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藏艺品千秋雅趣昭昭古韵浅谈王巨

千秋雅趣昭昭古韵——浅谈王巨亭先生人物绘画的文化蕴藏

王巨亭画作《道法自然》

笔者每每读王巨亭先生的绘画,总能品咂出其画面深处的浑厚文化蕴藏,总能于其笔墨叙述中找到承接遥远历史的生活气息,总能看到画家向传统文化幽谧处,探寻国画艺术根源的执着情怀。在书画艺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当下,王巨亭先生的国画人物创作,不仅是坚持继承传统基础上的创新和发展,更是着力于在绘画中阐释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和中国绘画的审美意境,让读者徜徉于其画面,享受笔墨内外的“千秋雅趣”,感喟艺术传承的“昭昭古韵”。

王巨亭画作《松间会友》

国人千百年来,以绘画艺术的内容和形式,体现对自然、社会以及与之息息相关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识。游弋于中国艺术的长河,先辈们在绘画艺术的探索开拓中,“向外发现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陶渊明诗曰:“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正是这种内心感受,文化熏陶的概括。东坡居士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也正体现了中国画家们绘画创作之中的诗意文人情怀。在宏阔的时代背景下,李可染先生对国画艺术发展中传统与创新、自然与个人等哲学辩证关系,提出了“最大限度的深入传统,以求最大限度地跳出传统;最大限度地融入社会自然,以求最大限度地高于社会自然;最大限度地认识自我,以求最大限度地走出自我”的理论。王巨亭先生在对可染先生这“六个最大限度”的理论认识上,实践发展并总结出了个人的认识,尤其是对于绘画艺术的文化蕴藏的认识他向来是笃定的,他坚称“没有中国传统的文化存在就不可能产生中国画独有的艺术理论和民族风格”,又说:“中国画的创新与发展离不开中国传统哲学,离开了中国传统这个根,中国画就必然迷失方向,从而失去了中国文化之底蕴,而变成了别的画种”。

王巨亭画作《和风》

王巨亭先生人物绘画中对于传统的继承与发展的趋向、个性与自然的辩证等等文化、哲学的蕴藏,笔者认为于其创作实践的结果而言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画面构成着力于历史积淀的文化韵味体现,二是在笔墨线写、经营布陈上呈现了中国哲学广阔的辩证关系,三是其画面意境更是趋向于诗意的文人情怀,四是立足于民族文化个性的绘画创新探索。

王巨亭画作《竹林会友》

无论是历史题材,诸如反映南京大屠杀题材的《国耻》,或者是民族风物的《盼》《彝族风情》,或者历史文化钩沉的《竹林会友》《米芾纳凉》,都能给读者以对历史回忆与反思的精神触动,以及对民族文化深刻认识的引领。透过画面,能看到画家对于其笔墨所画题材的情感波澜与悲喜态度,或是悲愤激昂、或是感动同情、或是真善美的映照、或是假丑恶的鄙夷。读其《竹林七贤》,笔者仿佛看到魏晋人物的率性与自由;读《盼》《岁月》《彝族风情》,亦能深深体会到四川凉山乡民生活的艰辛;而《国耻》《冀中抗日英雄谱》等作品更见中华民族在近代反侵略抗日斗争中的艰难岁月。笔者梳理其绘画涉猎的广阔题材,由古至今一幅幅画图连缀成卷、普乐成曲,就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历史文化积淀、传承,而波澜壮阔的激荡交响。

王巨亭画作《踏青图》

而深入其画面肌理,于其线墨构成、构图布陈上,处处可见王巨亭先生,对线墨变化对比、统一关系的注重。往往通过简练线条的疏密曲直变化与大面积率性而为的淡墨、色块、留白的对比构成突现的人物主题,以及通过自己的笔墨变化进而达到的“天人合一”的境界。在人物的造型方面和整体画面的构成上,注重主次人物之间的呼应关系,注重背景物象的衬托,透过山水、松竹、点苔和鳞次栉比的房舍,将人与自然构成的景致,在梦境中幻化出一幅幅美仑美奂的图画。

王巨亭画作《琴瑟和鸣》

如其所作的《道法自然》一图,儒、释、道皆会于其中,布陈于中景,而又在画面近处以枝貌繁密、健劲虬结的老松为掩映,再予以大片留白,使人物置身于苍茫自然、旷凉天地。一近一远、一大一下,虚实、黑白、人与自然,孰为主,孰为次,尽皆在一图之中,留给读者无限遐想。观成功美术馆馆藏《踏青图》《雅风》《松梅树下》皆是如此,画画讲求“道法自然”和“以精化气,以气化神”、即“精、气、神”之理的启示而产生的一种追求绘画艺术高境界的态度。由此可见画家对中国绘画审美意趣和哲学辩证关系的理解之深入、运用之娴熟。

因而欣赏王巨亭先生的绘画,无论身处何嘈杂之境,都能心静如水,陶然忘我。其画中或坚贞青松、清幽孤梅,或潺潺流水、天边祥云,都散发着笔墨清逸气韵。格调高雅,空灵恬淡,其画境有若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带给观者“诗意”般的身心享受,也总能让人想起陶渊明的那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其“诗境”画面,往往以超脱世俗的题材、减淡的笔墨空灵,恬淡的人物形象,带给我们精神澄澈和心境平和上的向往。他的画中人物,或三两相邀踏青而归、或松下对弈品茗、或邀月独酌,置身林泉叮咚、鸟语花香的优雅之境,坦然、惬意又悠然自得,让观者观者进入到自然淡然、天人合一的心灵之境。

对于绘画中传统文化的坚守,王巨亭先生有“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的精神,他坚守国画人物的文化蕴藏,对当下大环境下中国画的走向有其独到的见解,有其痴迷热爱的文化乐土。他在《中国画艺术走向何方之我见》中一文说:“中国画无论怎样变,如何与世界接轨,有一条是不容置疑的,那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能脱离中国独特的民族风格,只有民族的,才会是世界的”。他是当代拥有古典文人情怀的画家,其绘画是立足于人文关怀,努力呈现当代人们的生活和精神向往的。在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上,他的绘画剔除了靡靡之音的糟粕,努力以向上的文化力量营造画面的精神内质,努力以传统文化的精髓陶冶我们的情操。

在他看来,“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国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水平、生存环境、文化素养等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审美情趣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仍然抱着陈旧的绘画模式不放的话,那必然跟不上时代潮流。因此,中国画必须变,笔墨当随时代,势在必行”。但变要立足于中国文化生态和审美哲学的根本,“一个不懂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是不可能画好中国画的,更谈不上继承和发展”。在立足于民族文化个性的绘画创新探索中,王巨亭先生不抱残守缺,而是朝着如李可染先生提出的六个最大限度的方向努力前行,打破藩篱束缚,努力的向自然、向生活、向社会探寻汲取营养,给我们带来“千秋雅趣,昭昭古韵”般的文化陶冶和精神享受。(文\成功书画家网主编甘肃成功书画艺术研究院评论员冯宜玉)

画家简介:

王巨亭,字无境,又字大亭子,号巨真山人,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石景山区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现定居北京。作品多次参加国际和省级以上各类画展,中国书画十大年度人物提名、军旅专业画家。

成就荣誉:

年,《春晓长城》参加中国著名画家赴日展并被日本天皇收藏;年,《母爱》获“世妇会捐赠作品展”特别奖;年,《江边渔家趣》获97中国著名画家三峡美术作品展特别荣誉金奖;《落叶归根》获港、澳、台、大陆大学生美术作品联展优秀奖;年,《国耻》获“悼念南京大屠杀30万同胞遇难60周年全国名人大型专题书画展”金质奖;年,《北方的云》入选全国山水画大展。同年,荣获二十世纪国际书画突出成就大奖;年,《彝族风情》获“二十一世纪首届中国书画精品大展”银奖并被国家文化部授予“国际上网艺术家”;年,《山庄晨色》获北京市“群星杯”美术、书法大展优秀奖;年,《绿韵》参加全军和中国美协、国家文化部“建军75周年第十届全国美展;年,《山梦》参加中央美术学院应届毕业生优秀作品展;“全国中国书画年展”一等奖;“全国书画艺术分科评选展”金奖.

《山浪组画》入选全军美术精品展。《绿韵》获庆祝建国55周年全国书画艺术分科评选展国手奖。《古镇闲语》参加第二届全国青年画展。《古韵千秋》获“盛世国风”年中国书画年展一等奖并被刊登在《中国书画报》第一版。

曾在北京、河北、山东、甘肃等地举办个人画展,山东电视台和北京电视台对其作过专访和报道。多幅作品已被故宫博物院、钓鱼台国宾馆、中央电视台、中央党校、中国美协、中央美院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国内外知名人士所珍藏。

曾参加中日韩文化技术交流活动,受到好评。《中国书画报》、《文化艺术报》、《中国时代画报》、《解放军报》、《战友报》、《国际商报》、《中国经济报》、《河北日报》、《中国学术嘹望》、《新闻与成才》、《北京晚报》、《美术》、《中国书画收藏》等数十家报刊杂志为其撰文和发表作品。作品及传略被收入《中国著名书画家精品集》、《中日美术通鉴》、《中国画名家小品集》、《贾又福教学思想体系》等四是余部典籍。编著或出版有《怎样画钢笔画》、《中国画名家经典系列丛书——王巨亭作品集》、《中国最具升值潜力的国画家——王巨亭》等书籍。

王巨亭先生相关艺术链接

王巨亭艺术感言:

中国画艺术走向何方之我见

关于“中国画艺术走向何方”,近年来一直是书画界争论不休的一大难题。记得我在中央美术学院学习的时候,日本一所美术院校的一位教研室主任专程来到中央美术学院就“中国画(日本称东方绘画)应如何发展”,组织了一次由中国画系研究生班的中国学生、日本留学生和韩国留学生等参加的座谈会。我有幸参加了此会并作了发言。会上,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气氛非常热烈。有的同学(还是个中国研究生)认为,中国画艺术要发展,就必须拚弃传统,从新开始,我不赞同这种观点,于是便就这一话题展开了争论,我认为中国画艺术必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和发展,否则,就没有出路,这是艺术科学发展规律所决定的。

在人类社会中,因人种、地域、文化、生存环境、宗教信仰、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原因产自了各自不同的形态艺术表现,而这种表现形态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和民族性。那么,中国画的产生及发展并非偶然,是由中国传统文化决定的,大家知道,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有儒、释、道三家学说组成的。几千年来,这三种文化思想在中国一直占有重要的统治地位,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等诸方面无不是在这三家文化思想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作为中国文化的中国画也不列外。可以说,没有中国传统的文化存在就不可能产生中国画独有的艺术理论和民族风格。比如,我们在书画界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人品即画品,画品即人品”,也就是说,要想画好画,首先学会做人。这一道理就引用了儒家思想的“入世”学说。由此可见,要想创作出好的作品或者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加强自身的品德修养。作为画家若得此“道”,既可得到艺术真谛。诚然,道学思想以:阴阳“学说为基础,阐明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画画讲究对比和统一关系,也正是引用了《易经》中“阴阳五行学说:”、“八卦学说”所包含的对立与统一的关系及所主张的天、地、人合一的思想。画画讲求“道法自然”和“以精化气,以气化神”、即“精、气、神”之理的启示而产生的一种追求绘画艺术高境界的态度。而佛学思想是包容宇宙之理,讲的是“悟性”和“色空”。唐代画家以佛学《唯识宗》主张的“心境相依”的理论,创立了中国画“意境”之说,将中国画推向了一个讲内涵、讲“空灵”,且代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特性的艺术境界。所以,真正影响中国画发展的正是中国传统文化。恕我直言,一个不懂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是不可能画好中国画的,更谈不上继承和发展。

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今天,书画家们放开了手脚,进而创作出了一件件风格各异的艺术作品。但是有一些画家为了追求创新而使用丙烯等非中国画染料在画布上作画,高出一些不伦不类的画,其作品根本找不到中国画的影子,这种作品居然能参加全国中国画大展,甚至获得大奖。这无疑给书画界造成误导。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相当一部分画家耐不住寂寞,不干清贫,急功近利,没有把心思放在学术上,而是挖空心思地想如何在大展中获奖,因此在书画界一种“制作风”和“模仿风”悄然兴起,哪种风格的作品容易获奖就模仿那种风格。这种现象严重地阻碍了中国画艺术的健康发展,这一点应当引起我们的深思。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存在着一定的规律,都必须经历由低级走向高级这一演变过程。作为中国独特的民族文化载体的中国画也不例外。中国画的创新与发展离不开中国传统哲学,离开了中国传统这个根,中国画就必然迷失方向,从而失去了中国文化之底蕴,而变成了别的画种。现在社会上尤其是书画界出现了一种怪现象,把中国画继承传统误认为是固守传统。“继承”和“传承”有着本质的区别,“传承”是一代代传下去,而“继承”是为了更好的发展。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不继承、不研究、不了解,一切从零开始,岂不愚痴也。不懂传统,何谈创新,何谈发展,充其量也只能是另起炉灶,另立门户。我们要的是“继承”而不是“传承”。李可染先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开创了用水墨直接对景写生的新方法,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推动了中国画艺术的发展。贾又福先生在继承李可染先生“苦学派”优秀传统的基础上,潜心研究中国山水画的内在精神和发展规律,探寻自己的艺术发端,创造性的提出“六个最大限度”:最大限度的深入传统,以求最大限度地跳出传统;最大限度地融入社会自然,以求最大限度地高于社会自然;最大限度地认识自我,以求最大限度地走出自我。贾又福山水画学术体系深深地根植于中华文明伟大传统之中,契合中国画独特的发展规律,也就是文化,哲学、历史的根本规律,而它更是顺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新的学术思想成就,开创了中国画艺术领域之先河。

西方有西方的审美理念,中国有中国的美学思想。中西方审美角度差异较大,如果不从这方面加以研究,就很难谈中国画的创新与发展问题。中国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主要体现在“阴”与“阳”、“心”与“物”这两个方面。从我国古代《周易》中的太极图上可以看出,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阴阳相声。中国画也正是在这一传统哲学观的映射下产生了黑与白,大与小,强与弱、孰与密、实与虚、开与合、方与圆、松与紧、高与低等辨证认识及对立统一关系进而引发出疏中有密、密中有疏、黑中有白、白中有黑、时离时合、似有似无、若隐若现的美学意识和审美情趣。中国画强调的“点、线、面”和“曲线”美也正是受太极图的启发而来。中国画的艺术形式不正是同中国传统哲学的对立统一论相吻合吗?对任何事物的认识都应该是客观的,辨证的。美与丑、好与坏、正与反等都是相对而言的,中国画也是一样,一副国画如果到处都画的很“实”,没有“虚像”的东西作对比,那么,“实相”的东西会显得很“平板”,“就会缺乏韵味”,这不是一幅好作品。李可染先生说过,有的老先生画了一生的画都没有解决好“虚”的问题。看来这些画家长期受西方实证的思想太重了。同时也说明“虚”在中国画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常言道:画“实”容易,花“虚”难。因此,中国画无论怎样发展,都必须符合中国画的美学思想和中国人的审美情趣。

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中国画也一样。近两千年来,中国画艺术之所以流传至今,并成为中国的国粹,也正是因为它遵循了继承和发展的这一原则。每个时期,因当时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及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审美情趣等差异,由此产生的国画风格也各不相同。在唐代,人们把肥胖作为一种美,因此,画家们创作出的人物画作品尤其是仕女形象个个都是胖胖的,迎合了当时人们的审美情趣。唐代以后,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审美意识发生了变化,画风也随之而变,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古人作画时常常将前面的人物画的很小,而后面的人物画的很大,当时人们并不觉得丑。有人说:“齐白石的画现在看来也不过如此,现在有些实力派画家在笔墨形式上以超过了齐白石。”也许如此,但我们应当清醒的是,齐白石是在当时中国画不知何处去的情况下被推出的一位创新派代表人物,其作品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为中国画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齐白石的作品以其独到而崭新的艺术风格影响了一代人,在当时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同时,也满足了当时人们的审美需求。当然,后人在笔墨及构图形式等方面以超过前人,但后人是在前人的基础上一步一步演变而来的。如果我们用现在人们的审美理念来评价前人的作品,那是不理智的。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国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水平、生存环境、文化素养等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加之西方的文化侵入国内,人们的生活习惯、穿着打扮、审美情趣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仍然抱着陈旧的绘画模式不放的话,那必然跟不上时代潮流。因此,中国画必须变,笔墨当随时代,势在必行。

关于建立自己的风格问题,我认为,画家的风格并非是刻意形成的,是在认准一个课题、一种路子的情况下经过反复实践自然而然的产生的。著名画家崔开溪先生说过,重复就是风格。所谓重复并不是总画同一幅构图、同一幅画,而是表现形式上的重复,是画风上的重复。语言是多方面的,画家应当寻求适合自己又属于自己而不同于别人的艺术语言,认准一种路子要义无反顾的走下去,有不成熟到成熟,不可见异思迁,也不能赶时髦。如果今天看见一种好的东西变一种风格,明天看见一种好的东西又变一种风格,这样永远也形成不了自己的风格。当然,在不背离自己的画风的基础上也要追求不同的变化以避免画风上的单调无味。当然,并非是形成风格的作品都是好作品,这里面还有高级和低级、高品位和低品味之分,这就需要在个人修养上多下功夫。陆严少先生主张“四分读书、三分写字、三分画画”。由此可见提高个人修养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画画应该是画修养,画品味,画格调、画思想、画境界、画学术、画对比、画关系、画感受,至于画什么或怎样画并非重要。

中国的不同地域对中国画风格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中国画由于受不同地域、不同气候等方面的影响,因而产生了在没有违背中国画民族特色这一主动脉为前提的不同风格和不同流派,中国画坛经常谈起的南北两大画派即岭南画派和黄土画派就是受不同地域和不同气候影响产生的。目前,评论界在对南北两大画派风格的评价上争论不休。我认为,南北画派是中国画主动脉的两大分支,只能说是各有千秋,不能说谁好谁坏,也不能推崇一个,否定一个。两者可以相互借鉴和互补。诚然,南方多雨天气,气候湿润,云雾缭绕,北方的气候比较干燥,山的植被和树木的茂密程度远不如南方,南北画家对所在的地域产生了各自不同的感受,因此,南派的画风较为清淡而润泽,而北派画风较为粗犷而浑厚,南派透出的是“灵秀”,北派透出的是“大气”,各有所长。无论那一种画派,只要没有背离中国画民族特色的这个根,我以为都可以存在,这也是满足人们对“区别之美”的一种心里需求。

总而言之,中国画无论怎样变,如何与世界接轨,有一条是不容置疑的,那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能脱离中国独特的民族风格,只有民族的,才会是世界的。世界也同样需要这种艺术形式,因为他是中国画。随着我国科学技术和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画艺术定会有更多的机会被介绍的世界各地,去展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去满足全世界各族人民的精神需求。应当确信,让全世界人民接受中国画这一独特东方艺术的一天一定会到来。

年6月18日于香山

军旅画家王巨亭访谈

绘画要扎根与生活深植与群众——军旅画家王巨亭访谈

导语: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的源头在人民之中。为了将自己的绘画艺术更好的表现,王巨亭去偏远的农村写生和创作,通过自己的写生和创作传递偏远地区人民生活信息,为他们呐喊。王巨亭笔下的每一个形象都是一条联系群众的纽带,都是反映热点问题的信息,也是一个故事。他将艺术和生活很好的缔结,他用艺术的笔墨为每一个人呈现着生活的艰辛与精彩。当然,作为军旅画家,在王巨亭的肩上多了一份责任,用画笔反映军队生活,展示重大的历史题材。

记者:您从一名普通士兵到军队专业画家,完成了您人生的第一步跨越。接下来您考取解放军艺术学院,更进一步考取了中央美术学院,这几次的学业对您的以后的绘画有什么样的重要意义?

王巨亭:首先是我的绘画完成了由“江湖画”到学院派的转变;第二是鉴赏能力、认识能力、艺术能力、艺术修养和综合素质大幅提升;第三是对传统文化、传统笔墨有了更深的认识;第四是技法更为娴熟,造型更讲究、更细致、也更耐看。后来考到中央美院,一进中央美院的门,导师就要求我把过去的东西都扔掉,不仅要把原来“杯子”里的水倒尽,还要洗干净,从头再来。在美院的时候我师从贾又福先生,进入中央美院国画系贾又福工作室硕士研究生班。在那里我感觉到对于绘画的要求上升到了一个更高层次,我更全面的从历史、理论、艺术等多角度认识绘画。在导师启发式的教学中,我便自己经常自问,为什么作这幅画,想表现什么,怎样去表现,这样四个问题。

记者:您的人物画创作造型广泛,这些人物形象无一不在你的笔墨下活灵活现,能否谈一下您对中国人物画的理解以及解读下您笔下的人物造型?

王巨亭:最开始我是画山水的,后来我转向了人物画的创作,通过这些年对国画的学习和思考,认识到在绘画中应该解决的几个首要问题。要想画好一幅画,首先你自己要知道画什么,想表现什么,给人以什么的启示,然后围绕一个思路想办法把他表现出来,表现在画面上,给人一种美感,美的享受。对于中国画人物的表现形式有多种多样,我在写意人物绘画中主要通过表现佛学的真、善、美,以及佛家与人为善的思想。崇尚人文是我对国画人物的理解。我曾在一篇绘画论文《中国画艺术走向何方》里提到对绘画的浅见:笔墨当随时代,要练就一双能识万物的“慧眼”,培养一种超凡脱俗、与人为善的创作意识和思想情怀,锤练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气质和“心境”。

在中国画的绘画中要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解决用笔用墨的问题,中国画主要是讲究健笔,健笔触,主要讲究用线这个基本功的问题。第二是用墨。墨韵,中国画讲究墨韵,墨的韵味用好了,本身就能给你带来一种美感。国画本身就带有一种强烈的,与别的画种不同的一种魅力。

我的绘画中主要通过简练的线条,淡雅的色彩来表现人物的主题,我想通过自己的笔墨来表达一种天人合一的精神,在人物的造型方面,更加的是他们自然化,更具有灵气。背景则选用远近的构图,让景物着如同雾里看花。透过山水、树木、草地和村落,将自然的景致在梦境中幻化出一幅幅美仑美奂的图画。

记者:您有很多反映历史、现实生活等题材的水墨作品,那么描绘乡土风情题材、历史题材的作品是不是更容易贴切大众的审美呢?

王巨亭:我个人认为不管是创作反映历史、现实生活的题材,或是乡土风情、古代人物的题材,主要使大众喜欢,认为他是好作品。更最重要的是画家解决自身认识的问题。不管你画什么,你的画中都要能够表现出这个社会、这个时代的一些元素和







































哪个医院治白癜风较好
北京中科医院怎么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jehdnde.com/wbfz/942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