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袁日涉这个名字第一次登上

年1月1日《北京晚报》的报道。灯市口小学,袁日涉在班级整理“绿色银行”。

瞬间

年1月1日,“袁日涉”这个名字第一次登上《北京晚报》,她与其他几位学生于当日零时回收废电池节,成为新千年第一个环保行动。

在东城区灯市口小学语文教师袁日涉的家里,有一本厚厚的剪报,被一家人视若珍宝,里面是年至今《北京晚报》上有关环保和她本人的报道。

剪报第一页,是一则刊发于年12月1日《“环保军营”今天开营》的报道,不过十行的小豆腐块被袁日涉当作自己踏上环保之路的起点。当时,家里人在晚报上看到“环保军营”招募的消息后,让袁日涉把废旧电池交到了设在商场里的“智慧岛”玩具专柜。那一年,她刚刚6岁。自此,环保的种子在她的心里生根发芽。

因参加一项环保活动,年1月1日,袁日涉的名字第一次登上《北京晚报》。“看见自己的名字出现在报纸上,觉得自己的小小行动受到了莫大的鼓励。”袁日涉说。

翻阅这沓纸片发黄的剪报不难发现,多年来,《北京晚报》不遗余力通过各种形式的报道,致力于将环保的理念渗透进读者心中。“这些报道也是我环保活动的灵感来源。”袁日涉指着刊发于年6月4日一篇名为《今天凌晨一万斤鱼苗放进什刹海》的报道说,这篇报道提到,投放鱼苗是为了防止“水华”现象的发生;然而,令人担忧的是,这些鱼苗时常被钓鱼爱好者盯上,导致“河湖清洁员”不必要的“减员”。

看到这则消息,袁日涉与几个小伙伴迅速行动起来,他们利用休息时间,专门跑到什刹海“劝钓”,但效果并不理想。“我们都是小朋友,人微言轻,钓鱼的大人根本不怎么搭理我们。”袁日涉说。在家人的鼓励下,孩子们决定向《北京晚报》寻求帮助。袁日涉壮着胆子拨通了热线电话,听到对方温和的声音,忐忑的心情立刻平静了下来。“让我印象很深刻的是,对方并没有因为是小朋友打来的电话就马虎对待,而是认真留了我的联系方式,并承诺会有记者联系我。”于是,便有了《少先队员暑假什刹海劝钓》的追踪报道。

此后,袁日涉和他们小小环保志愿者的活动也越来越受北京晚报记者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eijingwanbaoa.com/bbfz/1697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