与激情浸润的温暖年代。
年的9月23日,“梦回”新星音乐会30年纪念演出
“新星音乐会是中国音乐史上的一个重要记忆,是中国流行音乐的一次启蒙运动。”
——徐沛东
“新星音乐会”名义上只是一场演出,实际上却是一个政治事件。这一事件不仅在音乐界引发了一次强大的地震,而且还对每一个人的思维,在价值判断和价值取舍上造成了深远的影响。现在看来,这等于是对当时社会形势的一次扳动。我们在那个时代去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就是在书写历史,在创造历史。
——铁池(原北京晚报文体组记者)
年,复演“禁戏”《四郎探母》
书写思想解放篇章
宋辽两军对阵、剑拔弩张,杨四郎冒着杀身之险偷探老母。声声鼓的催促下,杨四郎与家人相见,伤不尽十五载骨肉离散,道不完异邦中思亲愁肠。夜太短,才刚相聚,又要分开。
取材自中国民间杨家将故事的京剧《四郎探母》结构严谨、一气呵成,在“情”字上做足了文章,是中国京剧历史上最著名的传统骨子老戏之一,众多京剧名角都曾出演过该剧,其家喻户晓的唱段让很多普通戏迷都能随口哼唱几句。
然而,这出命运多舛的老戏却因杨四郎的“政治立场”饱受诟病,曾经长期背负政治和道德的双重压力,贬之者以这出戏“同情美化了叛国投敌的杨四郎,有辱杨家将一门忠烈的形象”为由发起责难,认为《四郎探母》宣扬了“叛徒哲学”,从上世纪40年代起,《四郎探母》犹如明珠蒙尘,没人愿意顶着压力再度沾染。
直到年,复刊不久的《北京晚报》,成功举办了极为轰动的“新星音乐会”后,在总编辑王纪刚推动下,针对当时戏曲界相当沉闷、有识之士希望恢复“禁戏”的情况,又迈出了争议性的一步:恢复传统戏,甚至“禁戏”。
当时,《北京晚报》突破性地连续主办了七场轰动整个社会的京剧全本《四郎探母》演出,让包括《四郎探母》在内的一批长期禁演的中国传统经典剧目得以重见天日,与此同时还大力推出了一批当时非常年轻的京剧新人。
“禁戏”复演轰动了整个社会,《四郎探母》也成为“文革”后首个公开演出的传统京剧剧目,被人称之为改革开放初期思想解放的典型事例。
时任北京晚报编委的李士民说:“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看,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就是各民族团结、融合发展。当时大家觉得,《四郎探母》也没什么不可以演的。”
年11月30日,《北京晚报》在头版头条刊登了一条轰动性的消息——《应广大读者和观众的要求〈四郎探母〉即将公演由中国戏曲学院大专班和实验京剧团联合演出一批新秀登台献艺》,宣布“京剧《四郎探母》将于12月3日至9日在天桥剧场连演七场。”
该文中详细介绍:“这次演出由青年演员和学员担任全部角色。他们平均年龄在二十岁左右,其中徐美玲(青衣、花旦)、王蓉蓉(青衣、花旦)、陈俊(老生)、郑子茹(老旦)、翟建东(老生)、李宏图(小生)、杨瑞青(青衣)等已为一些观众所熟悉。这次演出将先由大专班和实验京剧团分别各演两场,然后选部分演员组成最佳阵容连演3场,共7场。”
除此以外,年11月30日的《北京晚报》第4版还刊登了一个当时罕见的通栏广告,详细介绍了演出时间、售票地点以及7天演出中每一天的演员等。
年12月1日、2日两天,《北京晚报》除了在第4版继续刊登《四郎探母》的广告,还连续两天在《京剧舞台群星灿烂》的总标题下,用整版的篇幅图文并茂地介绍李宏图、徐美玲、王蓉蓉等15名中国戏曲学院大专班及实验京剧团的年轻演员。
在年12月3日至9日正式演出的7天里,《北京晚报》不仅报道了演出的盛况,并且在第一版先后发表了《百花盛开凭春风》、《京剧有危机吗?》、《让京剧舞台绚丽多彩》、《京剧需要八十年代的新星》、《如何对待掌声》五篇署名“本报编辑部”的评论文章,多为当时编委所撰;还刊登了记者过士行所采写的中国戏曲学院院长史若虚的专访《从事戏曲四十春》等。
上图为当年的演出节目单,封面由著名漫画家李滨声绘制
京剧《四郎探母》当年演出的盛况震动了京剧界和整个社会,一万多张戏票被抢购一空,很多人都为买不到票而遗憾。这不仅是该剧被禁演多年之后的第一次大规模演出活动,并且还推出了王蓉蓉、李宏图等“文革”后首批京剧大专生,他们很多都成长为当今京剧界响当当的“名角儿”。
如今已是家喻户晓的京剧名角的王蓉蓉,年时年仅20岁,是中国戏曲学院大专班的学生。她说:“多年后再看解禁《四郎探母》这件事,也就更加敬佩当年《北京晚报》总编辑王纪刚做出的决定,这个决定经受住了这么长时间的历史检验,他对京剧事业的贡献太大了!《北京晚报》能够支持、推出这部作品,是一件很勇敢、很有胆识的事,这不仅是戏曲界的一件大事,对社会也具有一种倡导解放思想的意义。特别是《北京晚报》当时用大篇幅来宣传介绍我们这些名不见经传的青年演员,不仅对我们献身京剧艺术是巨大的鼓舞,对于推动我国京剧事业发展更起了极大的作用,是非常值得钦佩的。”
图为张君秋大师亲自给王蓉蓉示范如何请安,站立者为蔡英莲老师
当年主演《四郎探母》的叶派小生李宏图也说,自己的很多观众都是从那个时候培养起来的,交了不少戏迷朋友,一直到现在,当时的很多资料他都还留着。“那个时候给我的报道最多,因为十年动乱,小生这个行当几乎都灭亡了,所以很多人对小生登台都觉得非常稀奇。”
李宏图感叹道:“30年前,和现在的时代完全不一样。那个时候,很多老戏都没被解禁。由于人们长期受到思想上的禁锢,所以对待像《四郎探母》这样的作品有方方面面的看法,不是把其单纯看成戏、看成艺术作品,而是把它和政治联系在一起。没人敢提出来公演这个戏。但是《四郎探母》是最经典的传统京剧剧目,涵盖了老生、小生、青衣、老旦、小花脸等各个戏曲行当,内容题材也让人津津乐道。所以年的时候,听说《北京晚报》主办解禁复排《四郎探母》这出戏,大家都非常兴奋。有些领导偷偷来看戏,还有很多观众特意从内蒙古、从新疆赶来看戏。”
李宏图对《北京晚报》也充满了敬佩之情:“当时的《北京晚报》全国发行量最高、最红火,记得邓颖超当年都夸过‘《北京晚报》办得不错’。所以当时的《北京晚报》大篇幅的对《四郎探母》进行报道,影响非常大,对京剧艺术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后来听说提议和策划解禁复排《四郎探母》的北京晚报总编辑王纪刚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承担了各方面的压力,觉得真的是很佩服他老人家。现在的很多人都不知道不了解那段历史,在任何时候,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最勇敢的,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特别需要像王纪刚这样不计个人得失的人。”
当年演出《四郎探母》的李宏图
当年扮演佘太君的郑子茹说:“年的时候,我才十几岁,刚刚从学校毕业,因为在《杨门女将》中演了佘太君而小有名气,进了中国戏曲学院实验京剧团。那个时候北京晚报做了一件不可取代的事情,就是让禁演多年的《四郎探母》复排公演,起到了把京剧推向社会、推向市场的先锋作用。而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四郎探母》这出传统老戏重新上演,让我可以再次欣赏到京剧界的老前辈、老先生们再演这个戏,他们表演时的那种韵味、那种时代感、历史感,非常有魅力而且吸引人。《北京晚报》当年推动《四郎探母》上演的总编辑王纪刚,他是一位懂京剧艺术的人。正是因为他们这些热爱中国传统文化、迷恋京剧艺术的人,意识到这些曾经被禁演、被埋没的传统老戏的珍贵,对它们将来有可能失传感到担忧,因此才会积极的推动此事。这么多年,这些老戏被保留至今,家喻户晓,广为传唱,我们不应该忘了,这其中有《北京晚报》、有当年主办此事的人的功劳。”
当年演出《四郎探母》时的郑子茹和范永亮
曾任《北京晚报》副总编辑的李凤翔回忆起那段往事,也不胜唏嘘:“当时的《北京晚报》总编辑王纪刚同志是一位京剧爱好者,他为中国京剧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解放前,纪刚同志以记者身份做掩护,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北平和平解放前夕,他奉城工部之命,到叶盛章、萧长华等先生家,并通过他们做京剧界其他人的工作,劝他们留下来。正是由于王纪刚同志代表地下党做工作,京剧界的一大批名人留了下来,繁荣了后来新中国的京剧事业。从这一点上来说,纪刚同志对新中国的京剧事业,是立了大功的。全国解放以后,纪刚长期从事党的新闻工作。加上他酷爱京剧,和京剧界的不少人士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为一代代京剧新人的成长作出了努力。年2月《北京晚报》复刊后,他对当时负责京剧报道的青年记者过士行同志说,要‘泡’在京剧人士圈儿里,要成为‘戏虫儿’。正是在他的倡导推动下,《北京晚报》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创办、推出了一系列有影响的社会活动和文化活动,推进了思想解放的热潮。”
三十年后的年12月1日,恰逢《北京晚报》复排《四郎探母》三十周年,为了纪念这一在京剧界、思想界有着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北京晚报》又在长安大戏院举办了“复排《四郎探母》30周年纪念演出”,再次邀请王蓉蓉、李宏图、郑子茹、李文林、范永亮、陈淑芳等30年前《四郎探母》公演时的众多原班演员登台献艺,再现昔日辉煌。
时光荏苒,距离当年轰动社会、震动人心的《四郎探母》演出已经过去了近40年。时至今日,是非曲直早已不言自明,经过历史的验证和岁月的沉淀,中国京剧的艺术魅力和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已经越来越深入人心。
有人感叹:没有当年《四郎探母》的解禁,就没有日后京剧艺术的繁荣发展,也就没有京剧的成功“申遗”。而《北京晚报》迈出的先行一步,书写了那个年代思想解放的耀眼篇章。
确实,如果不是年《北京晚报》大张旗鼓举办纪念复排《四郎探母》三十周年演出,就连很多戏曲界人士都不知道这出传统老戏曾经被禁演,曾经有过那样坎坷多舛的命运,曾经有人为了让其重见天日,冲破了时代的种种阻力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
《北京晚报》这家始终中科白癜风微信账号白癜风该怎么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jehdnde.com/wbnr/102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