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苏东海思想自传出版座谈会发言摘要

《苏东海思想自传》出版座谈会发言摘要

来源:中国文物信息网发布时间:-11-30

闪光的思想,朴实的文风——郑欣淼

战士型的学者,学者型的战士——彭卿云

亦师亦友,诲人不倦——马自树

广博的经历,深厚的学识——董保华

丰满的人生,睿智的思想——白云涛

甘于淡泊寂寞,求真求实思考——李让

闪光的思想,朴实的文风——郑欣淼

苏先生这本“思想自传”,从书名上就反映出了他的为人、习惯和特点。

人的思考,思想非常重要,决定人的行为高度。与苏东海先生相比,我是晚辈,在文物系统又是一个新兵。从博物馆的研究方面讲,苏先生是有代表性的,他的成就很显著。我曾认真读了他写的三卷《博物馆的沉思》,他的特点是没有长篇大论,虽然短,但是耐人看,废话不多,引用的话不多,里面有很多闪光的东西。他取得的成就也是多方面的。

博物馆是西方传来,有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在中国发展很快。和年轻一代的博物馆学者不同的是,苏先生的根基是马克思主义,是中国传统文化。他的立场和世界观是马克思主义,他研究的是如何把西方理论和中国博物馆发展的实践结合起来。这种话语的转化看起来简单,但包括他自己对西方博物馆发展的看法和评判,都是很深刻的,有他特殊的见解。

而《中国博物馆杂志》的创刊标志着中国博物馆事业进入新阶段。这本杂志对中国博物馆的发展起到很重要的指导与交流平台的作用,为培养人才、工作探讨、学术研究均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本杂志学术性越来越强,影响力越来越大,苏先生的开拓之功功不可没。

另外,我最敬佩苏先生的是,他八十岁前后致力于生态博物馆的研究,有很多创造性的东西。他始终和国际博物馆协会接轨交流,他的交流是代表中国博物馆界的交流,是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也是作为杂志的负责人,对好多问题的探讨有主见。他的思考、研究、实践,促进了生态博物馆的建立和发展。

现在他思想自传的出版,对他个人是自我总结,但对我们后人来讲,留下的是一笔宝贵财富。

从这一本书来说,虽然加了思想两个字,但这是叙事形式的需要,不是论文,而是口述的历史,我感到很亲切。把一些思想和见解,通过对一些事情的认识,融入其中。这和我们现在读一些晦涩的理论文章之后,所给我们的感受不同,有一种轻松感。希望文物出版社把这样的口述史继续做下去。

战士型的学者,学者型的战士——彭卿云

我和苏先生是老朋友了,几十年的交情,关系是相当密切。《中国文物报》30年的时候他写了一篇文章,讲了我们的缘分。这本书里头也点了我的名字。我们的交往,除了以文会友,就是我负责文物报以后,他很多文章都是通过我发的。我提一些意见,他都能改。所以文物报三十年的那篇文章就讲到这些事。从文物报的合作来讲,我们不是单纯的以文会友,而是为了文物事业,特别是为了文物保护。他比较认真,思想相当敏锐、深刻、准确,所以能及时发现问题,这是他的一个特点。他的文章是行云流水的,很自然,没有故意舞文弄墨,言浅意深。这本也证明了我对他的想法和评价。

从这本书里能看出来他对做学问是非常有素养的。他写的第一本《博物馆的沉思》出来以后,让我写点东西。当时文物出版社列了一个项目:文物专家专辑,正好他的文集还没出。所以我写了罗哲文和苏东海两个人。在那篇文章里,有半篇文章是评论苏东海的。当时我对他的评价,今天看来还是站得住的,主要讲了几点意见,第一点是实事求是,有的放矢,立足中国,立足现实。从这本书和《博物馆的沉思》几卷来看,他确实立足于中国,立足于现实。如果脱离了中国的实际,脱离了中国的土壤,不可能有这么强的生命力。第二点,继往开来,承前启后。这一点也是比较鲜明的,他对博物馆学的研究确实是继往开来的。中国博物馆学的创始,在苏先生之前一些前辈人物已打下了基础,比如,张謇是开山老祖,然后就是曾昭燏,现在有人说她是中国博物馆学理论的奠基人;此后还有傅振伦、沈之瑜等等。这些老一辈在苏先生之前在博物馆理论上已有很大贡献,而苏先生是在他们的基础上,继前人研究之往。当然他在博物馆理论上有很多创建,有很多建树。其中生态博物馆,从外国引进来,在中国生根。看法上、理论上虽然有不同意见,但生态博物馆放到中国来的实践,这个创新、这个开来,苏东海确实算是第一人,而且也是从理论到实践成就比较大的一位。他在理论与实践上对整个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最大的继往开来,主要就是洋为中用上的贡献。他把现代国际上博物馆的新理论,都做了阐述、收容。这在中外兼容、中西合璧上超过了前人,这也是其理论在社会上影响比较深比较广的重要原因。中国博物馆的发展受苏联的影响比较大,很多博物馆的东西苏式的比较多,但他有新的见解、新的创建,理论上有新的建树。

苏东海先生的经历是丰富多彩的。他的童年是幸福的童年,整个人生之旅是丰富多彩的,个人的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的。他的职业、事业也是丰富多彩的。军旅十年、动乱十年……这为他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打下了基础,经受了时间的考验,他的为人、他的历程、他的足迹,都反映了他是一个战士型的学者,学者型的战士。自己讲述,由老伴记下。这么大的年纪在这么样的身体状况下写这么一本书,反映了他战士的风格,战士的精神。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生命不止,耕耘不息。从他战士型的人生之旅来看,我们文博界一批老同志为了学术,为了事业,矢志不渝,鞠躬尽瘁,值得我们,特别是值得年轻人学习。

作为老朋友,多年来,他对我有很多指点、很多帮助。有些事情也能谈得比较深。在文物报的这段交往,他对文物报的发展给予很大支持。他说,报纸的主要领导在文物局要有发言的机会和了解情况的渠道。他对报纸的帮助和支持,我是非常感激的。从年到年,十几年我们都是国家文博职称评定委员会的评委。在此期间,我们两个合作得相当好的,他在一些问题上的见解相当深刻,把握得也很公正、公道,有分寸。因文博职称评定很复杂,行当又很多;尤其是对人的问题上,看法分歧很大,但苏先生的理性、公正,看问题的全面,我是有亲身感受的,也是值得大家学习的。

亦师亦友,诲人不倦——马自树

我和苏先生是亦师亦友的关系,苏先生大我十来岁。我们两个关系非常好。在这几十年当中,我和他学术的交流比较多,看了这本书之后,对苏先生的感觉立体化了,他的为人,从生活、家庭、思想各个方面,鲜活、立体地站在了我们面前,非常亲切。苏先生方方面面很透亮,是儒雅的学者。

他办博物馆杂志,我的第一稿给他,他修改非常仔细。我想写的东西,他给我改,很认真。作为一个前辈,诲人不倦。我和他也有分歧,去年一件事,就是关于非物质文化不是遗产的观点,这个观点我觉得不合适,所以写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我发给他看,互相商量。所以这种关系,不是一般的那种朋友关系,是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上的,非常可贵。

说到苏先生对博物馆学的贡献的问题,他对博物馆学的贡献,主要在改革开放之后。当然他在此之前担任历史博物馆陈列部主任,办了很多展览。但是在粉碎“四人帮”之后开始写了一些东西,进入博物馆学研究。

博物馆是从外面引进来的,已经有一套成熟的理论和方法。我们接触博物馆之后,就必须先要接触人家的东西、学习人家,考虑如何落地生根、本土化,在这方面苏先生可以说是第一人。苏先生善于和国外学人打交道,做交流。《博物馆的沉思》第三卷有很多这方面的交流记录。他在交流过程中吸收国外先进的东西,又有自己的看法,加之自己的思考,变成自己的东西。在这方面我认为他是很有见地的,比如博物馆哲学的问题,这就是中国的东西,和国外不太一样的东西,丰富了中国办博物馆的思想,功不可没。

还有,苏先生很多文章是实践的总结,是针对某些问题而发的,所以很多东西是理论-实践-理论,形成一种开创性的观点和想法,不是闭门造车。所以他是一个实践型的博物馆学理论家。我们在现在和今后必须要坚持这一点,要有理论指导,也要结合实际。在实际基础之上有所发现,再上升到理论。

再有,生态博物馆。有人说苏先生是生态博物馆之父,说明他对中国生态博物馆有开创之功。最开始是在贵州,后来广西,内蒙古也有。生态博物馆是新博物馆学的一部分,是对传统博物馆学的反思。是把博物馆引向民间,引向社区,让社区群众成为博物馆的主人。虽然操作上有些问题,但不管如何,苏先生是开创者,这是他的一大贡献,不容否定。

今天来读这本书,要把他的贡献再进一步宣传,以求中国博物馆事业进一步发展。

广博的经历,深厚的学识——董保华

对苏先生的为人、性格、特点,刚才几位老先生都说了。我是到文物局工作才认识苏先生,来后分管博物馆工作,这一段时间和苏先生接触比较多,我当时说,我是来聆听您指教的。后来不分管这一块后,和苏先生接触就少了,但仍能从其他同事那里得到了苏先生的信息,还特别读过他的三本“沉思”的书。上星期自成和我说出版了苏先生的思想自传,准备请局里的老领导一起开个座谈会。我听了特别高兴。

昨天下午一拿到书,就认真地读了一遍。我认为,首先,这是一本好书,一看就看进去了。我对这本书的总结就四句话:第一句,这本书有长度,从一岁到现在,慢慢延伸近九十年;第二句话,这本书有广度,工农商学兵,除了经商,其他的他都干过;第三句话,有深度,尤其是刚才各位说的,粉碎“四人帮”,改革开放之后,他对问题的思考、总结,甚至对新的领域的探索,他都有独树一帜的地方,这是很不简单的事情;第四是有厚度。是历经坎坷之后的矢志不渝。苏先生是一个非常坚强的人,是一个战士,是一个学者,还是一个有胆略的人,敢于探索,敢说不。特别是在学术研究方面和实践工作方面,提出要坚持实事求是,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结合我们的实际工作,读这本书、评价这本书,对我们的现实生活,特别是实际工作会有很大启迪。首先,苏先生特别重视调查研究,总是深入到基层进行调研,而且针对性、目的性非常清晰;第二特别重视一线工作,总是到一线亲自动手开展工作;第三,苏先生在改革开放以来,实践工作加强的同时,转向研究了工作。这一转变,就是实践工作为研究工作奠定的基础。

当时专门让他对馆藏文物进行管理、编目,他就对整个馆藏文物资料重新进行了收集、整理,这就为他后期研究工作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在研究方面,苏先生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精神,在他身上体现得非常突出。好的东西就坚持、就传承,对新鲜的、有借鉴作用的国外的东西,他就通过消化吸收,与我们的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包括对外交流方面,他既能把我们的理念做法经验介绍给外国同行,同时也能和他们交流,吸收他们的长处。他取得的成就得到了国际同行的高度重视,这是很不简单的事情。在培养人才方面,书里说到,他有幸担任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还主持了《中国博物馆》杂志的工作,一方面自己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同时培养了很多年轻骨干力量。但苏先生不渲染自己,总是娓娓道来,感觉很平淡,波澜不惊,实际上包含着很多很了不起的作为。

我觉得像这样能对事业的追求、问题的研究、视野的开阔的学者专家太缺了。通过苏先生这本书,我们看到苏先生做人实实在在,做事实实在在。在对自己承担的工作,遇到的问题时的态度,在勤于思考、勇于承担方面,苏先生是我们的榜样。所以我想苏先生自传的出版,不仅仅是老专家老前辈的自传,是结合了文博界老同志的工作的总结。苏先生发挥的作用已经超出了作为文博专家的范围,他涉及的领域很广,既考虑到学术研究问题,也考虑到事业发展问题,管理体制问题,甚至预警机制问题。苏先生是个大家,考虑得很全面、很有高度。所以借这个机会衷心感谢苏先生能够在这样一个年代最需要智慧支持的时候奉献这本书。

丰满的人生,睿智的思想——白云涛

我和苏东海先生相识于年,那时我的年龄不足苏先生的一半,但两人天生投缘,相识不久就熟络起来,也使得我能够更多地获得苏先生对我学术上的引导和教益。虽然我和苏先生很熟,一起共事多年,但对苏先生文博之外的人生经历并不了解。读完苏先生的这本思想自传,我对苏先生的认识立体丰满起来。

《苏东海思想自传》共七部分五十二章,从自己幼年生活谈起,将自己近90年的风雨人生,世界观的演变,学术思想的发展,夹叙夹议,娓娓道来。

读《苏东海思想自传》一书,我们可以体会到,作为一个革命者、思想者,苏东海先生的艰难跋涉历程,正是苏东海先生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缩影。不管在什么时代,不管从事什么工作,苏先生都是一个虔诚的革命者、爱国者、思想者。在《苏东海思想自传》中,随处可见思想的火花,不管是人生的、社会的、历史的,还是博物馆工作的,博物馆理论的。

这本书是名副其实的思想自传,是苏东海先生对自己一生思想的总结、梳理和再思考、再提高。从这本书,我们看到苏东海先生作为一个思想者,虽然年逾古稀,但没有停下思考,没有停下对祖国和民族的思考责任,而且苏先生的思想紧紧与时代同步,不断向深度和广度延伸。

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是苏东海先生致力于中共党史和共和国史研究时期。他以拨乱反正、正本清源为己任,发表了几十篇有重大影响的党史、共和国史论文,其中重要作品有《加强党史的宏观与微观研究》《论年东下与北上之争》《论大跃进运动的指导思想及其实践》《“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对群众之掌握》《论年的中国空想社会主义运动》《大革命时期领导权问题的再分析》《年李立三、周恩来、毛泽东比较研究》《把握当代史研究的特性》等。尤其是《大革命时期领导权问题的再分析》《年李立三、周恩来、毛泽东比较研究》《论年的中国空想社会主义运动》三篇论文,集中代表了苏先生的历史智慧。

苏先生的现代史、党史研究,将哲学思辨和历史思维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形成自己独特的学术风格,广受学界瞩目。苏先生这种善于思考,敢于提出不同意见,是应该提倡和鼓励的。由于工作需要,苏先生于20世纪90年代将主要精力转入博物馆学研究和实践,很快在博物馆学领域取得卓著成就,成为中国博物馆学学术大家。

苏先生的思想自传还是对他以往对某些问题研究的再研究。仔细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发现,苏先生重新审视了自己以往的研究成果、思想成果,进行再研究,形成新的思想认识。这本书不仅仅是思想自传,本身就是思想者的思想成果,是对以往思想的再思想。字里行间,不时在以前思想成果基础上,闪出一个睿智思想者的新的思想火花。

苏先生从事革命工作近70年,多次变换工作岗位,多次转变学术方向。但苏先生每做一行,很快深入其中,乐此不疲,卓然成家。这种敬业精神,是我们每个文博工作者的榜样。

甘于淡泊寂寞,求真求实思考——李让

苏东海先生是我非常敬重的有着传奇经历的文博界师长。新中国成立前他在北京大学哲学系读书时就坚信了马克思主义,积极参加党组织的活动。年至年,苏东海先生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历时4年5个月,经受了残酷的血与火的考验,为祖国立了功。他的夫人王迪老师也在朝鲜这块热土上战斗过,她的弟弟也是志愿军战士,牺牲在了朝鲜,年仅20岁。王迪老师还是《北京日报》和《北京晚报》的老报人,是《北京晚报》创刊号头版头条的作者。王迪老师一直帮助苏先生写作,苏先生每天写字,王迪老师就帮他打字录入字。可惜,王迪老师今年春天安详去世,没能等到这本书问世。

苏东海先生也是我们中国文物报社的老作者、老读者、老先生、老朋友。《中国文物报》创刊31年来,苏先生为我们写来数不清的好文章,其中很多是饱含他思想智慧的精品力作,在文博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苏先生也非常







































北京一般好点的治疗白癜风多少钱
如何治疗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jehdnde.com/bbzz/782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