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史京城小公共上车走啦有大座,师傅

本文约字,预计阅读时间为18分钟

时值建国70年华诞之际,正阳书局也推出“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历史上的第一”系列。我们将通过文献整理、口述历史等不同的方式,向您讲述年建国之后,在北京市出现的建筑、物件、人群和现象,用来还原一个城市的过往,同时也纪录一个时代的发展。

我们将这个系列称之为:新京史。

翻看历史,我们感慨于城市变迁;回顾过去,我们感动于流金岁月。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北京这座城市中,也出现了不少“历史第一”。

作为纪念,我们将和您一起重温这些人、事、物。希望他们能帮我们将记忆的拼图拼凑完整,也希望他们能带给我们再一次的感动与欣慰。

“清河小营西三旗沙河昌平啦……”;“马甸安贞亮马农展国贸啦……”这样吆喝您还有印象么?当年的北京路面儿上,尤其是早晚高峰,这样的声音伴随着急刹车和鸣笛此起彼伏。而它们来源正是曾经风光一时的小公共。从京城第一辆小公共投入运营,到它们退出历史舞台,这段历史也正应了那句话:京城小公共,想说爱你不容易。

咱们上次聊了公交(新京史

1路、5路、,百姓离不开的大公交),不过到了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城市的发展,公交的弊端也显露了出来。公交电、汽车虽然价格低廉,但拥挤、等候时间长,不能就近上下车;出租汽车乘坐舒适,可以就近上下车,但费用较高。在对客运市场进行分析后,年4月1日,“北京市出租汽车公司”使用中型面包车开辟了“小公共汽车”运营线路。称为“小公共汽车”是因其车辆形体比公共汽车要小很多。

年4月1日,公交公司开辟了第一条小公共汽车线路

小公共汽车”运营方式介于公共汽车和出租汽车之间,实行招手停车,就近下车,上车有座,票价分别为0.5元、1元、1.5元,低于出租汽车,高于公共电汽车。第一批小公共汽车有两条线路:北京站至北海,动物园至颐和园。因“小公共”车站间隔大、车速快、不拥挤、可以按乘客要求灵活停车,很快便受到了青睐。

90年代初,北京的小公共运营线路简图

“招手上车,就近下车”这样的便利让小公共在运营伊始很受欢迎

年7月,“小公共”纳入整个公交运营网络,设定了14条小公共汽车固定线路,规定小公共汽车必须使用中型面包车,在顶部和车身标明“小公共汽车”运营标志,在固定线路上设立了标明路号的统一样式路牌,小公共汽车必须在规定的营业时间内按线行驶。

曾经,招手即停的“小公共”。图片来自北京日报。

年,汲取出租汽车风险抵押承包的经验,对20辆“小公共”试行“风险抵押、单车承包”的经营方式,承包后全年单车上缴收入比承包前提高了25%。

年小公共开通时,北京的报纸也作出了报道

“小公共”的价位和服务恰好填补了“大公共”与出租汽车之间的空当,市场发展空间大,运力和运量的增长都非常快。年,全市小公共汽车40辆,至年为辆,增长了10倍,年客运量由万人次增加至2亿人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部分“大公共”线路的客运压力。

90年代,曾经在长安街沿线树立的小公共站牌

当看到乘客喜欢乘坐这种仅次于“面的”的面包车时,许多人立即把资金投向了“小公共”。与出租汽车相比,“小公共”票价虽低,但它客源多且周转快,一天下来,收人远远高于中低档的出租汽车。

北京牌6A型旅行车,是90年代初小公共的主力车型,后来就是红叶旅行车

在“小公共”快速发展的同时,由于未能及时建立起相应的管理机制,出现了许多问题。刚开始运营时,车辆进站,不喊不叫,遇有儿童或老人上车,司售人员会主动搀扶,如果后面的“大公共”进站,“小公共”会赶快开走。可是到后来,几乎所有的“小公共”都以大喊大叫的方式揽客,并连蒙带唬,欺骗乘客上车。“小公共”跑“大公共”的线路,不按站位停车,使本来就车满为患的繁华路段更为拥堵。

数辆“小公共”停在百货大楼10路、路电车站招揽乘客,电车无法进站。图片来自北京日报。

由于管理失控,“小公共”成了脱缰野马,恶性竞争。为抢生意,横冲直撞,有时它们在大街上相互追逐,争先跑到前面抢客;有时又故意在机动车道上慢行,成心压着后面的“大公共”;有时又跑进非机动车道,把骑自行车的人挤得无路可走。按规定,“小公共必须在指定线路的站台上停靠,但多数“小公共”都无视这一规定,除有交通警察的地方外,不管到哪儿,随意停车上下乘客,有时干脆就敞着车门,一路行车,一路拉客。

大北窑、公主坟、德胜门……当年著名的小公共聚集点,您还记得哪些?

不少“小公共”司售人员言行粗鲁,甚至打骂乘客。按有关规定,中型面包车在行驶途中不许乘客站立。但为赚钱,许多“小公共”也像“大公共”那样,把车厢塞得满满的,严重超员。“小公共”只顾赚钱,不肯花钱定期保养车辆,卫生状况也极差,许多“小公共”已经破烂不堪了,依旧跑在大街上,有的尾气喷冒黑烟,有的刹车失灵,极不安全。乘客纷纷投诉“小公共”,报纸上常见批评“小公共”打骂乘客、摔伤乘客和冲撞行人及自行车的报道。

像这样赤膊上阵的票务员,扒着门口上演速度与激情

年,主管部门开始对“小公共”运营秩序进行整顿,对运营线路、车辆、经营者等基本情况进行登记,对检验合格的车辆核发《临时准运证》,所有运营车辆必须持准运证オ能上路运营。从9月起,驾驶员持《临时准驾证》、服务员持《临时服务证》上岗。市政府出台了《小公共汽车管理办法》,同时还发布了《关于严禁小公共汽车运营使用扩音器揽客的通知》。

90年代的北京路面,公共交通基本由大公共、小公共和面的“三分天下”

年,管理部门出动检査人员人次,检査小公共汽车车次,査“黑车”70辆,违章车57车次,收缴违章款90万余元,收回《临时准运证》7张。对“小公共”实行定运营车辆、定运管线路、定站点的“三定”管理,同时开展整顿运营秩序,规范服务行为达标验收活动。

年,北京街头小公共汽车。图片来自中新网

小公共汽车在城市公共客运交通中扮演了一个“双重”角色:一方面以“方便”、“快捷”和“实惠”等优点占据着一部分市场份额;另一方面,不安全、服务不规范也让每一个乘坐过它的人唏嘘感叹,心有余悸。当年的一部电影《上车!走吧》正是反映小公共发展的状态。

在当时媒体进行的舆论调查中,乘客们也给小公共列出了“乱停乱靠阻碍交通;抢行压道野蛮行车;素质低下举止粗俗;恣意延误强行超载;车况较差缺乏保障”这“五宗罪”。由此可见,尽管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出行,但小公共已经到了必须治理的时候。

随着城市路网的不断健全,“小公共”已不适合在城市中心发展,逐渐撤出公交线路密集区。

年9月1日,白颐路率先禁行“小公共”。为补充小公共汽车退出后的运力,公交部门开辟了条专线、调整了两条线路。

这样的小公共,当年不多见。图片来自《当代北京公共交通史话》

年,市交通局开始对家“小公共”企业的企业资质、财务状况、组织机构等进行入户调查,以全面整顿本市“小公共”行业的运营秩序。相关负责人表示,“小公共”要撤出繁华主干线和“大公共”能满足老百姓出行需求的线路,转到还不具备“大公共”开线条件、城市交通运力不足的地区,真正起到弥补作用。当年,有近辆到报废年限的“小公共”没再更新。

年,北京晚报曾经短期内报道两起由小公共引起的交通事故。8月14日,晚报曾撰文:由本报(指北京晚报)披露的一女青年被甩下小公共致死和北京第11中学教师徐淑俭被小公共撞死两起事件昨天终于有了结果。在昨天(年8月1日)市交通局召开的全面整治小公共的紧急会议上,公布了对7月27日和8月9日因小公共违章造成乘客和路人死亡事件的两家小公共公司—灵山客运中心和巴士实业小公共分公司的处罚决定,对两家公司进行全市通报,并分别罚款万元,肇事车队停业整顿15天,肇事车辆暂扣营运资格证件个月,车辆司售人员吊销营运资格。

当年小公共的正规车票,不过一般乘客是很难拿到的

年9月1日,小公共汽车从中关村地区三条线路撤出,分别是:万泉河路;清华西路、中关村北大街、成府路;学院路、西土城路。

年国庆节前,小公共汽车又从几条繁华大街撤出,包括长安街、地铁路、东单大街、西单大街和天桥大街,共撤出小公共汽车辆,涉及15家企业。

随后,北京市交通局、北京市公安交通管理局,在年底决定:自年1月1日起,小公共汽车三环路以内地区道路(三环路辅路及三环路的桥区除外)昼夜禁止小公共汽车通行。

从此以后,北京重新规划了市区小公共汽车线路,规定小公共汽车主要在朝、海、丰、石四个城近郊区的48条线路上运营,远郊区县的小公共汽车只允许在几个固定停车点和远郊区县间运营。

年11月,由于车况原因,一辆小公共在西三环苏州桥以南发生自燃事故

经历了16年的发展与变化,小公共远离了城市中心区。在便捷与安全、自由与秩序、发展与淘汰之间,城市对小公共做出了选择。

年8月4日,《北京日报》5版的报道

年,北京市的“小公共”正式设置上下车站点,按照站点停车载客。当年8月,市交通局在三环路及01医院附近设置了第一批余处“小公共”站点。从此之后,历经调整与治理,曾经在北京路面上“风风火火”的小公共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时值伟大祖国70年华诞之际,借此契机,正阳书局也推出“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历史上的第一”系列。我们希望用这一系列文章,讲述年建国之后,在北京市出现的建筑、物件、人群和现象,用来还原一个城市的过往,同时也纪录一个时代的发展。如果您有与此有关的线索或故事,欢迎您通过以下方式联系我们。

电子版请发送至:info

beijinghoo.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eijingwanbaoa.com/bbzz/1335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