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更多NBA资讯请加Q:
关于NBA,你最原始的记忆是什么?早晨6点准时打开CCTV二套守候那个23号、定期买《体坛周报》或各类花花绿绿的杂志、用海报贴满卧室的那面墙……每个人都有自己关于NBA最独特的记忆和故事,同样的,中国报道NBA的那些原始记忆同样令人回味无穷。年冬,斯特恩在央视传达室门口苦等一个小时只为给央视送免费录像带的段子很多人如今都耳熟能详,但那并非NBA在中国传播的开始。事实上,早在年,央视就从哥伦比亚电视中心购买一些体育节目,其中《体坛纵横》中就有几分钟的NBA精华片段,相当于今日的十佳球。据前央视体育总监马国力回忆说:“那是年冬天的某一天,斯特恩或许还带着一两个随从。按照当时台里的规定,外国人来台,必须有专门的外事接待人员接待。于是他们只能在东门传达室等,传达人员打电话把当时负责对外节目采购的李壮叫下来,经过一番汇报,李壮最终拿进门条才将他接了进来,斯特恩很简单地说明了来意,他希望能无偿给央视提供NBA录像以便央视播放。值得一提的是,斯特恩等用了一个小时,但从谈判签约只用了半个小时。”80年代宋世雄、孙正平老师播放了一盘又一盘魔术师VS伯德的录像带,但或许只有骨灰级球迷才对此有些许的记忆。真正奠定大多数人NBA记忆的还是90年代的乔丹。并且,当时与乔丹一道被人铭记的还有当时的几位解说嘉宾:徐济成、苏群、于刚、梁希仪、孙保生……苏群当时供职于《中国体育报》国际篮球部,梁希仪和徐济成则供职于新华社,孙保生是《北京晚报》的老篮球记者,于刚则是一位对NBA很了解的老教授,一般而言,苏群、徐济成和于刚解说比较较多。梁希仪经常驻外,孙保生则由于英语水准一般,所以两人渐渐淡出。图为孙保生(左)和梁希仪(右)在退休后仍饱含热情去CUBA评球。对于90年代初的中国而言,NBA绝对是一个报道资源异常稀少的冷门。当时仅有新华社徐济成、梁希仪和《中国体育报》的苏群经常发一些报道文章、对NBA有一定的了解和研究。所以央视经常请他们解说比赛,三人在当时因此获封“国内三大NBA专家”。新华社是国家通讯社,徐、梁两位的资源优势不消多言。而当时供职于《中国体育报》的苏群则需要翻阅大量外电才能有所斩获。而在那之前,苏群的前辈们更惨。就如电影《听风者》一样,国家当时通过截获破译无线信号来获取外国讯息,其中极少的体育讯息才会被送给体育部门印成内参加以研究。从宋世雄、孙正平的单纯描绘比赛场面到徐济成、苏群的描述加点评,央视NBA的解说水平在90年代一路水涨船高。在年他们甚至发起了一场雪碧杯NBA主持人大赛,当时那个激情飞扬的胖男孩于嘉后来成为全国赛区第二并最终进入央视,杨健和马重阳这两位分赛区的佼佼者也都成了NBA解说员。徐济成等早期的解说员不仅奉上了准确翔实的NBA解说,还大力推广NBA的各种规范性用语,尤其是球员名字的统一翻译。早期,孙正平总把皮蓬称作“皮本”,尤因则称作“厄文”。在这方面,徐济成做了大量工作,因为当时新华社负有给外国人翻译名字并推广使用的职责。关于球员名字到底该怎么翻译,徐济成决定博采众家之长。香港、台湾和广东地区接触NBA更早,台湾称乔丹为“乔登”,香港则是“米高-佐敦”。显然,大家翻译的通用做法就是:音译且翻译成本地语言中比较常见的名字,徐济成最终决定将23号的名字翻译为“迈克尔-乔丹”就是在规范名字的过程中,徐济成和苏群无意间成就了另一段佳话:将湖人的8号菜鸟直接翻译为“科比”。而在当时无论写文章还是解说,人们通常只称呼球员的姓氏。但在年,徐、苏两位率先约定,在写文章时将湖人的8号直接称作“科比”而不是布莱恩特。徐、苏两位为何对一位菜鸟如此另眼相看?年,中国男篮去美国备战亚特兰大奥运会。NBA当时正好在加州长滩举行夏季联赛,于是中国男篮就趁机与湖人打了一场热身赛。当时中国男篮正值胡卫东领衔的黄金一代,但却被对方阵中的一个32号小将左冲右突、杀得好不尴尬。当时跟随中国男篮报道的徐济成一下子就被这个菜鸟吸引住了,以致于在年为《科比24道》作序时,徐济成还对当年的情形记忆犹新。他在序言中如是写道:“我第一次见到科比是年7月在加利福尼亚长滩。当时中国男篮出征亚特兰大奥运会,参加NBA在当地组织的夏季联赛作为热身。科比,一个17岁零十一个月的高中生,身披湖人超级球星,“魔术师”约翰逊的32号战袍,在和中国队的比赛中如哪吒闹海,地覆翻天,一往无前。面对中国男篮的全场紧逼,科比像凶猛的灵蛇一样运球突破,人不离球,球不离人,从后场冲到前场,又从左边杀到右边,几乎把当时场上的中国队员过了8人次,最后在巴特尔和巩晓彬的防守下,用滞空后仰的动作把球投中。徐济成记住科比不仅仅是因为其表现惊人,还因为他看到了乔丹的影子。尤其是在看到“湖人教父”亲手为科比挑选魔术师的32号后,徐济成更坚定此子必成大器的念头。回国后,在央视直播间歇时,徐济成兴奋地把科比如何神勇一一讲给了苏群听。苏群听后很兴奋并提出了一个建议。苏群在年撰文写评论时曾专门提及此事:十年前的那天,在中央台的演播室,刚刚从美国采访归来的徐济成趁暂停的空儿,向我眉飞色舞地描述NBA出了个奇人,那个人的名字叫“布莱恩特”。他说中国队去美国参加夏季联赛,为奥运会热身,被那个“布莱恩特”过得晕头转向,他都看呆了。“此人今后必成大器,”大徐原话我忘了,差不多是这意思。苏群听大徐一番描述后忍不住有了个想法:NBA现在的巨星姓氏都很简单易记,乔丹、皮蓬、尤因、希尔……布莱恩特这个姓氏实在太不起眼了,干脆咱们直接叫他的名字“科比”吧。就这样,徐、苏两人商定,以后写报道直接称湖人的8号为“科比”。苏群回忆说:“布莱恩特”当年被黄蜂队选中,换到湖人队,又是高中生,我为定他的译名伤脑筋。美国人正式场合称姓不称名,可是“布莱恩特”实在太过普通,怎么跟“乔丹”、“马龙”、“尤因”这些大侠的名字相比?奇人如果名字不奇,以后大大有碍于事迹流传。我跟大徐说,咱就只此一个,下不为例,这人只称其名,忘了他的姓,就叫“科比”好不好?那时候写篮球的少,所以“科比”很快叫开了。再看现在,处处科比,有多少人记得他叫“布莱恩特”?徐、苏两人从此统一称湖人的8号为“科比”,一开始国内的同行并不信服,觉得堂堂新华社起名字太过儿戏。于是那时有媒体就称科比为“神户-布兰特”。这个翻译既含音译又有意译,因为kobe有神户的意思。纯粹的音译大家也不认可,比如湖人早期被音译为“雷克斯”。关于NBA的音译和意译所引起的争论在当时屡见不鲜:如今在看了《哈利波特》后,大家都应该很清楚“华盛顿奇才队”应该翻译成“巫师队”更恰当;“达拉斯小牛”其实是“达拉斯小马”;76人其实应该译作“76年”(因为美国是在年独立的)。今时今日来看,这些名字的确值得商榷,但在当时,徐、苏等人果断统一译名,客观上为NBA在中国的推广起到了积极作用。科比名字的争议是那个时代最典型的争议之一。早期徐、苏两位开风气之先称其为“科比”,而有一部分媒体则称之为“神户-布兰特”,而央视的主持人则按惯例呼其姓氏“布兰特”。现今去回看98年全明星赛,孙正平老师在录像里全场都说“8号布兰特”、“21号加奈特”。那时,某杂志的读编往来版块上还出现了一个涉及到科比名字的笑话。一读者来信说:某次和几个同学聊天,一人说他发现了一个叫科比的新星,另一人则说他觉得那个布兰特很棒,还有一个说他喜欢布莱恩特。大家吵了半天,最后才发现说的是同一个人……给科比起名字只是当时规范NBA用语过程中的一个插曲。如今来看,科比与中国男篮的那场比赛的另一个很有意义的点则是张卫平指导的露面(小图,张卫平、魔术师、梁希仪一道看比赛)。正是在那之后不久,张卫平也出现在了央视的直播间里并一举奠定了头号解说嘉宾的地位。用当时央视NBA制片人任江舟的话说:“张卫平的加入让央视解说嘉宾的格局瞬间变成了三足鼎立”。张卫平球员时代是亚洲最佳前锋,退役后曾出任国家队助教,后赴美学习、工作多年。乍现身央视时,其对比赛的预判之精准、对NBA运行机制的了如指掌都是那时的球迷最津津乐道的。央视NBA解说嘉宾三足鼎立:徐济成篮球运动员出身,后在山东大学深造,英语专八毕业,就职于新华社,其最大的特长就是能说能写能分析,一专多能;苏群从事NBA报道多年,是中国大陆第一个实地报道NBA的文字记者,文笔出众、对NBA历史所知颇多;张卫平球员生涯之辉煌少有人及,在美国篮球圈工作多年,无论是对NBA体制还是比赛本身的见解都高人一筹。年的NBA全明星赛暨NBA50周年庆典是NBA在中国推广的又一里程碑。在那之前,国人大多只知乔丹,不识他人。结果,在50大庆典上,47位巨星(马拉维奇病故、杰里-韦斯特和奥尼尔托故不来)联袂登场,声势惊人,央视全程直播,让中国球迷大开眼界。张卫平着重在现场采访了张伯伦等上古巨星。尤其是在采访了张伯伦后,当时很多刚入行的杂志记者和编辑看完电视都傻了:“这货单赛季场均50.4分,乖乖,比乔丹生猛多了。”也就是从年开始,NBA杂志开始不停涌现,并且很大一部分内容都以历史故事为主。张指导后来回忆说:“97年为NBA50周年大庆,为50杰发奖。采访现场热闹非凡,乔丹和巴克利缺席并被罚款。印象当中死对头张伯伦和拉塞尔各把大厅两头,排场十足,互不见面,谁也不理谁。卡尔-马龙在这些人面前是小字辈,桌前门可罗雀,我们甚至可以一对一聊家常。”如果说张卫平对50大的介绍让球迷了解了NBA的恢弘历史,那么同期在美实地采访的苏群则重点描绘了NBA的未来,一场重磅的新秀赛。NBA官方当时花大力气包装了96黄金一代的新秀赛,科比和艾弗森率队火拼,煞是好看。经此一役,苏群更奠定了自己NBA记者一哥的位子。当时中国篮球元老们都开始北京中科白癜风专治白癜风中科白癜风新春喜相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jehdnde.com/bbfz/95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