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医院骗人 http://m.39.net/baidianfeng/a_5153151.html
本文共字,阅读约需24分钟
4月14日深夜,中国篮协通过官方社交媒体发布公告:有两名考生在“-国际篮联技术官员认证体能测试”中涉嫌作弊。而根据国内媒体体育大生意的报道,两名涉事裁判,一个姓叶,一个姓魏,就差报身份证号了。消息一出,舆论大哗,球迷们想不通:国际级的名哨竟需要通过作弊来通过体能测试这一最低门槛?比球迷们更加想不通的,还有一级裁判马涛,因为就在出事的两天前,他刚刚向我大赞叶姓裁判,称他“既聪明又正直,特别实在,干什么都很认真,人情世故这块儿,他不瞎弄”。他还想不通,一个辞掉体面工作去做专职裁判的人,怎么会做出这样的事。其实也很好理解,套用《潜伏》里余则成的经典台词:“裁判这个行当,情况太复杂了。”复杂到就连内行人,都未必看得清里面的道道。
01
“缺乏民主的业务讨论”
马涛的裁判生涯起始于大学时期,经过两年的学习和实践,他一步步从三级、二级,晋升为一级裁判。那两年,他对篮球规则熟悉到“别人提内容,我就知道第几页第几条”,那两年,他上瘾地吹罚各种比赛,最繁忙的时候,一天竟能执裁4场净时的比赛,他说“吹哨会让我分泌多巴胺,会让我收获成就感和兴奋感”。一切源于简单的喜欢,但裁判江湖的人情世故,势必会侵入他的世界。去年,《北京晚报》资深记者孙保生撰文分析中国裁判被奥运会“抛弃”的原因时写道:“过去大家能对规则的理解展开激烈争论,有的甚至争论得面红耳赤,从而达到统一认识,现在缺乏这样民主的业务讨论,互相得不到实质上的启发。”马涛跟我聊天时,也不自觉地谈到了这一点,那就是裁判圈唯上和唯权的现象。有一回,他到地方上去吹哨,那是一个平平无奇的进攻回合。一个队员下快攻,另一个队员追防,结果追防的队员在身体接触之后失去平衡,“干到了篮架子上。”马涛果断响哨,给了防守犯规。这时候,场边有人开骂了,接着又把他劈头盖脸地损了一顿,为此人帮腔的,还有一个自称国家级裁判的人。彼时马涛刚上大一,没见过这种阵势,有气只能往肚子里咽,因为那个骂他的人,是当地体育局非篮球项目的领导。这次事件,让马涛第一次起了弃哨不吹的念头,不过很快又平息下来。“外行指导内行”,人人都想插一杠子,勇气和积极性倒是有,却唯独缺少了对专业人士的敬畏。而在行内,某些时候,后辈裁判又对权威太过敬畏,致使裁判圈在具体业务上缺乏“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争鸣。有一段时间,马涛可以接触到中国篮球最顶级的一群裁判,一次,某国际级裁判登台讲课,讲的内容是“特定情况下的一次漏判,应该算在哪个裁判的头上”,马涛觉得这名裁判说得在理。这时,台下一位裁委会领导站起来发话了,而他的意见与讲课的裁判截然相反,后者立刻改口:“那我说错了,咱们都这么着,统一了啊。”接下来,他每讲一段,都要小心地请示一下:“X老师,您看这样行吗?”该裁判如临深渊的样子,让马涛感受到了一丝无奈,“即使我看的角度比他看的角度更好,但如果老裁判有不同的理解——即使他是错的——你也得跟他学,你哪能说‘老师你说得不对’?这不是让你追求真理的时候。说着说着,马涛想起了电影《半个喜剧》,任素汐饰演的银行职员拒绝了行长插队的要求之后,跟喜剧演员常远饰演的相亲男有如下对话。常远:“是,他今天是没反驳你,但要往后给你穿小鞋你多犯不上啊?”任素汐:“那就穿呗,我这小鞋就没脱过,关键我没做错,对吗?”常远:“不是,我没说你做错,问题是现在这社会不论对错呀。”
02
“往死了帮,不睁眼了都”
裁判圈是一个江湖,江湖讲的是人情世故,原则有时可以退居其次。执裁严重依赖主观判断,每一声哨音都带有鲜明的个人色彩,所以这一行不存在真正的铁面判官。因此场上场下,“变通”并不鲜见,有些变通来自外界的压力和诱惑,而有些变通,则只是裁判为了“做出有利于比赛的判罚”而自由裁量。
马涛给我发来一段视频,那是他裁判生涯的“代表作”,发生于某省CUBA基层赛决赛期间。视频里的情形大致是这样的:进攻方的两名队员在右侧45度三分线外打挡拆,防守方的追防队员试图从掩护者身前挤过,此时,身为中央裁判的马涛吹响了哨音,判罚追防队员推人犯规。他认为,这名队员在挤过对方设置的掩护时,用蛮力把掩护者推开了。“这个球可不可以不吹?如果比赛刚开始,为了保证比赛流畅度,可以不吹。”马涛向我解释说,“但这个时候,比赛还剩3分多钟结束,进攻方落后13分,而且是在他板凳席前面发生的,我就必须得吹,我不能让身后的教练员站起来跟我闹腾。这就是自由裁量,一瞬间,脑子里要想很多东西。”那这算不算前后尺度不一?当然算,但又似乎不算,我想了半天,也无法准确界定马涛的行为。事实上,在裁判江湖,这点程度的变通根本无足挂齿,因为社会上有的拉关系、走后门现象,这里也同样不能免俗,反映到哨声上,那自然就出现了“黑哨”。“黑哨”是个别现象,但出现一次,就足以摧毁一批人对裁判的信任。“我不收你钱,不欠你人情,也就不可能把自己置于不得不帮你的境地。但是,关键场次,当主办方找到你说‘我想赢’,你真的能百分百秉公执法吗?”马涛说。是不是“黑哨”,行内人观察片刻便知。他遇到过明目张胆的“黑哨”,那是一场没有任何媒体报道的地方性的小比赛,“真帮啊,往死了帮,那真的不睁眼了都,一碰就犯规。”那场比赛,他一声哨都没响,用消极怠工的方式表达无声的抗议,也作为对自己保护。很多球员爱质问裁判“收了多少钱”,其实很多时候,真未必是钱的事,而是一种资源的置换,我这次用哨子帮了你,那下次我有难处,你也得帮我。这也正是有些裁判在地方上特别“吃得开”的原因,企事业单位,有哪个不需要办比赛?只要有比赛,就难免连着荣誉,有了争夺荣誉的人,就有了让裁判“网开一面”的需求。
03
“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
有人的地方,就有裙带关系,而篮球裁判作为一个专业壁垒极高的小众行业,裙带关系尤为普遍。先声明一点,这里的“裙带关系”,不带有任何贬义,毕竟我本人就是“裙带关系”的受益者,最早去网易体育,后来来杨侃,都没有经过公开竞聘,而是通过熟人直接向负责人推荐,这算不算裙带?当然算。这里引出来一个词,叫做“推荐”,要了解这个词的含义,就要先了解我国篮球裁判的技术等级体系。
我国篮球裁判技术等级共有4个,由高到低,分别是国家级、一级、二级、三级,依次由中国篮协、省、市、县级篮协负责认证等管理工作。在此之上,获得FIBA(国际篮联)技术等级认证的,被称为“国际级”,年我国通过认证的国际级裁判共18人。把范围扩大一下,从年6月我国首度有人获批国际级以来,40余年,能达到国际级的,也不过区区人,可谓是真正的“稀有动物”。三级、二级、一级证书,都相对易得,只要努力即可。但从一级到国家级,从国家级到国际级,那就太难太难了,因为这两环,分别得先得到省级篮协和中国篮协的推荐。“每一个环节都有人说了算,但前提是他得为你说话。”马涛告诉我,“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不过最开始,他并不懂得这个道理,他真正懂得,是大学毕业走上社会,立志做一名职业裁判却遭受现实“毒打”之后。大学毕业时,距离他拿到一级裁判员证,已经过去了两年之久,年限够了,水平也够了,他还缺一样东西,那就是执裁的全国性比赛的场次,而这一点,也正是许多有能力、有激情的一级裁判升不上去的原因。“得有师傅带着,才能获得吹比赛的机会,不然那么多裁判等着,凭什么安排你去吹?”马涛说,“越往上走,越依赖关系。”因为每个省分派的裁判名额有限,为了给人解决场次问题,有时候还得向主管单位多要名额,这就是所谓的“萝卜坑名额”。为什么如此着急?因为时间不等人,跟官员提拔一样,过了30岁再考国家级,培养价值会严重缩水,上升的空间有限。在裁判圈,父亲传儿子,师傅带徒弟非常普遍。即便是NBA也不例外,“四大联赛的裁判……都是从小联盟、高中、大学或发展联盟中一步步脱颖而出的,一位有名望的导师、家人或朋友也的确是有优先权的,‘关系’这回事儿全球通用,但即便如此,选拔和录用的条件是不变的,至多占了优先权而已。”对美国职业体育裁判颇有研究的刘春华在一篇文章里写道。回到CBA裁判。“裁二代”有陆坪的儿子陆滔,宋忠义的儿子宋厚禄,孙卫兵的儿子孙健……还有大名鼎鼎的不算“裁二代”的叶楠。“徒弟”当中比较有名的,则首推郑军的徒弟、专职裁判闫军。此外,马涛还提到了“金哨”杨茂功极为器重的杜旭。我查到一则旧闻,年还是大学生球员的杜旭奉茶拜师之事,甚至登上了《西北工业大学学报》,而主持仪式的不是别人,正是前男篮国手、西工大男篮主教练王立彬。可没有师傅的马涛,左等右等,却等不来执裁全国性比赛的机会。比他年龄小的都上了,始终没轮到他,这时,他才褪去从象牙塔里带出来的幼稚,决定去送礼,而这件事,在“不混圈子,不拜大哥”的他看来,本是极为不愿意去做的。最终,他仍没有得到机会,而随着低层次比赛对他的刺激越来越小,他渐渐磨掉了对吹哨的激情,裁判法、篮球规则被束之高阁,他的生活,开始被前途命运的问题占据。这个选拔选派的机制,有它消极的一面,比如,马涛这样没背景的裁判很难上位,利益共同体等等。但更有它积极的一面,比如效率高,因为它省去了许多中间环节,而且也确实一度人才辈出:朱家忠、高树颂、马立军、杨茂功、宋延平、彭玲……这一串烫金的名字,称得上是国内国际有口皆碑,他们执裁的国际大赛简直数不胜数。可是,裁判员选拔选派的“不规范、不公开、不透明”,绝对有很大的优化空间,就像历朝历代选拔人才的方式,从世袭到察举征辟再到科举,都是不断革故鼎新的结果。改进,总比不改进的好。
04
“裁判水平与篮球水平相辅相成”
不难发现,前文提到的那一串“烫金的名字”,他们大多数活跃在20世纪90年代和新世纪的前十年,这段时间,正是我国篮球成绩最好的一个时期。而年东京奥运会,我国裁判竟无一人入选,这是自年我国重返奥运会以来的首次,而当下,也正是中国篮球最为灰暗的一个时期。这不是巧合,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裁判是篮球的晴雨表和风向标,“裁判水平和篮球水平是相辅相成的。”一位业已挂哨的前国家级裁判告诉我,交谈期间,他又多次重复这句话,“不可能脱离环境单独去谈裁判的水平,裁判跟比赛是相互成就,裁判得吹更高级别的比赛,才能提升。说白了,你打球什么水平,你遇到的裁判就是什么水平。”马涛跟前述裁判持相似的观点,他认为:“咱们国家裁判,跟欧美是有差距,不是说裁判的能力有差距,或者说对单一动作的认识有差距,而是大环境施加给他的影响。他常年在这个环境下吹哨,跟在另一个环境下吹哨是不一样的。你让FIBA裁判来吹CBA,照样骂得他狗血淋头,他吹不明白。”早年CBA联赛,确实引进过外籍裁判。彼时,联赛处在幼年时期,各项规定都不完善,赛区、俱乐部不避瓜田李下之嫌,“接待”裁判是常有的事,因此裁判公信力总是受到质疑。中国篮协灵机一动:直接找外国人,总不存在利益关系了吧?总不会有人质疑了吧?于是,年,苏粤总决赛,捷克人扎哈拉和希腊人拉扎洛斯远渡重洋而来,开启了“洋哨”参与半决赛、决赛执裁的时代。“执法确实公平。”追随江苏男篮二十余年的资深球迷阿勇回忆说,“那年总决赛,苏粤球迷撕什么的都有,就是没有说哨子的。”新华网在总决赛结束后的一篇文章里,则用“受到多方好评”来形容两名“洋哨”的执裁。可是蜜月期一过,对裁判的质疑又故态复萌,到了年,《新华日报》的一篇报道已满是揶揄:“一位篮球专业人士在看过上周日的比赛后告诉记者,这两位外籍裁判的吹罚水平并不比国内裁判高多少,甚至还不如国内裁判,但半决赛请外籍裁判已成惯例,似乎请了外籍裁判就能保证判罚公平公正了。”于是年,外籍裁判从CBA销声匿迹,当时中国篮协竞赛部负责人的说法是:“我们国内裁判的执法基本能令人满意。”具体是否满意?相信球迷们都有自己的判断——最近几年,教练员、运动员、球迷、媒体,对裁判的质疑还少吗?马涛向我提了一个说法,叫做“谁的吹法更吃香”,也就是谁的吹法更适应环境。为什么要去适应环境?因为我们的执裁环境里,需要适应的东西太多了。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大闹记录台。青岛主帅吴庆龙对汪梅和记录台的“寄语”言犹在耳:“我告诉你,没完!”“他就是在报复我,他X的……”“教练一闹,你可能就心乱如麻,自己想是不是之前真的错了。这时候不是主观想帮他,而是不受控了,不自觉地给自己心理暗示:‘我之前漏了,这回可不能再漏了。’”马涛说。在这样的环境下,裁判有时也是戴着镣铐跳舞,很难做到“只吹单一动作”。在“三员”矛盾最为尖锐的CBA前两阶段,我曾经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的教练员、裁判员甚至家长,从小就不信任裁判,以至于有如此大的对立情绪?除了跟成长阶段或多或少遭遇的“黑哨”有关,跟我们所处的大环境也是有关的,这是“按闹分配”在篮球领域的特殊反映,闹了,保不齐就有甜头,不闹的人才是傻子。大环境和裁判,相互造就。NBA也有错漏判——比如杜兰特出界救球,但为何对立情绪没有这么严重?同样也是大环境造就的。马刺主帅波波维奇骂裁判骂得最狠,被罚出去N回,可是他的情绪,也只是控制在两个技术犯规的“额度”之内,“额度”一旦用完——我随机在网上找了波波维奇被罚下的三个视频——绝对是扭头就走,绝不留恋,更不可能站在球员通道继续辱骂或做出“数钱”动作。“要尊重裁判正确的判罚,但更要尊重他们在无意中造成的错误判罚,他的错误是业务探讨范围。一个错误就要被人家喷死了,一声哨,就让他上热搜了。给裁判员搞个黑框,这不是侮辱人吗?”前述国家级裁判倡议,“我相信现在CBA的裁判都是有良心的裁判员,顶尖高水平裁判。裁判永远都是在错误中成长的,他要不断吸取教训。你允许运动员犯错,为什么不允许裁判犯错?”他可以理解球队对判罚的锱铢必较,毕竟一个错误判罚可能毁掉一支球队一整个赛季的投入和努力,但裁判犯错,同样是不可抗拒的规律,这也是篮球比赛的一部分。
05
“裁判大跃进”
从宏观上来看,我国篮球裁判行业相比“黄金时代”,的确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青黄不接,断档严重,年轻裁判的敬业精神和努力精神受到质疑。再比如,中国篮协降低了国家级裁判的门槛,批得太快,口子开得太大,致使裁判出现“学历贬值”,水平不能与级别相称的大有人在——但只要达到级别又不得不用,跟以往“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步调相抵触。追求这样的虚假繁荣,到底意义何在?我的受访者中,有不少人质疑这个现象。孙保生老先生也在一篇文章中援引一些老裁判的话说道:“必须重视起步阶段,如果这个阶段就急功近利而误入歧途,那就悔之莫及。我们必须捋顺培养考核模式,高标准严要求,打好基础,除把好人品关外,还要重视裁判员基本功的培训。”再比如,CBA联盟用来考核裁判的“监评体系”,会不会本身就受到人情世故的侵扰?再比如——这一点是我自己的思考,CBA规定裁判的最高年龄限制为55岁,为了解决青黄不接的问题,是不是可以适当放宽年限,让这些经验丰富的裁判再多留几年,何必让他们在经验最为丰富且还能一战的年纪,“闲居”技术代表之位。我们为什么不能拥有自己的迪克·巴维塔?还是那句话,裁判这个行当,情况太复杂了,内行人未必能全看懂,外行人就更加看不懂了。一声“黑哨”的贬斥,不过是情绪的无谓宣泄,真正能洞若观火的又有几人呢?绝大部分球迷都不懂篮球规则,却都有勇气对裁判指点一二,有时甚至会得出与专业人士南辕北辙的结论。这种现象,在两位资深裁判的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他们就是杨茂功和闫军。工作关系在沈阳药科大学的前者在广东球迷中口碑很差,他挂哨之日,更有自媒体将他与另一“金哨”乔龙升合称“两大著名黑哨”。而在采访中,杨茂功却是敬业精神与专业能力的代表,前述国家级裁判甚至说道:“他不管大环境,他就是要把哨吹好。”与之类似,工作关系曾在四川的闫军,在辽宁和山东球迷看来,简直是“鬼见愁”一般的角色,他们编出各种顺口溜来揶揄闫军,其中一句是这样说的:“见到闫军不问好,山东辽宁全撂倒。”还有一句:“闫军配广厦,湖人都拿下。”这些顺口溜在把人逗得捧腹大笑之余,却缺少专业层面的证据支持,因为闫军的正判率常年在CBA名列前茅,不光许多后辈裁判将其奉为权威,一些俱乐部也对他青睐有加。你说,这上哪说理去?这篇裁判文章我写了洋洋洒洒余字,可落笔之时却骤然发现,竟然越发看不懂这个行当了……赵环宇感谢各位。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eijingwanbaoa.com/bbfz/142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