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a_4328648.html
图片编辑杨立场与报社标识合影,这次他离开干了15年的京华,这次变革,百分之八十记者编辑选择离开。
文/京华时报前图片总监、新视觉中心主任骆永红
图/京华时报前摄影记者张沫摄
作为最大的都市报图片部之一——京华时报图片部摄影记者、图片编辑、视频编导近40人聚集留影。从创刊到休刊,15年时间京华时报占据北京都市报半壁江山,京华摄影视频记者第一时间突破新闻现场,那些年,没挨打的摄影不是京华记者。十余年挥洒一朝倾覆,梦未圆,人已远,聚散不由你我,青涩不及当初。
这是年京华时报十周年时,京华时报新视觉中心视频团队制作的《记者。在路上》纪录片(总编导骆永红、摄采王海欣、高媛、黄镭、张沫、白婧盟、任海宁;制作杨毅飞、谭扬、高媛、曹宗文),无论张沫所拍摄下海啸来临前撤离者的撕心呐喊,还是唐俊夏永在汶川余震时巨石砸落在前一分钟的采访地的惊心后怕,抑或刘甲驾驶汽车撞向犯罪嫌疑人车辆的瞬间,甚至女记者王苡萱被恶意推至窗前撞破玻璃坠下二楼的瞬间被同伴捞住脚保住命的时刻,他们都没有放弃,无论在冲突一线还是后期编辑。。。里面有多少故事便有京华记者的多少泪,讲述时他们云淡风清,然而报庆大会纪录片播映时,诸多观者现场泪洒襟裳。
敏锐度事件性平民化
《京华时报》及其倡导的新闻摄影风格解读
《中国摄影报》副总编辑柴选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任悦经常会给学生讲这样一个例子:一个影友拍摄的一张煤气罐爆炸伤人的照片,跑了好几家报社都没有人登,刚刚创刊的《京华时报》将其花大价钱买了下来,且刊登在头版。任悦认为,作为一张面对市民阶层的都市报,《京华时报》十分清楚自己的定位,对突发事件的重视,对突发新闻的操作他们有一套自己的理念。
与任悦一起应邀参加《京华时报》创刊5周年新闻摄影研讨会的业界专家,大多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eijingwanbaoa.com/wbfz/122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