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历史圆明园密旨真相乾隆帝是怎样上

中国最著名的匾额,当属悬挂于紫禁城乾清宫内的金字匾额“正大光明”。由于不少影视剧中对藏于这块匾后的秘密立储匣多有渲染,因而使“正大光明”匾平添了很多神秘色彩。“正大光明”匾的后面置放过几次秘密立储匣?

嫡长子继承制度失效

从周朝开始,中国的皇位继承,乃至民间的代际继承,都是嫡长子继承制。所谓“嫡子”,就是正妻(皇后)所生之子,而庶子就是正妻之外的妾(妃嫔、侍婢)所生之子。继承的顺序,先看嫡庶,再看长幼,嫡子中年龄最长者为第一继承人,在没有嫡子的情况下,才轮到庶子们,庶子的继承顺序根据其生母的地位高低排列。这种顺序,实际上是“子以母贵”,儿子的继承顺序依赖于母亲的地位,而兄弟之间的长幼,只在同一母亲或同一等级的不同母亲下才起作用。

嫡长子皇位继承,有两个原则,一是嫡长子优先,二是公开立储。这个制度,将皇子之外的人排除在了继承范围之内,基本杜绝了来自其他血缘关系的竞争。但是,皇子之间的竞争烈度并未能消减。虽然很少有人挑战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但是,“嫡长子”毕竟仍然是相对的,通过改动排队人的数量,完全可以造成“后来居上”,而“插队加塞”的最有效办法,就是将排在前面的候选人从政治上打倒,甚至从肉体上予以消灭。

面对最高权力的巨大诱惑,朝堂之上的大臣朋党,后宫之中的妃嫔宦官外戚等,各有山头,各有所拥戴的皇子,各种利益集团自然便展开了博弈,甚至厮杀,步步惊心。纵观二十四史,围绕接班人而展开的争斗,几乎是所有宫廷悲剧及大多数朝堂悲剧的源头,历代政权都因此而消耗了大量的资源。

清代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之前,基本实行的是“汗位推举制”,八旗旗主享有很大的发言权。到了康熙手中,有感于皇位更替时宗室干政、大权旁落,遂师法中原传统,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度,并预定接班人、册立太子。这实际上剥夺了八旗旗主参与确定接班人的大权,加强了皇权,建立了一个领袖、一个核心,在立国之初有效地减少了围绕接班人的权力争斗。

然而,独裁大权难以分享的宿命,也伴随着康熙及太子胤礽。胤礽从2岁进入“第二核心”,数十年下来,在他的周围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太子党”,而与皇权产生了摩擦。康熙后来两废太子,原因之一就是皇子们的争夺。此外,康熙废太子的另一个原因,是其本人与太子也发生了权力上的摩擦,加上其他皇子的煽风点火或者落井下石,导致父子相疑。

因此,在被接班人的问题长期困扰之后,康熙最终实际上选择了秘密立储的办法,既避免父子之间的权力摩擦,也能有效保护将来的接班人免于夭折。

雍正帝改进了秘密立储方式

康熙皇帝之前,历史上的帝位传承,即便有遗诏或传位诏书之类,皇帝的亲笔也绝非必备手续,往往是由近臣代笔,皇帝无非签字甚至仅仅加盖玉玺。正是从雍正皇帝开始,传位诏书由皇帝亲笔撰写,以防止“盗版”,被作为制度性安排的重要内容。至于秘密立储,到关键时刻才公布,更是前无古人的一次制度创新。在这个制度下,接班人选已经确立,但却秘而不宣,而其最终揭晓的流程则又是公开宣告了的。

显然,这首先继承了康熙皇帝不再公开立储的原则经验:康熙两废太子后,就不再公开宣布接班人人选,以免父子相疑、兄弟相争。其次,也汲取了康熙皇帝在操作流程上的教训:康熙虽然秘密选择了接班人,却未设定非常时刻的自动发布程序,这一关系江山社稷的重大决定,自始至终只有其一人掌握,而在其弥留的“仓猝之间”,根本难以有效发布。

康熙皇帝在操作层面上的这一疏忽,是导致雍正皇帝即位合法性缺陷的关键:如果雍正是篡位者,则康熙的疏忽为篡位者提供了机会;如果雍正并非篡位者,则康熙的疏忽导致本来堂皇正大的事变得鬼鬼祟祟。

无论雍正即位是否“正”,他都必须弥补上这个令他困扰终身的缺憾,那就是在继承康熙皇帝秘密建储原则的同时,确定并公开宣布建储方式,尤其是非常时期接班人信息发布的预案。

为保万全,雍正皇帝除了将接班人的名字密封藏于“正大光明”匾额之后之外,“又另书密封一匣,常以随身”。这一细节,是其子乾隆皇帝72岁时透露出来的,被记载在《乾隆实录》中。这样的“双保险”,就确保在任何情况下,传位诏书都能被不折不扣地传达。

雍正传位真相与“圆明园密旨”

雍正帝生前曾写有两份关于嗣皇人选的谕旨,其中一份为雍正元年八月,雍正帝当众宣布立储后缄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后的谕旨。此外,“另书密封一匣,常以随身”,以备不虞。

由于时常住在宫外,雍正帝对这份随身密旨格外重视,分别告知鄂尔泰、张廷玉两位满汉亲信重臣,以备紧急时取用。

同时,雍正帝还精心选派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与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四人为辅政大臣,通过宗室亲王与亲信重臣的配合与制约,保证嗣皇初政实现平稳过渡。汉臣张廷玉能位列辅政大臣,且在雍乾皇位交接中发挥重要作用,足见雍正帝秘密立储之周密。

雍正帝的秘密立储,主要是对皇嗣人选加以保密,以至于弘历、弘昼二人同日封王,共同参与苗疆事务,兄弟之间基本上保持着平等的待遇,但在其它方面仍具有一定的公开性。对于随身携带的谕旨,雍正帝也不保密,反而连函封样式也告知亲信重臣。

后来,雍正帝病逝时住居圆明园,就首先启用了随身的这份密旨,即“圆明园密旨”,回紫禁城后,再次宣读了乾清宫内缄藏的谕旨。

按照惯例,先皇帝驾崩后,确立嗣皇帝的人选是当务之急。如不及时确立嗣皇帝,不仅会使权力出现真空,导致诸皇子为获取皇位继承权产生纷争,以致兵戎相见,而且也会延误先皇帝丧事的办理。因为嗣皇帝在先皇帝治丧活动中居于核心地位,尤其是先皇帝崩逝于紫禁城之外,在奉其遗体还宫前,嗣皇帝要对相关程序作出详尽的安排。特别是按照礼制,嗣皇帝要先行作为前导,在城门或宫门前跪迎大行皇帝。

因此,只有弘历嗣皇帝身份被确立后,才能着手办理奉雍正帝遗体回宫等各项治丧事宜。否则,嗣皇帝身份未定,决不能贸然护送大行皇帝还宫。

按《清高宗实录》所载,弘历(乾隆皇帝)在奉雍正帝遗体回宫过程中,事实上已确实履行了嗣皇帝的职责。还宫前,弘历对诸王大臣进行了任务分工,其本人则按照康熙帝驾崩时嗣皇雍正帝所行的礼仪前导以行。

回到乾清宫后,在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及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的见证下,宣读“正大光明”后封函的传位谕旨,是嗣皇帝身份已定的弘历,为进一步明确其继位合法性所履行的一种形式。毕竟乾清宫的谕旨是雍正帝建储时当众告知群臣知晓的,较圆明园传位密旨更为神圣和正式。

总之,雍正帝秘密立储的周密性和相对公开性,保证了在突发事件情况下皇位的顺利交接,因此具有重要意义。

(据《中国经营报》《北京晚报》等)

长按↑图片,自动识别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价格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好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jehdnde.com/bbzz/751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