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大潮下的老年人买来iPhone7

去银行办业务,因为名字中的生僻字无法识别而受阻;

手机换成了iPhon7,专门面向老人的APP却寥寥无几;

子女买来了先进的智能家电,却因为不会操作而成了“摆设”……

在“智能化”的时代大潮下,许多老人并未享受到“智能”带来的便利,反而遇到了更多的不方便。

当人们大谈“智能化”的时候,“适老化”却被忽视了。

85岁科学家成了“信息残疾人”

中科院声学所的专家张家马录今年85岁了,虽然已是耄耋之年,但耳聪目明,还常常为学生做讲座。不过,一个长期未能解决的问题,让他不能更好地为社会发挥余热。他名字中的“马录”字是生僻字,因为这个原因,他办各种事都不是很方便。随着“智能化”的到来,这个问题反而更严重了。原来,许多单位的电脑只认繁体的“騄”,却不能识别简体的“马录”字。

“最近这些年,这个问题越来越明显了。”张老说,以前电脑还没那么普及的时候,可以用手写来解决问题。而现在各个单位都用电脑办公,手写的办法就行不通了,他去银行办事,每次都因为电脑无法识别这个“马录”字而无法办理。至今,老人没有自己的银行卡,只好用老伴的身份证办理。“老伴也是80多岁了,谁能保证我就能走在她前面呢?”

在张老的身份证、医保卡和养老助残卡上,上面的名字各不相同。其中,身份证上是正确写法,养老助残卡上写的是繁体的“騄”,而医保卡上则写的是“张家”,最后一个字没有打出来。张老说,自己的名字是长辈起的,他是“家”字辈,他那一辈人起名都是用“馬”字旁的字。上世纪50年代,国家推行简化字,“馬”简化成了“马”,他就把名字改成了“张家马录”。他介绍,汉字简化有一条原则,叫“类推简化”,“馬”字简化了,作为偏旁的“馬”也就随着简化。

没想到,自己的响应号召之举,到头却带来了许多不便。年,张老就曾向《北京晚报》求助,但问题并未得到解决。随着年龄越来越大,遇到的困难也越来越突出,他非常担心以后的生活会越来越受限。“我医院,虽然医保卡上只打出来两个字,但那儿的医生都认识我,看病比较方便。”

其实,在年国家语委发布的《通用规范汉字表》中,简体的“马录”字才是规范写法。但在电脑输入法中,却只能打出繁体的“騄”。许多单位的电脑也只认繁体的“騄”,不认简体的“马录”。张老说,像他这样因为名字中含有生僻字而被电脑“拒绝”的人并不在少数,基本上都是老人。张老叹息,他也有苹果手机,但连手机卡都得用别人的名字注册,他已经成了“信息残疾人”。

最令人尴尬的是,张老的研究领域就是和智能化有关,简单说就是让电脑“能说会听”,结果他自己却因为电脑无法识别生僻字而处处碰壁。

买来iPhon7玩成“老年机”

如今,越来越多的老人放弃了只能打电话发短信的“老年机”,用上了功能强大的智能手机,有的老人甚至用上了最新的iPhon7。不过,由于专门针对老年人的APP较少,让智能手机的功能大打折扣,即使是拿着iPhon7,也仅仅发挥着老年机的功能。

记者发现,在手机应用市场里,输入“老人”,下载量最高的是各种名为“圣诞老人”的游戏,和老年人的真正需求并无关系。还有几款测试人老了会长什么样的游戏也在下载排行榜前列。而真正和老人相关的APP,下载量却不是很大。例如“老人桌面”、“老人医生”、“老人拨号”等,下载量均不超过50万次,而针对老人养生、家政、娱乐等方面的APP,下载量均少于1万次。

记者了解到,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最常用的是







































刘云涛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jehdnde.com/wbjj/950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