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怎么样治疗 http://www.zgbdf.net/m/
往年这时正是感冒发烧患者扎堆儿看病的高峰期。近日,记医院的发热门诊、发热哨点后发现,各医院接诊的感冒发烧患者明显减少。
针对冬春季呼吸道传染疾病特点和疫情防控要求,今年本市启动了发热门诊设置及改扩建工作。全部启用后全市发热门诊达到所,本市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热筛查哨点也已完成建设。发热门诊和发热哨点传染病防控“探头”的作用日益凸显。
医院通州院区
流感病例很少见
今年:平均每天接诊二三十人左右
往年:每天接诊量大约上百人
昨天下午,记者来到北京医院通州院区的发热门诊,正赶上一名曾经在成都停留的患者来就诊。
值班医生李世荣迅速将这名患者的信息发送到主检医师群里:“男性,38岁,咳嗽5天,未发热,曾在成都停留过2天,于12月8日返回北京……”随后,他提交了患者的新型冠状病毒抗体检测、肺部CT、血常规检测结果。
“尽快将患者转至隔离病房,核酸至少要筛查两次。”得到指示后,医护人员迅速分流了其他就诊患者,第一时间将这名男性患者送往隔离病房。
63岁的张大妈在儿子的陪同下走进发热门诊。
“您有什么不舒服?”“昨天开始发烧,头疼。”“14天内您去过天津、成都、内蒙古满洲里的中高风险地区吗?”“我是一个多月前从河北邯郸来的北京。”
……
仔细为老人听诊并测量完血压、指脉氧后,李世荣给老人开出了核酸检测、抗体检测、肺部CT、血常规检测等化验单据。
发热门诊设有独立的核酸采样工作站。“来,张大点儿嘴,很快就好了。”工作站内,负责采样的护士将手伸入连接外部的手套操作口,麻利地为老人做了咽拭子采样。
“除了核酸检测结果,其他几项检查大约2小时左右能出结果,如果没有明显的肺部感染或患有流感,就可以开点药先回家休息了。”李世荣叮嘱道。
昨天,医院通州院区发热门诊全天共接诊23名患者。“去年冬天,通州院区发热门诊每天接诊量大约上百人,且大部分都是甲流和乙流患者。”李世荣介绍,最近,医院发热门诊平均每天的接诊量大约在二三十人左右,数量明显减少不说,患者大多数都是普通感冒、发烧,流感病例很少,还有个别患者是因患阑尾炎、胆囊炎而引起发烧的。
医院
发热患者较往年偏少
今年:平均每天接诊40人左右
往年:每天接诊量至人
作为本市首家升级改造后重启的发热门诊,北京医院发热门诊已运行近一个月,每日接诊患者数量在40人左右,主要为普通呼吸道疾病感染者。
“往年,医院每日接诊发热病人数量在至人之间,相较之下,今年接诊发热患者数量有明显下降。”北京医院感染科副主任陈吉祥介绍,改造后的发热门诊增设独立的核酸采样室、核酸检测实验室、CT检查室、隔离病房和负压病房,每间病房内均配有独立卫生间。虽然今年发热患者较少,但这些设施设备还是派上了大用场。
不久前,一位80多岁的患者发热超过38℃,由送至医院发热门诊。经检测,该患者白细胞偏高,肺部有感染,虽然核酸检测结果为阴性,但并不能排除患病可能,于是,医生将老人留观在门诊隔离病房。后来,经进一步检查,老人被诊断为普通肺炎,在隔离病房治疗和观察了一周后出院。
方舱式哨点
“三区两通道”无接触筛查
亮点:智能预检分诊系统
未来:开始在全市推广试行
在疫情常态化防控形势下,基层医疗机构承担着发热筛查的前沿“哨兵”作用。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根据市卫健委要求,发热哨点也须设立“三区两通道”。
今年,西城区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率先打造了一间方舱式“智能无接触发热哨点”。
一套智能预检分诊系统替代了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体温检测、信息登记、流行病史与症状问询。过了第一关,医务人员会引导体温或健康信息异常的人员从一条院外通道进入由三道隔离门构成的隔离候诊区域。接下来,患者将在方舱里接受一系列诊疗和筛查。
工作人员打开脚踏式无接触电动舱门后,一间小型诊室立刻映入眼帘。方舱被一个透明玻璃隔断从中一分为二,形成医生端(清洁区)和患者端(污染区)两部分,与室外区域(半污染区)共同形成“三区”。无接触电动门则将人流通道分为医生端和患者端,而物流通道则分为清洁物品通道和污染物品通道。
在玻璃隔断两端,医患双方可通过一体机、一键通可视电话进行沟通,完成转诊和信息报送,完成无接触流行病学史采集、医学检查、隔离患者、转诊呼叫、信息报送等。
“方舱面积虽小但功能强大。”德胜社区卫生中心副主任张磊介绍,方舱两端具有各自独立的新风系统、空气消毒设备、冷暖空调、紫外线灯、清洁物品传递窗口。在患者端还设有核酸检测清洁试管传递窗口、核酸检测污染试管传递窗口和医疗废弃物传出管道。无需接触,医生便可完成对患者的核酸检测、血常规检测等操作。
一旦发现符合新冠肺炎等传染病诊断标准的患者或需要作进一步诊断的疑似患者,将由或专用医院发热门诊。患者转出后,医务人员可以通过遥控设备,为方舱开窗、开门并完成终末消毒。
张磊透露,由于本市各项疫情防控措施行之有效,到目前为止,发热哨点尚未接诊发热患者,但是,方舱式发热哨点的模式,已被整理为建设标准,开始在全市推广试行。
医生释因
良好习惯建起卫生防护网
李世荣医生分析,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人们对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控意识明显提高,在公共场所,大家注意佩戴口罩、保持手卫生,日常生活中主动减少社交、聚餐。本市很多学校把关也非常严格,感冒发烧的孩子隔离在家,避免了孩子间发生交叉感染。此外,今年人们主动接种流感疫苗的意愿更高了。综合来看,这些良好的行为习惯有效保护了人们远离疾病。
陈吉祥医生对此也表示赞同,他认为这与大力宣传疫情防控政策、措施及市民日常防控意识提高密不可分。“市民更注意个人卫生了,都养成了勤洗手、戴口罩的好习惯,尤其是在公共场所更加注意防护了。这预防了许多传染性疾病的发生。”
文/记者刘欢孙乐琪
内容来自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