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仁义与先生们同行,温暖其中

北京治疗扁平疣医院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8605173.html

与先生们同行,温暖其中

刘仁义

收到李辉老师亲笔签名的《先生们》,我如获至宝,如饥似渴地一气读完。

这部书出版后,深受读者喜爱。其中记述的35位文化界名人,个个堪称真正的先生。正如书中所言,“读这些温暖的故事,总是令人感动”。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掩卷沉思,感慨万端。如有一本《先生们》这种风格题材的教育界的《先生们》,该有多好啊!

巴金研究,拉开了李辉走向中国文坛的序幕

年初,李辉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学习。大一下学期,现代文学史开始讲授巴金的“激流三部曲”等。

一天,李辉与陈思和一起闲聊,两人都对巴金作品感兴趣。聊到投机时,陈思和忽然建议:“要不我们一起研究巴金,好不好?”李辉不假思索,当即兴奋地应了一声:“好啊!”

就这样,巴金成了陈思和与李辉合作研究的第一个对象。从此,李辉与陈思和,就每天进出于中文系资料室,遇到了恩师贾植芳。在贾植芳先生的指导下,打开了研究巴金的大门,更加深入地走进巴金的世界。同时,这也开启了这一对同窗好友三次精诚合作的美丽故事。

晚年写作《随想录》时的巴金

年,在浙江嘉兴图书馆,陈思和(左)与李辉,在丁聪创作的巴金肖像画下与丁聪合影

第二次合作,是90年代初,陈思和与李辉两人联袂主编“火凤凰文库”,出版了巴金的《再思录》等。第三次合作,是年起,两人共同发起支持建设河西学院“贾植芳讲堂”、“贾植芳研究中心”和“贾植芳藏书陈列馆”。李辉还亲自担任“贾植芳讲堂”特约主持人。

巴金研究是李辉文学创作与研究的出发点,渐次拉开了李辉文学研究与创作的序幕,渐次带领李辉走进了宏大的中国文学舞台。

贾植芳、毕奂午,李辉人生和事业发展中的两位恩师

贾植芳先生

年秋天,已决定研究巴金的陈思和与李辉,走进中文系资料室,遇见贾植芳。向贾先生提出要看20世纪60年代初的《巴金文集》。贾先生说,你们应该看最初的版本。就这样,陈思和、李辉成为贾先生的弟子,一直在贾先生和任敏师母的关照下,渐次走进巴金的文学世界。

年年初,在李辉寒假回湖北随州老家时,贾植芳介绍李辉去武大拜见毕奂午。毕奂午夫妇非常热情地接待了李辉。离别时,毕先生一直步行把李辉陪送到公共汽车站,目送李辉挤上汽车远去。

从此,毕奂午作为贾植芳先生的好友,就一直视李辉如生如友。两人书信不断,彼此关心倍加。李辉也多次前去拜望毕先生。

毕奂午给李辉的两大重要影响,一是改变了李辉的写作方向,二是经毕先生介绍认识了萧乾。

年6月25日,毕奂午致信李辉,“你既写文学艺术方面报道多,这样是否可以结合实际工作再多读一点文艺理论方面的书,从技巧研究到流派思潮到作家评传,有时间还可写较大一点的文章,如罗曼·罗兰写的米克朗基罗、贝多芬那样的论著。”

毕奂午先生住在岳麓山的武汉大学二区宿舍

李辉真的写上了传记。他的第一部传记是《浪迹天涯——萧乾传》。以后相继写了《监狱阴影下的人生——刘尊棋传》、《文坛悲歌——胡风集团冤案始末》等。

刘尊棋与新闻界政协朋友在一起

年11月中旬,刘尊棋与伊罗生夫妇见面

出狱之后的潘冬舟,遇到刘尊棋,曾经送给他翻译的这本《资本论》

李辉在《先生们》中写道:“没有毕奂午,也许我就不会走上非虚构文学的创作之路。三十多年前的一封信,改变了我。后来我所选择的写作方式与题材领域,实际上与毕奂午最初的建议相吻合。”

他还说:“可以说,从大学毕业到工作后的最初那几年里,我是在毕先生的扶持下,在他的温暖目光注视下,一步一步向前走着。”

年1月9日(李辉大学毕业在北京参加工作不足一年),毕奂午给萧乾写信引荐李辉。李辉持信去拜见萧乾,从此认识了萧乾。李辉说,萧乾是对他写作、翻译影响至深的人。

应该说,贾先生、毕先生是李辉在人生起步最重要阶段,给予李辉最重要关怀与重要指引的两位人生导师。也是李辉受教益时间最长的两位导师。从读大学开始与贾先生相识,到年首次拜访毕先生,直到年、年毕先生和贾先生相继离世,时达20余年。

这一段时期,是李辉人生事业起步阶段最需要帮助、最需要指引的关键时期。正是他们两位先生无微不至的关怀与指引,顺利开启了李辉人生和事业发展的新征程。

李辉常说,历史有缘,与贾先生相遇复旦,一生从此改变。他还说,贾植芳就像我的父亲,没有贾植芳就没有我的今天。读完《先生们》,更能感觉到,贾先生对李辉成长的深远影响。正如李辉在书中所言,“对于我,先生的意义早已超出了导师的范畴”。

贾植芳先生逝世后,在送别贾植芳先生的告别仪式上,当最后推走贾先生的遗体时,李辉忍不住嚎啕大哭。他说他从来没有这样哭过。那一刻,更多的不是悲哀,而是失落,在这个世界上,很难再有他这样的先生了。

的确,遇到贾植芳这样的老师,是李辉的幸运。遇到李辉这样的学生,是贾先生的骄傲。

萧乾、姜德明,李辉人生关键阶段的贵人

萧乾不仅是对李辉写作、翻译影响至深的人。更为重要的是,萧乾是李辉人生迷茫阶段,指引李辉走出低谷、重整行装再出发的第三个人生导师,是李辉事业发展关键阶段的贵人。

在认识萧乾的十几年里,萧乾给李辉写了封信。他不仅给李辉在写作、翻译等事业发展上给予指导和教诲,也给李辉的生活等各方面以无微不至的关怀。《浪迹天涯——萧乾传》是李辉写的第一本传记。李辉说,他的写作从此转向。

巴金与萧乾

萧乾经常写信,对李辉及其写作给予充分的肯定与鼓励。他认为,李辉既有侠义之情,又刻苦努力,自强不息。他对人热情、笔下快捷、有眼光。其写作,会抓题材,写起来也能抓到要点。

最难能可贵的是,萧乾能开诚布公地严厉批评李辉的不足与缺点。如,批评李辉的粗心等。李辉说,“正是在萧乾一而再再而三的来信教诲中,我渐渐学会如何注重细节”。

特别是,在李辉迷茫之际,年7月26日,萧乾一天就给李辉写了两封信。首先,称赞李辉:“你这几年真努力,你应肯定自己的努力。”同时,发自肺腑、苦口婆心地开导和劝诫李辉:“定下心来,为自己设计一下自己的生活。”

李辉说:“最令我难以忘怀的是,历史动荡之际,在我心情恍惚时,萧乾一连写了好几封信,开导我,劝诫我越是在不知道做什么的时候,越要把心定下来,找一件事情坚持做,用沉稳与定力让人摆脱困惑与空虚。”

八十年代李辉与萧乾的合影

李辉的好友、著名作家胡洪侠先生,在读了《萧乾致李辉信札》后感慨地说:“萧乾致李辉的那几封‘谈心’的信,读来更有醍醐灌顶之感。人生关键处,得萧乾这样的前辈一再谆谆教诲,李辉何其幸运。‘局外人’如我,读了也觉受益多多。”

正是在萧乾的教导下。李辉在心情恍惚与困惑空虚中摆脱出来。在姜德明先生的郑重提议和唐弢、范用等先生的帮助下,年的冬天,李辉开始在报社图书馆借出《国闻周报》,用半年多时间校勘沈从文的《记丁玲女士》,然后采访冰心、张兆和、姜德明等先生。完成《恩怨沧桑——沈从文与丁玲》一书。

年沈从文回故乡,与傩戏艺人聊天

年1月姜德明在家中

重整行装的李辉,由此踏上了新的文学之路。他在《收获》开设《沧桑看云》专栏,长达十年之久写作《封面中国——美国(时代)讲述的故事》。

董乐山、董鼎山,助力李辉走上文学翻译之路

年,李辉在《北京晚报》编辑《五色土》副刊,因开设《居京琐记》栏目,向居住在北京的五十岁以上的一大批文化界名家约稿。

当代翻译家中,令李辉最敬佩的董乐山先生也在邀请之中。从此开启了他们之间长达15年的忘年之交。

在李辉走向文学翻译的路上,读大学期间,贾植芳先生就一直鼓励李辉,一定要会翻译。到北京后,萧乾和董乐山一直鼓励李辉学习英语,从事翻译。董乐山先生,还为李辉介绍了当年在新华社负责外文翻译的他的同事刘迺元先生,帮助李辉提高口语。

董鼎山与董乐山九十年代重返故乡上海

年,得知董乐山患癌症后,李辉前去探望。董乐山从书架上递给李辉一本董鼎山寄来的书ChinaHands((《中国通》),作者是PeterRand(彼得·兰德),副题为:美国记者在中国革命中的冒险与磨难)。

董乐山说,这本书你可能会感兴趣,你要是翻译,我可以帮助你。你要联系作者的版权得找董鼎山,并把董鼎山的地址写给他。

八十年代,董鼎山董乐山兄弟与冯亦代

于是就有了李辉在《寻根》杂志开设的专栏《在历史现场》,有了由李辉撰稿的八集纪录片《在历史现场——外国记者眼中的中国风云》,有了李辉翻译的《中国通》和《封面中国》的出版等等。

副刊,李辉人生和事业起飞的宽广平台

李辉的工作履历其实十分简单。一生只供职于两家报纸——《北京晚报》和《人民日报》,只从事了一个职业——副刊编辑。李辉正是从副刊编辑这一岗位出发,渐次走进中国文化舞台的中心,一路追寻自己更大、更高、更远的文学梦想。

萧乾在写给李辉的信中,曾严肃而恳切地指出:“人,总应有点历史感。其中包括判定自己在历史中的位置。”李辉在萧乾先生的谆谆教诲下,更加清晰地明确了自己的使命和方向,获得了发展的定力与动力。于是,正如李辉说的那样,“有的缘分,就是在变化中意料不到的如期而至”。

李辉在评价老师潘旭澜先生的严谨与史识,以及倾力主编《新中国文学词典》的艰辛与成就时,引用了一段话:“一个人下决心,相对的说比较容易。认定一个目标,不达目的便不罢休,走了弯路,回头再来。做得不好,推倒再做。不需协调步伐,不必瞻前顾后,只要决心不变,花上十年八年,乃至泡上一生,也无怨无悔。”

在《先生们》中,李辉称赞潘先生,“真有闽南人的执着、坚韧和巨大的心理承受能力,历经各种艰难辛酸,持之以恒地完成了这本至今仍无人超越的词典”。

年,潘旭澜与杜鹏程在上海复旦大学合影

这,既是李辉对老师治学态度与精神的赞美,更在李辉心中,树起了做事为学的标杆。

在近40年的编辑生涯中,李辉没有简单地,把副刊编辑,仅仅当作一份谋生的职业。没有简单地,高高在上地,把一个个先生作为自己被采访、被报道、被书写、被消费,甚至被利用的对象。每一个先生就是展示在李辉面前的一本厚厚的经书,他虔诚地走近她,用心地一遍一遍地阅读、理解、思考、感悟。

在与诸多先生数十年的交流交往中,李辉想先生之想、乐先生之乐、忧先生之忧、成先生之成。多少年,多少事,多少人,李辉陪伴着先生,先生感动和激励着李辉。李辉用真心、真情、真力渐次走近先生,走进他们的内心深处,与先生们建立了亦师亦友、如父如子般亲密无间的关系。

李辉与先生们的故事,也成为中国文坛一个个最美丽的故事。

在一个个老先生那里,李辉学到了正直、执着、真诚,说真话,做有意义的事。

视敦煌为生命、为一切,被赵朴初先生称为“敦煌守护神”的常书鸿。

才华横溢,历经沧桑的李泽厚。他的《中国近代思想史论》和《美的历程》曾深深地影响了李辉。

用风琴弹奏思想的声音,在李辉眼中是一个伟岸的存在的梁漱溟。

沉稳淡定中前行的刘再复。他曾评价李辉《文坛悲歌——胡风集团冤案始末》,“以正直的心灵唱出了一曲历史的悲歌,通过胡风把一代知识分子的命运展示了出来。这是你人生完成的一次重要塑造,一切经历过苦难的知识分子都会感谢您的”。

年春天刘再复与李泽厚合影

敢说真话的世纪老人冰心。年10月,冰心在李辉所持一枚“巴金文学创作生涯六十年展览”请柬内页上题跋,“说真话,干实事,做一个真诚的人”,半年后巴金又在这枚请柬封面上题跋,“我不是一个艺术家。我写,只是因为我的感情之火在心里燃烧,不写我就无法得到安宁”。

冰心年爱花与爱猫

年,萧乾在“冰心文学创作生涯七十周年展览”开幕式上发表真挚感言:“可以向冰心大姐学习的很多很多,但我认为最应学习的是她那植根于爱的恨。那些满足于现状、维护现状的人,就生怕有人对现状有所指摘。

萧乾与冰心

其实,这样的人心里所爱的,只是他自己——他的地位、权势和既得利益,因而对生活中不合理的现象那么处之泰然,那么熟视无睹。不能恨的,根本也不能爱。”

……

每一个先生的优秀品质,都在李辉身上,打下深深的烙印。

李辉常说,自己是个幸运的人,在不同关口,总有前辈们耐心开导与启发,建议做一个合适的题目,让人沉静下来。长达40年间,李辉一直得到诸多先生的关怀与教诲。

也有很多人,把李辉的成功,简单地归结为幸运。有那么多先生的关怀,有那么好的机遇与平台等等。实际上,在走向成功的道路上,从来就没有什么幸运的人,也没有天然而成的理想平台。正如那首《真心英雄》唱的那样,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读了李辉与先生们的故事,使人感叹,现实中,我们需要的是金子,金子也需要我们。在掘金的路上,我们缺的常常不是聪明、技术、力气,甚至于执着。我们缺的正是,一颗懂金子的金子般的心。

只有那些真正珍惜金子、懂得金子,具有金子般心灵的人,不仅最终能得到闪光的金子,而且,在掘金的路上还会收获比金子更加美丽、更加珍贵的风景。

回首往事,与李辉相比,我们在掘金的路上,不经意间,失去了多少金子……

年,三代副刊编辑与副刊作者相聚于北京。左起:黄裳、姜德明、黄秋耘、邵燕祥、舒展、李辉

《先生们》的教育启示

年,中国“口述历史”的开创者唐德刚,在复旦大学大礼堂作了一场讲述其写作经验的学术报告。这场报告在李辉心灵深处种下“非虚构写作”的种子。

李辉说,听了唐德刚的报告,“本来就对历史感兴趣的我。第一次知道走进历史的途径有许多方式(当然,走进文学的途径也有许多方式)。他的写作经验,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敞亮的窗户,可以走进历史深处”。

李辉经常说,最好的教育是聊天。

他常爱对朋友说:“老人们的记忆可能都有一个宝矿,只要愿意挖掘,就能在被冷落的寂寞角落里找到发亮的矿藏。光亮闪动,他们的晚年生活也就变得起舞跳跃,多姿多彩,有滋有味。记忆中,那些早已淡忘却又被激活的情节与细节,一旦见诸文字,遂成为整个民间记忆的一部分。因为这些记忆在,历史就不再概念化,不再空洞无物,而变得鲜活生动,具体的触手可及。”

李辉认为,作为历史现场的目击者,个人回忆和个人日记,是历史记录的组成部分。它为人们认识记录者本人和历史提供大量真实细节。并认为,在细节中触摸历史。历史也因此而愈加可信,愈加丰满。

四十多年来,李辉与一个个老先生接触,聊天,通信,留存了先生们的丰富细节,生动地记述了那些如雷贯耳的文化名人其作品之外的另一面。

有学者评价,李辉在中国当代文坛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他对中国当代文化巨匠的研究植根于访谈当事人的第一手资料。其研究价值至少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传主都是大时代文坛风云人物,其人生际遇是那个至今并未逝去的时代的缩影。

二是这些人物凋零略尽,无复亲述开天遗事,故而弥足珍贵。董乐山先生曾评价李辉,有一种年轻人的生气勃勃劲头。有新闻记者的优点,即敏锐的洞察力与实事求是客观地搜集材料相结合。

读完《先生们》更感如此。

陈思和在《曾敏之评传》的序言中,评价曾敏之先生:“他具有优秀记者的资历和敏锐性。他具有长期编辑的丰富经验和高瞻远瞩。他具有作家的才情与文笔。他更具有大学教师和学者的学科眼界和学术思维”。李辉也曾说,他在曾敏之先生身上感受到热情、豪爽,至真至诚的情怀等。

这些,正是李辉所具有的优秀品质。

年12月22日在香港,李大洲与饶宗颐欣赏书法

李辉在《读秦岭雪,品诗意人生》一文中,高度评价秦岭雪的创作,并对文化经典与经典作者之关系,作了一个完美的阐释。

他写道:“历史远景中,从屈原到苏东坡,一个又一个高傲文人的风骨,在诗人笔下光彩夺目。这是秦岭雪对传统文化独到的诗意阐释。在当今文化充斥浮躁、媚俗时,在不少文人不再把虚伪、趋炎附势视为卑劣,见怪不怪甚至沉溺其中浑然不觉时,在以珍爱传统、继承传统的名义,浅薄地把经典普及演变成‘布道’式的、甜得发腻的所谓点缀时,重新解读屈原、苏东坡等这些伟大诗人的命运、人格,就显得极为重要。值得珍爱的中国传统文化,在经典中,也在伟大文人们的风骨、人格中。秦岭雪迈出了坚实而有力的一步。他以诗意凸现了历史之美,映照出现实的苍白与丑陋,令阅读者神游之,感叹之。”

品读《先生们》,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李辉笔下一个个先生之美,感受到他所真情称赞的这样一种美丽境界。

我们的文学教育中,讲作品本身和知识多,讲作者的人格风骨和做人做事的故事少。而经典既在作品中,也在作者的人品与人格中。学不到后者,就不能成就其前者。我们的文学教育,应该是作品与人品相统一的教育。

李辉的《先生们》正填补了我们文学教育的这一空白。他用细节解读先生,把先生们的点点滴滴,留存于心,用笔记录下来。为我们还原了历史场景中先生们的鲜活身影。不仅填补了许多历史细节,也丰富了文学史料。多少大家风范,多少文坛往事,在李辉笔下变得生动亲切感人。

读《先生们》,透过李辉那干练简洁优美的文字,我们依稀能感受到,李辉与先生们热烈交流的和谐气氛,能听到他们由衷发出的爽朗的笑声。他的记录,为一代又一代读者留下了为之感怀为之留恋的,十分难得的历史场景。

所以说,李辉的《先生们》,不仅是,“为前辈们所写,留存先生们的丰富细节,感受先生们潜移默化的影响。”更是为读者所写,在细节中体验和感悟先生们的人格魅力,传承和弘扬先生们的精神风范。

我有幸和李辉先生相识相交也有五年多了。在与他的交流交往中,我深深地感到,李辉是一位明使命、敢担当、重情义的有心之人。特别是,他对资料的敏锐、珍视和珍藏,以及从小养成的细心收集保存整理资料的良好习惯与能力,为我们树起了一个很高的标杆,也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和研究奠定了丰厚的基础。无论对人对事,李辉都具有一种把一件事做到底,把一个平台用到极致的精神品质与超人眼力。

从教育的视角解读《先生们》,反思我们的文学教育,总结和感悟李辉的成功经验和启示,以及先生们对李辉成长成才的影响,对我们是十分有意义的。

感谢李辉,在细节中记录和留存先生们,让我们也温暖其中。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们必将仍与李辉同行。

本文作者刘仁义先生

作者简介:

刘仁义,教授,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数学系。曾任甘肃陇东学院副院长、河西学院院长、兰州文理学院院长等职务。

担任河西学院院长其间,于年9月至年1月在复旦大学挂职,任复旦大学校长助理。

现任甘肃省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正厅长级)。

这是六根推送的第篇文章

六根者谁?

李辉|叶匡政|绿茶|韩浩月|潘采夫|武云溥

——

六根的朋友们

杨苡|黄永玉|黄宗英|王鼎钧|王蒙|秦岭雪|冯骥才|刘再复|郑培凯|白先勇|江青|林希|张新颖|毕飞宇|陈思和|白岩松|陈晓卿|张翎|梁鸿|杨葵|曹可凡|鲍尔吉·原野|梁晓声|汪兆骞|郁钧剑|赵丽宏|朱永新|梁衡|何冀平|王尧|肖复兴|杨早|盛可以|陈河|马未都|罗雪村|刘琼|于志斌|周吉敏|殷健灵|古清生|王亚彬|赵蘅|虞金星|孙小琪|张家鸿|瓦刀|汪凌|张宏明|林莞歌|陈离|鲁克|伍立杨|王道|邵天红|唐棣|李勇|韩歆|柳运宠|胡小罕|梁宾宾|何频|谭旭东|冯杰|何万敏|杨悦浦|章文萍|王彤|胡妍妍|庞余亮|贝西西|沈迦|曾念群|汪家明|敢于胡乱|王国华|蒋应红|肖斌……

长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eijingwanbaoa.com/bbfz/1334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