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花海口晚报的诞生

程序开发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liangssw.com/bozhu/12593.html
编者按

  感谢蔡旭先生的投稿,还原了《海口晚报》创刊时的历史图景,好在30年过去,物在人在,相看不厌。如今的《海口晚报》早已是树大根深,名字也改成了《海口日报》。因为蔡旭先生的投稿,又一批早期的闯海人浮出了地表。书香传媒为新的发现而高兴,也期望他们拿起手中的笔,写出他们当年的故事,共同纪念时代与生命中难忘的30年。

历尽艰辛的创业之路

年8月8日晚上8时,我踏上海口市新港码头,到正在筹办的海口晚报社报到。

海南建省之后,作为省会的海口市决定办一份市委机关报《海口晚报》,那时我是《广西工人报》主持工作的副总编,接到一纸调令我就召之即来也。

那天从南宁坐火车到了湛江,再坐汽车到海安便是黄昏时分了。在海安码头候船时,意外地遇到了海口市委宣传部的两位科长陈勤忠与黎义荣。他们看到我的样子及行李,便知道我是来海南工作或找工作的。当得知我来晚报报到时,他们问:“你是蔡旭吗?”我很惊讶他们怎会知道我的名字。原来,他们就是海口晚报筹建工作的参与者呀。

由于他们的帮助,到新港后很快有人把我接去,顺利地安顿下来。多少年后,他俩都笑称我是他们从广西接来的,当然我也承认。

我是到海口晚报正式报到的第8人。此前报到的,有江西作家黄白、杂志编辑布和,湖北来的摄影记者邱远志及肖毅芳夫妇,海口的会计王勇、出纳陈仪穗,比我早几天的河北的杂志编辑周伟思,而第9人是比我晚几个钟头的《经济日报》记者杨力为。当时聘用的还有江西体科所的谢丰垣、天津《今晚报》的潘红丽。

我们都住在报社租的民房里。我住在滨海新村号,条件稍好,有一个单间,很多同事挤在集体宿舍。

吃饭的点安排在海口饼干厂食堂,每餐吃的是7角钱的青菜豆芽,一块钱的便多一片肥肉。我们经常无法按时就餐,加上也嫌食堂吃的单调,又觉得还是有点偏贵,渐渐的就不去饭堂了。于是几个人合伙的伙食团应运而生,买菜煮饭分工合作轮流值班。我的任务主要是洗碗,有时亦争得掌勺机会,在家时从未煮食的我,在此学会了一点基本技能。

很多时候是吃方便面,图的是省时省事,用开水一冲便可开饭。有一次我光着膀子捧着一碗方便面龙吞虎咽时,那狼狈相竟被老邱偷拍下来。没想到,此照片作为报社艰苦创业时的一幅写照,后来竟成了报史馆的一件藏品。

我们的交通工具,一是“11号”(步行),一是自行车。我到海口即买了一辆新自行车,但碰上刮风下雨麻烦就大了。有一次市里在文明西路的中山纪念堂开会,碰上台风天大风大雨,车子踩不动,我只好打伞推车艰难前行。从滨海新村到文明西路,平日步行也只二十分钟,我却推行了两个钟头,到得会场时差不多就散会了。还是那部新车,在国庆节后第三天,接待一位外省来的老同学时,车子放在一家大厦门外,出来就被撬锁偷走了。

办公的地方,在滨海新村号(现龙华区政府大门对面),是借市工商局6楼的一大一小两间办公室。我来的时候,办公桌椅都摆好了,是先来的同事与宣传部的干部,一张张搬上6楼来的。听说宣传部的科长陈明海一个人背着一张大桌,一次次地爬上6楼来,回去后竟病倒在床。我大为感动,这也是30年来,我一直跟他保持密切友好关系的原因之一。

直接领导海口晚报的创办工作的,是市委主管组织、宣传工作的常委罗素兰。她实际上是报社的第一任社长。尽管报社之后的12年实行的是总编负责制,但市委报送的申请报告及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的文件里,就写着社长罗素兰的名字。我则以副总编的身份协助她,在她的领导与指挥下,具体主持报社的筹建与报纸的创刊工作。

她管得很有成效,工作很有计划,布置很有条理,检查督促具体而细致。罗大姐对报社的同仁关怀备致,从工作到生活到家属的调动事事关心,大家有什么困难与问题也很愿意向她说,她很热心帮助解决。市委当时在大同路4号办公,我到她办公室汇报与研究工作时,常被她拉到她家里吃饭,她是借机给我们改善生活。当时的市委副书记陈斌、宣传部长詹衍明、副部长黄钻永、符史英,也经常关心过问报社的筹建工作。

紧张忙碌的创刊前夕

从我到岗之后,报纸的创刊就提到日程上来了。市委要求10月出报,也就只有两个月。

万事起头难,难就难在什么都要从头开始。

一方面是人才的筹备。我每天都要接待许多上门求职的人,见面、谈话、看资料、作挑选,然后向罗常委汇报。当时决定是否引进一个人很便捷,很讲效率,我们觉得此人才有用,罗常委就当即拍板了。此时,前些时候发出调函的陆续报到,这段时间引进的陆续到来,这些人中有湖南的陈小龙、刘汉勋、王子君,唐山的王振德,山西的曹晓晖,辽宁的王丽萍,四川的钟石钢、金小云,甘肃的杨和平,北京师大应届毕业生张树广,湖北的研究生余金彪,海口广播站的曾纪祯,海南农垦的江龙光,从湛江回来的文昌人伍书发,管理人员有刘华明、罗汉源、童振高、刘菊兰。9月19日,开封王中峰报到。21日,我跟他去接郑州张兰夫不遇。因为20日是中秋节,让我把几件事一起记住了。副总编杨诗粮曾在《黑龙江日报》工作多年,国庆节前他从《海南风》杂志调入《海口晚报》。

先报到的人,就开始了采访,先是熟悉市情,跟各方面建立联系。市委还专门派了一部中巴车,拉着大家绕着全海南岛转了一圈。通讯员网络也开始筹建,还召开了通讯员会。

另方面是创刊号的筹备。对于一份新创办的报纸的定位、版面的安排、栏目的设置、人员的调配,这些对我来说幸好已是第二次,我已心中有数,紧张的只是时间。

市委对报纸的定位,既是机关报又是晚报。当时全国一半以上的省会城市的报纸都是这种模式,如成都、西安、郑州、长沙、南昌、福州、南宁等等。在我写的《发刊词》上,把这张报纸的性质特点概括为“党报性质,晚报特色,特区风采”;后来,又加上“面向社会,贴近群众,走进家庭。”

《海口晚报》初创期间一般为对开四版,暂为周报(年起为周6报)。我对版面及负责人作了分工:头版为“要闻”,责编周伟思;二版为“经济”,责编杨力为;三版为“社会”,责编布和;四版为“副刊”,责编黄白。

创刊前我们认真听取社会各界对即将创刊的晚报的建议与期望。市委副书记陈斌主持了专家座谈会,海南中新社社长何达等发表了许多宝贵的意见。

本来定的创刊日期是10月11日,后因总编辑林世治(从《青海日报》调入)在10日才能到海口报到,因此创刊号推迟一周出版。林总编到来之后,同意原定的版面与选题,内容大体不变,只是据这一周的新闻作相应的调整。

此时,报社各个部门已正式构建:总编室(主任张兰夫),经济生活部(主任杨力为),社会生活部(主任周伟思,副主任布和),副刊部(主任黄白),通联部(主任暂缺),办公室(副主任童振高)。当时我42岁,除了林总、杨副总、童主任与个别老编辑比我稍长之外,中层干部大多为30多岁,记者编辑多为20多岁,正是一支风华正茂,充满活力与冲劲的队伍。

一张新报从我们手上诞生

报纸由《海南日报》印刷厂承印。10月17日晚上,我和周伟思、杨力为、布和、黄白,一起到新华南路海南日报印刷厂蹲守,既当编辑,又是校对。

当时还是用铅字排版,一次次的改样,一次次的复校。排版师傅不厌其烦,我们既激动又小心,头昏脑胀而又欣喜异常。这时也正是《海南日报》的排版时间,我们的穿插进行不免花时要多一些。我在清样上签字时,大概已是凌晨三点了。

完成了一项重大使命的我们几个人,便到海南日报社斜对面的西门的一家小馆,开一个小小的庆祝会。他们几位频频举杯,我是不喝酒的,也饮下半杯啤酒。要不是生怕夜深扰民,真想吼起“今日痛饮庆功酒”来。

之后,欣喜若狂的我们,便骑着自行车在空荡荡的大街上疯跑。那种高兴的劲头,似乎比儿子生下来时还要激动与振奋。夜已深,无人与我们同庆同乐,也无人获知与理会我们的欢乐。后来,我用一首《深夜,大街的庆典》的散文诗记下了当时的场景与心情,发表在《新闻出版报》上。

回到宿舍躺到床上,怎么也睡不着了。

年10月18日,一张新的报纸在海口的报摊上出现了。这是继原有的《海南日报》、《海南农垦报》和不久前创刊的《海南开发报》、《海南特区报》、《海南声屏报》之后,海南的又一份新报纸。这是海南唯一一份晚报,又是中国第一份特区晚报。它的定价,只是一角钱。

《海口晚报》的报头,为海口书法家郑志聪题写。

创刊号的主要内容有:

第一版,刊登了省市领导的题词、中央领导机关及新闻单位的贺词及《发刊词》。

省委书记许士杰题词:“讴歌开拓向上,谱写海韵椰风。”

省长梁湘题词:“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市委书记林明玉题词:“不唯名利,不唯喝采,只图进取,只图实效。”

市长李金云题词:“为海口的改革开放摇旗呐喊!为海口的经济发展推波助澜!为海口的精神文明直言立论!”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邵伯康题词:“张扬法制,繁荣经济。”

市政协主席符国道题词:“墨绿椰城。”

在“来自首都的祝贺”的标题下,刊登了人民日报、中共中央宣传部新闻局、全国人大常委会新闻局长张虎生、新闻出版署报纸管理局、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北京晚报的贺电贺信。

第二版刊登了有关海南目前经济发展状态的记者述评及一组经济新闻。

第三版刊登了一组海口的社会新闻,还有访冯玉祥之女冯理达的“北京专稿”,本报记者对“野人”自杀的闹剧的揭批。

第四版是副刊。创刊号的副刊就打出了《阳光岛》的版名,开辟了“明星风采”、“听海”、“南国诗苑”等栏目,并有一组关于如何办好副刊的“阳光岛笔会”。《阳光岛》办了12年,在省内外广大读者与作者中成了一个响亮的品牌,直用至年12月底我离开总编辑岗位时止。

第五版与第六版,套红登了两个版的祝贺广告。

省委书记许士杰亲临庆祝大会

10月18日下午,《海口晚报》创刊庆祝大会在海秀东路的海口市委招待所多功能厅举行。

省委书记许士杰亲临大会,在签到纪念册上用毛笔签下姓名。他在会上即席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他说,《海口晚报》是海口市委的机关报,同时还是晚报,又处在大特区的省会,这就决定了它自身的特点。既是机关报,它就应该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就要坚持改革、开放、搞活的总方针、总政策。既是晚报,就要有趣味性、知识性、群众性和可读性,使读者对它产生兴趣,绝不能板着面孔说话。既然报纸办在大特区的省会,它就应该大力宣传特区的改革,特区的开放,特区的经济建设。他希望海口晚报做到“坚持原则,力求真实,生动活泼,办出特色”。

市委、政府、人大、政协的全部领导,全市各单位各部门各企事业的负责人,省城各新闻单位负责人,海口晚报全体员工出席了大会。

庆祝大会由罗素兰主持。市委书记林明玉、市长李金云、《海口晚报》总编辑林世治、《海南日报》负责人在会上讲话。

大会开始前,领导同志都在翻阅刚问世的《海口晚报》。这时,市委副书记陈斌把我悄悄叫过去,指着头版的日历说,你们把农历的日子写错了。我吃了一惊,连忙检讨。这天的农历应是九月初八,但错成了九月十三。我后来搞清了出错的原因,我们排版用的是《海南日报》在农历八月十三日的旧版子,排版师傅把日期、星期更新时,也顺手把农历的八月改成九月,但一时不清楚农历的日期而没有更新,且后来又忘了此事。而我与同事审校时,根本不知此日是农历的什么日子,当然也就校不出来。还是怪我做事不周密,对此忽略了。创刊第一天就出了差错,也给我们敲了一记警钟,让我们对办报无小事有了警醒。后来许多年,我们都没有重犯日历牌的错误。

《海口晚报》就这样诞生了。

这一天,《海口晚报》总编室主任张兰夫正在西安出席中国晚报协会的年会,接受着全国各地晚报的祝贺。中国晚报协会会长赵超构宣布,这是全国第40家晚报。

蔡旭,年4月生,广东电白人,年8月起在海口工作与生活。高级编辑,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海南省劳动模范。曾任《海口晚报》总编辑、海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现退休,为“不退休散文诗人”。出版散文诗集《蔡旭散文诗五十年选》等28本,散文集《每天都有好心情》等4本,短论集《晚报小札》等5本。

来源:天涯书香

作者:蔡旭

编辑:符文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eijingwanbaoa.com/bbfz/1431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