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慢性子的孩子,怎么教养音频

第次微课分享范丽云范丽云,理工科出身,为了承担好做母亲的责任,在做足了自己心理上的准备工作之外,在教育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学习。她借鉴阿德勒的心理学理念和正面管教的方法,学习换位思考,研判孩子的成长特点,有针对性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方法,在保护孩子天性的前提下,帮助孩子学会了克服“慢性子”的方法,提高了孩子的做事效率,实现了孩子的自立式成长。

我是一个小学三年级女孩的妈妈。当年不小心理化学得太好了,于是走上了理工生的人生道路。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一个人的特质跟环境有很大关系,我的工作和学习经历,就是强化了理性思维。理性这条路上可能少了很多烂漫色彩,但是也少了很多悼月伤怀。在育儿方面,也会有更多的理性和思考,不是那么容易心潮澎湃,但是也很少怒火攻心。这是一个理性妈妈的特点,也是咱们今天分享的基调。

我一直保留了记日记的习惯。女儿今年9岁半,这9年多来,积累了大量的日记,还有各种各样平台上的稿件,有学习心得、发现感悟,当然也有烦恼和发泄……汇总起来算得上是一部完整而真实的妈妈进阶攻略。目前在一些朋友的建议下,开始着手进行梳理和摘选,希望能在合适的机会里跟大家进行更全面的分享。

一个偶然的机会,一篇线上的育儿心得《陪着慢吞吞的孩子慢慢长大》获得了《北京晚报》李峥嵘老师的认可,并且转载在年3月21日的《北京晚报》上。

文章首发《北京晚报》

Mar.21

周六

第13版

李老师提出来让我在微课堂平台上和大家做一次分享。我觉得这真的是一个很好的事情,因为我们做家长的过程中,真的是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思考的。非常荣幸能有这个机会和大家一起沟通,共同进步,也非常感谢团队中各位老师的支持。

1珍视我们生命中的宝藏

在每一个家庭里,孩子都是我们珍贵的宝藏,每个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也相信每一位家长在育儿上都花了大量的心思和精力,但是我们还是会不断地抓狂。年里大家发明了一个新的概念“吼娃”,于是当妈的就又有了新的社会属性“吼娃族”,“吼得好,母慈子孝;吼不好,医院挂号。”……

所有的相关推文都非常火,我也很爱看格十三、李峥嵘老师等大咖的文章,看完特别有共鸣、特别痛快,感觉鞭辟入里,刀刀见血、入木三分,仿佛说出了我们压抑已久的心声。

我给这个概念加上一个性质叫做“定时定点”。有没有发现吼娃这件事有极强的规律性和重复性?为什么我们昨天吼了一场,结果很糟糕,孩子嗷嗷哭、老公哇哇叫、自己心梗差点死掉……可是到了今天,到了八九点钟这个时间点,还是忍不住又来一场吼?发了毒誓说再也不吼,可是都不管用,想绕都绕不开!

相信没有谁是享受这个过程才去强化它的,但这个很抓狂的过程,就是具有极强的重复性!为什么呢?

有句话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如果你仔细观察,其实每一个家庭都有属于自身的搭建模式,尤其爆发的时候,那个点基本是同一个类型,有的家庭是婆媳关系、有的是亲子问题、有信任危机的、有家务分工等等。在亲子教育上也是这样,每家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那么家长的爆点也就在一定规律上各有各的独特性。

比如我家孩子可能是在慢上是个事儿,但是从来不用担心她鲁莽。别的家长可能烦恼孩子浮躁静不下来,但放在我家,这却不是个问题。

相信每一位家长在付出那么多之后,都有自己独特的心得,可能您的经验和方法比我的更好或更适用。但有很多家长缺乏的是逻辑整理和之后的复盘思考,所以为了避免我们陷入自己多年固定思维的陷阱,还是需要及时对自己进行回顾整理和从别人的分享中反观自己,这是非常必要的!

今天我整理了一下思路,在我家孩子独特性的基础上,找出育儿的共性,分享给大家,希望给您在对孩子的教育中,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2慢性子是怎么来的

上面提到的这篇文章,题目是《陪着慢吞吞的孩子慢慢长大》。那么今天就从“慢”这个事说起。我的孩子畅畅做事在别人看来总是慢吞吞的,这个问题在幼儿园的时候就被老师“投诉”,说她吃饭慢、洗手慢、排队慢,总之干什么都慢。

前面说了,我是工程师嘛,所以咱得按照流程来呀,首先得对问题进行逻辑分析,然后一步步排查,于是先不上升到情绪层面,而是存着疑问,特意观察她的“慢”,就算她确实慢了也不催,而是在旁边偷偷观察这个过程,分辨这种“慢”是从哪来的。

后来就总结出这么几个方面。

第一种慢,来自于我们的教育过程。

比如在生活习惯上,吃饭的时候,我们要求孩子要细嚼慢咽,“每口食物进嘴后要嚼十下才能咽下去”。于是孩子在吃饭的时候就一边真的数数,“一、二……九、十,好啦,可以咽了!”。

洗手就更别提了,咱们很多场所洗手池前面都会贴“五步洗手法”,孩子是很认真的,手上沫沫没抹匀,要重新涂;步骤丢了,要按流程重新来过的。

我们的孩子对家长老师的话是完全信任的,而且能完整认真地执行,其实是个好事,这个时候,如果单纯地嫌她慢、逼她快,就不对了。孩子要不就会为了吃饭快而放弃细致的咀嚼,为了洗手快而放弃彻底的搓洗,要不然就索性放弃执行某些要求,反正也做不到嘛!这样自相矛盾的要求会给孩子造成混乱,最终习惯于放弃执行某些要求。

这种情况,其实是大人的标准、或者说标准的执行过程出了问题。我们考虑身体健康的时候,跟孩子说:“要细嚼慢咽”;当干等着收拾桌子的时候,又跟孩子说:“您要快点”,这里面有悖论,有矛盾!

在我们大人的脑子里默认了一个弹性值,弹性这是成年人世界里的一个潜规则,但是在孩子的世界里,弹性是没有的,黑白是非是清晰的。所以如果我们能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去理解一下孩子为什么会有这个情况,那么你对孩子有时候会太过认真地执行家长要求,并对此有心理预期,那么再去解决问题就有了针对性。

可以帮孩子调整数1-10的节奏,说数10口的节奏是这样的,“1、2。。。”;或者跟孩子商量着一起去摸索,去调整规则,看看不数10下,咱数8下行不行。这样家长也不抓狂,孩子也不委屈,才是解决问题的光明大道。

这里顺便提一下,我们逐步帮孩子养成好的习惯,通过慢慢地熟练内化,成为一生都贯彻到底的生活方式,这才是我们教育的一个主旨目标。眼光放长远了,吃饭慢点,洗手慢点这些就不是问题了。如果看不到这一点,可能就会舍本逐末,得不偿失。

第二种慢,是源于孩子的发育阶段,天性使然。

畅畅直到现在都有的一个非常好的能力,就是单纯的一件事情总是扩展出很多好玩的故事来,这是她身上我最喜欢的一个优点。

她脑子里的那些新奇的想法,有的还真是既富有想象力、创造力又富于智慧。这些智慧的金句在我们大人在为人处世过程中,都有很多的启发作用。我会经常在聊天的过程中跟她说,赶紧去,把这句话记下来;我们的睡前故事,有时候都是她讲着讲着,把我给哄睡着了。

尤其小孩子幼儿期的时候,我们有的很好的绘本或者教辅材料都会编个有趣的小故事,这样能够让小孩子更容易接受我们想教给她的东西。比如吃饭这件事,我们就这么给孩子描述过:“胃里有个管消化的小人儿,它工作得很辛苦,看到很大块的食物掉下去就会生气,严重的时候还会罢工,这个时候你就会胃疼啦!”

孩子觉得很有趣,听进去了这个故事,接收到里面的道理,结果自然就是,一边吃饭一边跟小人聊天,“小人对不起啦,这个实在太硬了,牙齿小人也不干活了,只好让您受累吧!”过一会儿喝口汤,把自己逗得哈哈大笑,家长不明白啊,问她笑什么,她说:“小人说了,怎么还下上雨啦,小人要回家避雨去啦,哈哈哈……它不干活啦……”

这时候,孩子吃饭会跟身体、米粒、餐具等各种食物聊天;泡泡、水龙头、镜子等各种物体都能演化出玩具属性来,沫沫里有彩虹都会舍不得洗。这个过程其实很正常,孩子,尤其是4-6岁孩子,属于认知发育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他的好奇心和模仿能力是他的重要学习内容。如果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样难能可贵的品质也被当作缺点来抑制的话,那么不可想象未来的生活中该多么的苍白。

有的家长说:太急人了,饭都凉了,孩子洗手还没完,您说急不急人。但是如果家长知道,孩子虽然表现为慢,但是背后的实际性质,是在激发想象力,锻炼沟通能力,在构建社会属性……这么一理解,焦虑就好多了。其实这个时候,解决方法也就自然又有了针对性!

孩子发育得这个阶段,感官发展不够完善,对事物属性很难区分得清楚,所以常常无法区分想象和现实,这是儿童心理发育过程中的一个现象!有的案例显示孩子这个阶段会出现幻想型撒谎就是这种情况。

比如从幼儿园回家会有鼻子有眼地描述老师如何逼着孩子吃粉笔,其实这件事完全没有发生,他只是把老师说粉笔不能吃,和老师威胁孩子们不能捣乱,他把这两件事结合了起来,自己想象出一个画面,自己分辨不出来真假,也不知道严重性在哪里,但是往往把家长吓出一身冷汗。

在心理治疗上,如果这种情况已经比较严重的话,解决办法恰恰是反其道而行之,要充分满足孩子的想象欲望,让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得到充分释放,技巧在于随后,要告诉他:“你的故事虽然不是真实的,但是真的很好听,有想象力!现在我们最重要的是要先去做该做的事!”这是把孩子拉回现实的同时,还能锻炼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的最佳方式。

我们家长要理解并善待孩子的想象,给孩子一点想象的空间,同时随着孩子的长大,这种童梦会逐渐消散,还是专注于还是能否逐渐养成好习惯才是我们教育孩子的初心。

第三种慢,注意力分散、目标感不强!

因为脑袋瓜里的想法太多,现实中的诱惑也太多,这个问题我们大人身上也很常见,经常会被其他干扰带偏,忘记自己到底要做的是什么,最终拉长整个办事的节奏,看起来也就成了“慢”。拖延症、效率低、注意力不集中……是不是都是每一天都困扰着我们?明明计划得很好,明明有能力完成,明明时间足够,可不知道为什么,就是一天拖一天,拖到很后才做,或者拖到很后也没有做。

专门有很多课程讲这个问题,比如叶武滨的时间管理、张萌的人生效率手册等等,这个问题成就了很多大咖的成功,可见市场需求有多么大!还有一本书叫做《别让拖延症毁了您的人生》,是王学峰老师的一本著作,题目挺耸人听闻,但是道出了我们的焦虑。咱们当家长的几十年都没解决的问题,为什么要求孩子做的完美呢?所以,正视它,和孩子一起当做一个终身的努力方向。

3慢性子的孩子怎么教

这一部分里,我用几个比较散的点,介绍一些可以拿起来就用的小方法。

1共同学习效率管理,用刻意练习的方法进行训练

这个时候我们要和孩子共同立一个课题,就是“效率管理”,共同努力。可能有的家长自己做的比较好,那么把自己的心得分享给孩子,或者让孩子留意家长是怎么做到的,慢慢也就学会了。

我是跟孩子立个课程体系,共同训练强化目标感。这训练的过程三个小方法:

1课程进阶式训练计划

比如,接下来的两个小时,我要写一篇论文,而她要完成一张卷子,那么接下来的时间,约好谁也不理谁,各自用功。这个时候一定要坚持住,千万别看她没有做的很好就发飙,而是要不忘初心,告诉自己作为一个家长,您的目标是什么。您的目标从长远一点看,您是在“培养”她的自我管理能力,那么做不到就很正常,接受事实,专注于进步。

2利用好碎片时间

让她在做一些零散任务的过程中,时不时地提醒自己目标是什么。比如洗完手,过来吃饭这样的组合事情。刚开始需要家长的介入帮助,看到她有转移目标的倾向,就根据约定好了的模式,家长去提醒一下,目标是什么?要注意的是约定好了的模式一定要是只提醒一句,多余的废话一句都不要有!

当这样的模式固定下来后,她就能学会自己随时提醒自己。畅畅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她渐渐学会了做完一件事再去做下一件事,即使在过程中产生其他想法,也会尽量忍住,留着等完成目标后再进行。

3创造机会练习切换

这个方法可以用来进行阶段性测试,比如两小时任务训练中,加入十分钟休息时间,闹铃设好后,闹铃一响就必须要停下手头的工作,开始做眼操、喝水和四肢活动,十分钟一到就必须马上恢复工作状态。这样对切换的刻意,也是注意力训练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因为实际生活学习中,可能不能保证做任务的时间段是纯净的,一定会有各种干扰切进来,那么切换的效率才是保证整体效率的必要条件。

2辅助工具的意义

幼儿园的时候我告诉畅畅不能因为自己的节奏,耽误了集体的作息安排,老师们也很辛苦,让别人一直等也是不应该的。这样趁机教给她集体意识,用责任感施加一定的压力,效果还是明显的!

为了不耽误小朋友们玩耍,也不耽误老师收拾,都能要求自己快起来,有时候吃饭、排队、洗手等活动还变成了第一个。这样跟上大家的节奏了,老师就不投诉了!

其实是孩子“慢”的这个问题得到解决了么?不是,有的工具看起来很有效,但是要知道它只是辅助工具。比如有的时候发脾气,看起来很奏效,能看到情况马上变好,但是隐患会在不远的未来等待,这个议题咱们先不赘述!

对于我来说,只是把老师的投诉给化解了,孩子本身的问题,是另一个层面的事,是个大课题,不是老师不投诉了,家长就高枕无忧了,要知道万里长征才是刚刚踏出第一步而已。

3把握方向,及时调整

畅畅刚刚进入小学的时候,“慢”的问题又浮现出来了,最突出的是数学计时口算,不管是十以内加减法、还是后来的多位数加乘法等,基本是一篇差不多50道题,计时五分钟,她们数学老师特别负责任,也要求非常高,对她的这个速度重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eijingwanbaoa.com/bbzz/1334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