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流行音乐从这里起步引领风潮:主办《新星音乐会》年9月23日晚,一场名为《新星音乐会》的特殊演出在首都体育馆盛大举行。《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军港之夜》《中秋月》……一首首明朗欢快的新歌,不仅令当晚名观众大呼过瘾,更深深地震撼了中国尚在萌芽的流行音乐界,朱明瑛、苏小明、郑绪岚等几位歌坛“新星”和日后的“主持第一人”阚丽君也从此走进了千万人的视野。这场意义非凡的音乐会的主办方,正是当时刚复刊不久的北京晚报。在那个大梦初醒、万象更新的时代关口,北京晚报用自己独具慧眼与勇气的实际行动,促成和见证了中国流行音乐的诞生。
多给他们和她们创造一些条件吧!先让他们唱出来
“为什么上海有《上海之春》,哈尔滨有《哈尔滨之夏》,沈阳有《沈阳音乐周》,唯独北京没有?一封又一封的来信寄到报社,报社怎么作答呢?”年9月8日,《北京晚报》在头版刊登了《推出新人推荐新歌》一文,开篇就替无数读者提出了这个关心已久的问题。伴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文艺团体竞相登台,国外艺术家们也不断到访,每天泡在剧场里观看各种演出的晚报文艺记者,亲身感受着观众们对精神食粮的迫切渴求,但尚在禁锢中的大陆乐坛显然无法满足大家的需要。一批年轻的歌坛新秀没有施展的舞台,观众们也听不到喜欢的新歌,时任晚报文体组组长的李士民把这些情况看在眼里,责任感油然而生:“我们报纸不是要起桥梁作用吗?我们应该带头做点什么。”不久,总编辑王纪刚跟着文艺记者去工人体育馆看了一场苏小明的演出,随即同意了文体组的设想:就是这种唱法,咱们去各团挖掘演员,也来一场音乐会!
(由左至右)阚丽君、远征、吴国松、任雁、苏小明、朱明瑛、郑绪岚、李默、王静合影
9月上旬,晚报确定《新星音乐会》的演出日期为当年的中秋节——9月23日,地点定为首都体育馆。对于这场“冒大不韪”的音乐会,几乎所有文艺团体都在观望,迟迟没有准确的回复,负责挑选演员的时任晚报记者沙青吃了不少闭门羹。
最终,东方歌舞团团长王昆思考再三,首先同意派朱明瑛、郑绪岚和远征三位年轻歌手参加音乐会。随后,其他文艺团体纷纷跟进。汇集了朱明瑛、苏小明、郑绪岚、任雁、吴国松、李默、远征、王静八位新星,新影乐团轻音乐队和海政歌舞团轻音乐队两支伴奏乐队以及中央歌舞团报幕新秀阚丽君的阵容,终于在晚报记者的努力下落定,他们当中最小的一位当年只有9岁。
不到三个小时,三万多张门票全部售罄
售票定于9月9日上午9点正式开始。付出了这么多心血,观众们到底买不买账呢?早上天刚亮,沙青来到现场一看:还不到7点,买票的长队已经从首体售票处排到了动物园。走到队伍前头再一打听,不少人都是凌晨一两点来排队的,热火朝天的场面让沙青终于把心放到了肚子里。不到三个小时,三万多张门票全部售罄。
“新星音乐会”节目单
再回首,聊晚报:一场《新星音乐会》救活了中国唱片社
《新星音乐会》的成功,还带来一个意外之喜:在现场架了一副麦克风的中国唱片社,借此扭亏为盈。
因卡式录音机流行而陷入困境的中国唱片社,把演出实况灌制成唱片,小盘三毛钱,大盘五毛钱,一下子卖掉了约三百万张。《军港之夜》《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等歌曲与朱明瑛、苏小明、郑绪岚等歌手的名字一夜之间家喻户晓。“通往全国的每一趟列车,远及边陲小镇,大喇叭里日日播送着《新星音乐会》实况,以至于北京晚报的记者在外埠采访,也会被不明就里的人群团团围住,要求唱几首歌。道理很简单,既然你们北京晚报办的《新星音乐会》,北京晚报的记者一定都是歌手,也会唱《新星音乐会》上的歌。”回首往事,沙青感慨万千,“现今的年轻人已难想象,物质匮乏却孕育着一个抒情年代,不过一场音乐会,竟留下了如此多的抒情诗篇。《新星音乐会》成为历史,成为中国上世纪80年代流行音乐发轫时期的一座里程碑,同时也成为一张报纸与她的读者休戚与共、相濡以沫的历史实证。”
(北晚记者高倩有删减)
北京晚报勇敢迈出争议性一步
解放思想:复排《四郎探母》
在成功举办《新星音乐会》后,北京晚报针对当时戏曲界相当沉闷、有识之士希望恢复“禁戏”的情况,又迈出了争议性的一步:突破性地连续主办了七场轰动社会的京剧全本《四郎探母》演出,让包括《四郎探母》在内的一批长期禁演的中国传统经典剧目得以重见天日,还大力推出了一批当时非常年轻的京剧新人。《四郎探母》成为“文革”后首个公开演出的传统京剧剧目,被称为改革开放初期思想解放的典型事例。北京晚报主办《四郎探母》连演七场
年月30日,《北京晚报》在头版头条刊登了一条轰动性的消息——《应广大读者和观众的要求〈四郎探母〉即将公演由中国戏曲学院大专班和实验京剧团联合演出一批新秀登台献艺》,宣布“京剧《四郎探母》将于2月3日至9日在天桥剧场连演七场。这次活动是本报应广大读者和观众的要求主办的。”
年月30日,北京晚报在头版头条刊登《四郎探母》公演消息。
在年2月3日至9日正式演出的七天里,北京晚报不仅报道了演出的盛况,并且在第一版先后发表了《百花盛开凭春风》、《京剧有危机吗?》、《让京剧舞台绚丽多彩》、《京剧需要八十年代的新星》、《如何对待掌声》五篇署名“本报编辑部”的社论,还刊登了记者过士行所采写的中国戏曲学院院长史若虚的专访《从事戏曲四十春》等。
推出这部作品是很勇敢、很有胆识的事
年2月5日,北京晚报在4版头条刊登《四郎探母》演出成功消息。
京剧《四郎探母》当年演出的盛况震动了京剧界和整个社会,一万多张戏票被抢购一空,很多人都为买不到票而遗憾。这不仅是该剧被禁演多年之后的第一次大规模演出活动,还推出了王蓉蓉、李宏图等“文革”后首批京剧大专生,他们很多都成长为当今京剧界响当当的“名角儿”。
如今已是家喻户晓的京剧名角的王蓉蓉,年时年仅20岁,是中国戏曲学院大专班的学生。她说:“多年后再看解禁《四郎探母》这件事,也就更加敬佩当年北京晚报总编辑王纪刚做出的决定,这个决定经受住了这么长时间的历史检验,他对京剧事业的贡献太大了!北京晚报能够支持、推出这部作品,是一件很勇敢、很有胆识的事,这不仅是戏曲界的一件大事,对社会也具有一种倡导解放思想的意义。特别是北京晚报当时用大篇幅来宣传介绍我们这些名不见经传的青年演员,不仅对我们献身京剧艺术是巨大的鼓舞,对于推动我国京剧事业发展更起了极大的作用,是非常值得钦佩的。”
再回首,聊晚报:解禁演出推动了京剧繁荣
如今,距离当年轰动社会的《四郎探母》演出已经过去了近40年。是非曲直早已不言自明,经过历史的验证和岁月的沉淀,中国京剧的艺术魅力和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已经越来越深入人心。有人感叹:没有当年《四郎探母》的解禁,就没有日后京剧艺术的繁荣发展,也就没有京剧的成功“申遗”。确实,如果不是年北京晚报大张旗鼓举办纪念复排《四郎探母》三十周年演出,就连很多戏曲界人士都不知道这出传统老戏曾经被禁演,曾经有过那样坎坷多舛的命运。
北京晚报这家始终北京最好的白癜风医院地址北京那个医院治疗白癜风啊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jehdnde.com/wbfz/101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