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大家档middot傅抱石山

北京权威青春痘医院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8598820.html

▍编者按

60多年前的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江苏省成立了国画院,从江苏无锡、苏州、镇江、南京、昆山等地调到省国画院的画师们,有传统功力,习惯传承先辈风格,着重笔墨技术。但他们都是在室内写画,功力深厚而不新鲜,缺乏时代气息,很少能体现时代精神。于是,省领导建议他们到大自然中去、到生活中去、到群众中去,感受大自然,感受新时代的沸腾生活。希望大家出去走一走,看一看,开开眼界,阔阔胸襟,长长见识。由艺术大师傅抱石率团的写生团一行13人,包括省画院8人南京艺木学院师生4人,鲁迅美术学院1人,从南京出发,到各地写生。写生路线为:南京一郑州一洛阳一三门峡一西安一延安一华山一成都一重庆一三峡一武汉一长沙一广州。他们以炽热的创作热情走进生活,看到三门峡工地、黄河的清流,看到地处黄土高原的延安,看到壁立千仞的华山险峰,看到惊江危流的三峡灯火,看到为革命作出巨大贡献的重庆八路军办事处——红岩村,长沙清水塘、湘潭一韶山,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通过沿途研讨、交流,请各省市领导作指示,亲自感受新时代沸腾的生活,受到革命意识的熏陶,使画家们的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家都以单纯的热情赤子之心投入到祖国山河的观察体验中去,主动反映现代生活中的时代精神,使作品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活不断深入,审美观也就跟着发生了变化,笔墨也隨时代而发扬光大,传统乃继承之根,生活乃发扬之本,途中不断创作出一些有传统笔墨、时代精神强烈、技法新颖、富有感染力的山水画新作。回金陵后,画师们根据沿途所画作品稍加整理,次年五月赴首都向各界作一次汇报展出,受到广大观众和学木界同仁的厚爱,更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肯定、关爱。黄名芊教授根据当年写生日记加以整理,又得到当年随团写生参加者的补充,年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笔墨江山一一傅抱石率团二万三千里写生实录》一书,此书不仅既具很高的史料价值,同时对当下艺术创作仍具有指导意义。年5月,由中共中央宣传部、江苏省委、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美术馆主办的江苏省国画写生团二万三千里写生《山河新貌》画展举行开幕式,中共中央宣传部、统战部、中央文化部、北京市党、政领导中央美术学院、北京师范学院、中央民族学院美术系、文学艺术界人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美术杂志、中国青年报热情的出席开幕式。画展规模宏大、规格之高,影响甚广。开幕时,美术馆洋溢着节日般的气氛,中共中央宣传部、统战部,中央文化部、北京市党、政领导,中央美术学院、北京师院美术系、中央民族学院美术系、文学艺术界等人士,以及美术爱好者纷纷来到美术馆。国画界著名画家郁风、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叶浅予、李可染、宗其香等前来参加开幕式。《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美术》杂志、《中国青年报》等各报刊记者纷纷前来采访。展品前熙熙攘攘,人潮涌动,他们称赞江苏画家这—壮举,出人才、出作品,品味着每一幅作品,参观者在傅抱石的《待细把江山图画》、《西陵峡》、《黄河清》、《枣园春色》、《红岩邨》’钱松喦的《禹王庙》(三门峡工地)、《引水上山》(陕北江南)、《延安》,余彤甫的《华山莎萝坪》、《嘉陵晓雾》、《长江三峡》,亚明的《出院》、《华山》、《铁水奔流》、《出峡》,宋文治的《嘉陵江之晨》、《韶山毛主席故居》、《江南三月》,张晋的《清水塘》、《枣园》,丁士青的《红岩》、《东山新绿》,魏紫熙的《渡口》、《路边》、《桑田里》等画幅前流连忘返。▊《山河新貌》写生画展傅抱石陪同郭若沫参观

中国文联主席郭沫若来到美术馆,看了“山河新貌”画展以后,热情洋溢提笔为画展题诗:

“真中有画画中真,笔底风云倍如神。西北东南游历遍,山河新貌貌如新。”对画展的成功展出给以赞扬。

1.

刮目看山水

中央美术学院国画教授叶浅予参观“山河新貌”,对江苏画家的成果,尤其是思想的成果给予充分的肯定。叶浅予教授撰文说:“从傅抱石和江苏国画家的创作实践中可以看到,所谓笔墨,似乎可以包括造型的全部技法,旧技法本身不是一个死东西,之所以成为束缚,主要是和旧形象旧审美联系的非常紧密,并且受其支配,所以我们在新事物面前感到无能为力,只有使旧笔墨从旧审美观旳束中解放出来,才能重新获得生命力。”

▊傅抱石《陕北风光》

“在这以前,人民大会堂的各个休息厅和去年的全国美展,出现了很多精彩的山水画,早已显示出山水的新面貌。但这个‘新’不同于以前一个时期的新。比如,早在年、年的全国性展览会中,已经看到像《佛子岭水库》、《森林调査队》、《深入祁连山》等等反映新内容的山水画,对山水画突破旧内容描绘新事物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从艺术形象的完整性来看,这中间似乎缺少什么东西。记得当时曾有人问,山水画的革新是不是就只一个内容问题?的确,新的山水画还缺乏艺术上的吸引力。”

▊钱松岩《延安颂》

“那么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有一些画家认为应该坚持并发挥传统的法度和笔墨,另一些画家认为旧传统已僵化,必须创造适合于新内容的新形式。当时这两派意见势同水火,合不拢。经过画家的实践,逐渐认识到,传统的法度笔墨可以发展,因而创造新的形式用不着另起炉灶。只有二者统一,才能圆满解决。江苏的这次画展就为我们的探索国画新路提供了经验。”

叶浅予教授认为:“新的山水画,既有内容的新,又有笔墨的新和意境的新。

▊亚明《华山》

“这次江苏的画家从二万三千里‘长征’回来,得出一条结论:‘思想变了,笔墨不得不变。一语道破了其中真理。由此可见,思想不变,笔墨就难得变。要真正创新,还是要思想走在前头。”

“江苏的画家们到达三门峡时,看见黄河已不是滚滚浊流,变得像长江或太湖,可究竟不是长江或太湖。又一次在延安访问,只见四面山上一片片梯田,延河两岸杨柳青青,陕北变成了江南,可不能当作江南来画。二者有不同,需要不同的意境,不同的色彩语言。画家对此神奇的变化,都感到手上功夫跟不上去。”

《黄河清》的作者傅抱石谈到,不小心,容易把黄河画成长江或太湖,构思之时,早已了然于胸,所要考虑的是假设自己应该站在什么位置,采取什么角度,才能充分表现目之所见和情之所感。从《黄河清》的取景位置看,说明画家的视点是假设的,所以视野极为开阔,不是一幅平常写生画稿。“为了表现《黄河清》这个‘清’字,把大家难倒‘大家很清楚,找古人的笔墨是不会有办法的,一不小心,还容易画成长江或是太湖呢!’这所谓笔墨,似乎可以包括造型的全部技法。旧技法本身不是一个死东西,之所以成为束缚,主要是和旧形象旧审美观联系得非常紧密,并且受其支配,所以在新事物面前感到无能为力。只有使旧笔墨从旧审美观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才能重新获得生命力。江苏的画家们在这次旅行写生中得出了结论,认为必须深入生活和改造思想,来解决笔墨问题,完全正确。”

▊宋文治《广州造船厂》

“中国山水画家,非常注意并努力要求在作品里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在历史上创造了非常优美的山水画。画家和山水的关系,不是让画家当山水的讲解员,是让山水当画家的传情人。倪云林说的‘聊写胸中逸气’,就是借山水之形,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且不管这种情感是否发挥得太多,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浪漫主义精神是中国山水画的优秀传统,必须继承下来,加以发扬,使之为革命服务。”“在这次六省旅行中,钱老画了不少写生画稿,《陕北髙秋》和《青衣江上万木流》,以不同的笔墨写出了西北黄土高原和西南青绿山川的生活风貌。《陕北髙秋》的取景地位和所造形象,极富于高原生活的特征,能这样典型地反映生活,没有观察生活的敏锐能力和匠心独运的表现功夫是做不到的。”

2.

在生活中找到风格

郁风是我国著名的老一辈画家,看了《山河新貌》画展,饱含激情对参展的画家傅抱石、钱松喦、余彤甫、亚明、宋文治、张晋、丁士青丶魏紫熙作了很髙的评价。

▊傅抱石《刘主席故居》

▊傅抱石《枣园春色》

她说:“傅抱石的画,贯是笔、色、墨、被、染,浑然—体,粗中有细,虚中有实。《待细把江山图画》和《西陵峡》应为他这一时期挥洒自如的代表作。《红岩邨》在展出的三四张同样题材的画中是最佳者。有了这样的立意,就有了这样的构图。处理巧妙之处是近景、中景、远景的三‘透’,这就活了。《山城雄姿》描写的近树,以挺拔流畅如草书的笔墨使人感到作者在自己的原有风格上有了新的发展。”

▊钱松岩《红岩》

▊钱松岩《三门峡工地》

钱松喦此次的画在构图和用色上极力创新,如《禹王庙》、《引水上山》、《延安》都是好作品,特别是大胆用朱砂、胭脂、紫色产生新效果。如《青衣江上万木流》吸收了水彩油画之长,丰富了色彩感和空气感。我特别喜欢一幅也许并不被人注意的画《延安凤凰山》,传统的笔墨在这张画中得到最好的运用,以浑厚的山景衬出前面明朗的白墙,是一幅朴实而又完整的好画。

▊余彤甫《山城晓雾》

▊余彤甫《华山莎萝坪》

余彤甫的许多小幅,功力深而构图严谨。石涛、渐江笔法的潇洒妩媚,余画能得之。如《华山莎萝坪》、《嘉陵江》、《长江三峡》等。在余的作品中一个饶有兴味的发现是:有功力的传统旧笔墨用得好完全可以产生新效果。在许多国画中,建筑物和山为背景很少能达到如此融合统一的。

▊亚明《出院》

▊亚明《铁水奔流》

亚明的画,聪明、巧,构思、意境新。谁说炼钢必须用油画的高光才好表现?国画的水墨渲染同样表现了炼钢的气氛。亚明巧妙地运用了润墨,利用纸的空白,用红色在人的全身画出炉火的反光。形成单纯强烈的对比效果。而厂房中复杂的机器也处理得简练干净,给人生动的轻快之感。

▊宋文治《峨眉山麓》

宋文治的作品,吸收了各家之长,底子厚,路子宽。《嘉陵江之晨》是突出的好作品,在技法上有创造,层次感丰富,色彩和气氛充分表现了江上早晨的清丽。画法近似无骨,而又有骨,以色而不以墨皴。远景又有水彩画方法。《韶山毛主席故居》和《江南三月》(油菜花)也是为许多人赞赏的好作品。前者紧密,后者萧疏,各有其趣。

▊张晋《清水塘》

▊张晋《枣红柿熟高山绿》

张晋以织细的重彩见长,此次也有突破原有风格的创新之作,如《三峡夜航》、《鱼米之乡》都是得之于生活的有新感受的好画。

▊丁士青《东山新绿》

丁士青的《东山新绿》中的树,以墨勾枝干,以石绿点叶,是新方法,如石绿稍浓或加石青或当更好。

▊魏紫熙《渡口》

魏紫熙的人物,小品比大幅的好,《路边》、《桑田里》都是相当完美的小画。”老舍是我国文坛泰斗,也是美术鉴赏家。他赞颂江苏画家通过二万三千里写生活动,到现实生活中去找到了画家各自的风格。老舍撰文赞道:“《山河新貌》之所以动人,正因为它既形似又传神,各家有各家之创造,因此它是创作。师法造化是传统,《山河新貌》画家们的创作再一次证明师法造化的路子多么重要,重要的还是到生活中寻找自己的风格的路子,找自己的艺术形象创造的世界。”

▊傅抱石《西陵峡》

“有如西湖,或淡装或浓抹,其美不拘于格;西陵峡在傅抱石笔下或在钱松喦笔下,都表现出了它的雄伟气势,但前者浑厚,后者秀丽。看画展“山河新貌”,颇有感触,不同的画家面对同一景物,都表现出了景物的美,但意境不冋,风格不同。”“画家们在一起生活、在一起创作,相互影响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不拒绝影响、主动地吸取别人的长处。画展中的某些作品的风格有些近似,如钱松喦的《西陵峡》和宋文治的《峡江图》,但近似的,毕竟是少数。傅抱石的《西陵峡》与钱松喦的《西陵峡》不同,丁士靑的《峡江图》与余形甫的《长江三峡》也不同。亚明的《华山》和《华山北峰》与傅抱石的《待细把江山图画》的不同更是显而易见的。同是淸新明快、色彩优美,宋文治的《嘉陵江之晨》与钱松喦的《青衣江上万木流》,各有各的情趣;亚明的抒情小景,如《太湖》,或如《春雨》,在別位画家笔下是没有的。各家画各家之山水,‘山河新貌’的作品种种不同风格的表现,多么诱人!”“山水画要创新,要创时代风格之新,但不能失去传统笔墨;‘山河新貌’画的是中国画,老画家传统笔墨功夫不说,在年轻画家表现前无古人新题材的作品上,走的是传统的路子,也是很明显的。”

▊亚明《川江夜色》

“亚明画炼钢厂、画三峡的灯火,很让我觉得亲近。且不说作品主题思想的积极意义和艺术形象创造上已经取得的成就(当然包括传统笔墨的运用),这实践、这尝试就是一种为他人所不能的顽强精神的表现。说色彩的运用和创造,我在老画家钱松喦的作品上看到许多漂亮的色彩,如《青衣江上万木流》,远山的那种浅浅的粉紫色调,我觉得它非常美。更可贵的是,既有新创,而又不失传统的风格,在传统笔墨之中有时代精神的新。”

▊邰启佑《乱云唤得潮归去》

“‘山河新貌’之动人,正因为它既形似而又传神,各家有各家之创造,因此它是创作。师法造化是传统,山河新貌’的画家们的创作实践再一次证明,师法造化的路子多么重要。更重要的还是到生活中去找自己的风格的路子,找自己的艺术形象创造的世界。”

3.

领导肯定,观众叫好

国务院副总理陈毅元帅,这位早年曾留学法国,具有诗人气质的革命家亲自到中国美术馆观看展出。他仔细观看了每一幅展出的画,尤其对傅抱石、钱松喦、亚明等先生的作品倍加赞赏。看完画展,他很高兴地对傅抱石、亚明等人赞扬说:“这个‘夹生饭’烧好了,不是过去的添油加醋,而是从它的内容到它的形式,有了崭新的变化。”

▊宋文治《杜甫草堂水榭》

“山河新貌”画展,给首都观众带来了视觉新感受,留下了美好印象。文艺界的许多同志参观画展后,都兴奋地表示了好评。有不少参观者在看完画展之后写下了留言(节选)。

▊钱松岩《青衣江上万木流》

“绝大部分展品我都喜欢,它们画出了伟大祖国的壮丽山河真实面貌,写出了我们大跃进时代的宏伟气魄,看了能给人以鼓舞和激励,使我对祖国更加热爱了。”(一位工人说)“我喜欢这些画的原因,是它们真正继承了优秀的民族绘画传统,充分地反映了祖国的山河新貌,在推陈出新的道路上将国画艺术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一位机关干部说)“我爱上国画已经四十多年了,过去的国画看了总有不能令人满意之处。这次展出的作品却打破了旧框框,吸收了许多新东西,使我十分满意。”(一位年已古稀的老人说)“这次画展非常好,它充分体现了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从各个角度风采夺目地反映了新中国的新貌。国画艺术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取得如此迅速的发展,实在令人兴奋和鼓舞。”(北京航空学院的一位教师说)

“不仅是山河新,而且是中国画的面貌大大的新。”(一位文艺工作者说)

一位同志赞扬了有些画家善于表现对象的特点。例如,傅抱石的《山城雄姿》构图取景有意匠,表现了“雄”字;余彤甫的《山城晓雾》淸新明快,表现出了“晓”字。他认为这在民族绘画里是有传统的,应该很好地发扬。(一位年轻美术工作者说)

“傅抱石的《西陵峡》很好,笔墨苍劲,气势浑厚,虽然没有画新的建设,却表现出了使人振奋的时代精神。”(一位干部说)有观众喜欢傅抱石的《黄河清》和《刘主席故居》,认为:“这两张画的风格新颖,不受旧形式的束缚,没有旧习气,能给人以亲切之感。”(一位观众说)“我喜欢钱松喦题诗的三幅作品《红岩》、《引水上山》、《三门峡工地》,有诗意,看起来有味道。”(一位干部说)“我喜欢亚明的画,他能结合实际,画中充满了生活的战斗气息,如《炼钢》、《春雨》等都很好。希望能更进一步提髙。”(一位工人说)“亚明的作品多写的是工农业生产建设,不受旧国画形式的限制,表现炼钢的题材处理得如此和谐,是难得的。过去我们一直认为这类题材只有油画和版画才能表现,用国画不会有好效果,其实不然。”(一位大学生说)“钱松喦的《江上曙光》使人看了心情舒畅,仿佛可以呼吸到早晨的清新空气,唤起我们对大江的无限热爱。《三鸟场》使人感到欣欣向荣的气氛和劳动的愉快。”(一位中学教师说)“丁士青的《山城雄姿》和宋文治的《山川巨变》,笔法轻松有力,生动地描绘出祖国江山的雄伟可爱,魏紫熙的《赶路》,表现了人们在幸福生活中的愉快心情,使人看了感到生活的美好。在技巧上,画家善于把写景与刻画人物结合起来,人物眉目清新开朗。”(一位女大学生说)另一位学生则喜欢宋文治的《嘉陵江上》,认为它“一看就使人感到江南之春的幽静怡人,画面上风平浪静,几只小舟划过,更显得自然风景的美丽”。“山河画展里,有些作品大胆地吸收水彩和水粉画的方法,仍不失其中国画的特点,仍不失其中国画的特点,很好。”(一位大学理科学生说)有的观众特别喜爱展出的几幅画出自不同画家之手的《毛主席故居》和《刘主席故居》,认为“同一题材,画家们描写的角度不同,艺术风格也不同,但都能真实地反映出主席故居的风光,都能使人感到亲切。”观众对于欣赏中国画,大都很重视诗画结合的传统,画上题诗固然很好,画中表现出诗般的意境就更好。

4.

新闻界的赞扬

▊北京晚报对“山河新貌”画展的报道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以较大的篇幅发表了“山河新貌”江苏画家傅抱石、钱松喦、亚明、宋文治、魏紫熙、余彤甫、张晋、丁士青等画家的作品,并且对二万三千里写生和这些作品作了高度的评价。《光明日报》撰写的前言说:“从展览中可以看到明媚秀丽的江南水乡,景色雄壮的陕北黄土高原、气势磅礴的黄河三门峡工地、峭石陡壁的长江三峡两岸、波平如镜的太湖、奇峰竞秀的华山……”

▊魏紫熙《到农村去》

“江苏的画家们巧妙地运用了传统的笔墨,表现了祖国的大好河山,而且还突破了旧笔墨的束缚,在传统的基础上创造新笔墨。这几年来,他们在党的正确文艺方针指导下,刻苦钻研,基本克服过去在某些国画作品中表现的热情有余而艺术水平不高的缺点,使传统与创新之间、新内容与传统笔墨之间的距离大大地缩短了。”

▊宋文治《山川巨变》

“在这次展览会上,我们髙兴地看到,这些画家们怎样驱遣传统笔墨,得心应手地将袓国的山河新貌传神写照。现在选刊几幅在这里。”

至此,二万二千里写生在全国产生广泛的影响,为历史大转折时期的中国画如何以自己的新面貌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开创了一条新路。“山河新貌”作品产生的全过程为中国画创新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写生活动不仅诞生了一大批新山水画,而且促进了美术院校的教学改革,对整个中国美术的发展产生了影响。“笔墨当随时代”成为艺术界至理名言。

后续

我在当年写生中处于学习阶段,但各省市领导、各地名家对艺术创新的评论令我终生难忘,之后数十年的艺生涯中,一直都是在学习传统中不忘创新,上世纪80年代探索抽象水墨山水画,被德国国家银行出资邀请到卡塞尔举办的个人画展,受到很好评价,以《黄名芊山水画中西文化桥樑》为题,发表在德国《黑森周报》和法国《欧洲时报》。从上世纪80年代中发现大漠山水之美后,我是以科研项目攻关的态度去解决一个个问题的,经过30余年的刻苦钻研,先后十余次深入到新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等国内外沙漠写生、考察、探求,终于创造出“沙漠皴”技法、理法和一大批大漠山水画作品,受到著名美术史论家王伯敏教授和薛永年教授评:“填补了美术史的一个空白之赞誉”。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被授于《中国画坛30位杰出人物》荣誉称号,人民大会堂收藏了大漠山水画作品,作品应邀随《神舟9号》宇宙飞船遨游太空;第八届、第九届当代中国山水画展分别获金奖、终身成就奖;应邀担任中国书画研究院、中国水墨画院名誉院长;聘请担任中华卫视艺术采风栏目组《艺术总监》。

我在退休后根据当年写生日记,又得到王绪阳、眭关荣、邰启佑等当年写生参与者的许多补充,撰写出了《笔墨江山一傅抱石率团二万三千里写生实录》一书,由著名美术评论家郎绍君先生写了序言,他认为:包括建国初期的北京、陕西、湖北等其他的几次写生,不仅诞生了一大批新山水画,而且促进了美木院校的教学改革,对整个中国美术的发展产生了影响。对这一重要的艺术现象,美术史还没有做出深入而恰当的评估,黄名芊的《笔墨江山》一书,填补了这一空白。

《笔墨江山》一书由亚明先生推荐到人民美术出版社公费出版,年出版后,江苏省文化厅丶江苏省文联和中共省委宣传部十分重视,订购一批书分别送给省委丶省政府各有关部门领导。文化厅长章剑华在仔细阅读了此书之后说:“此书使我们更深刻了解和研究新金陵画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并仿效60年代写生模式组织了数次江苏有潜力的青年山水画家进行写生;黄名芊本人也应邀多次到文化厅、美术馆以及抱石故乡新余介绍有关老一辈画家写生激情,受到热烈欢迎。本书很快销售一空,年再一次出版,江苏省文化厅、抱石家属订购数百本书作为礼物送给有关省市文化单位的学者、私人。文厅长章剑华热情为本书写了再版序言,他说:“《笔墨江山》一书有助于我们了解和理解‘新金陵画派’精神,对于大力宏扬这种精神,推进江苏文化亊业的繁荣发展,再树当代文学艺术的新高峰具有积极的意义。”江苏省委为了再创新金陵画派辉煌也曾拨资数百万元组织《百家金陵》全国性大展,每两年一次分别展出中囯画、油画。这个活动也与省领导详细了解当年万里写生的情况有关,没有此书的出版,当年写生的细节只能是云烟朦胧。

作者黄名芊

▊黄名芊《张骞出使西域》

▊黄名芊《欢快的节日》

▊黄名芊《丝路驼铃》

黄名芊著《笔墨江山——傅抱石率团二万三千里写生实录》黄名芊,年生,号蓝田山人,江西南康人,大漠山水画开拓者。现任江南大学设计学院中国画教授、中国书画研究院名誉院长、江苏省国画院特聘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会员、中国人才研究会艺术家学部委员会一级国画艺术委员、江南画院名誉院长。山水画师从傅抱石、钱松岩、亚明等先生,并于年秋随诸师进行两万三千里旅行写生。

▊黄名芊年春与亚明先生谈《笔墨江山写生实录》的写作

▊黄名芊年夏看望魏紫熙先生

▊曾参加两万三千里写生的王绪阳眭关荣邰启佑补充资料寄来邮件

责编/轩轩相关链接:傅抱石率团二万三千里写生实录(节选一)第5期

“新山水画”大家傅抱石(收录《百年巨匠傅抱石》珍贵影像)第8期

艺术大家、美术教育家——徐悲鸿(收录《百年巨匠徐悲鸿》珍贵影像)第11期

艺术大家——李可染(收录《百年巨匠李可染》珍贵影像)感受“贾式”山水魅力(经典作品)纪连彬作品系列专题——艺术精神(第二集)感受穿越时光的“何式”经典作品(收录年—年代表作)第1期

大道流形苏海韩潮——来支钢钜作《大潮》来袭

--------------------------

十一年

艺术家足迹记录者!品好画玩收藏别忘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eijingwanbaoa.com/bbfz/1354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