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东方学而思创业比较

新东方学而思创业比较

前一段时间,我编辑的《新东方为什么没有阻止学而思的壮大》,三天获得上万点击量,易佳发布版点击,另外几个   办学和办家教不一样,没有办学资格,公司的教学工作就无法开展。于是他们四处托关系,挂靠到朋友学校的名下。没有教室,就租写字楼,进行简单装修后即投入使用;没有老师,根据自己的经验,招聘优秀的研究生并进行培训;没有生源,就在网上发帖进行宣传。

学校成立后,第一期秋季班开课共有四个教学点。张邦鑫此时已经不再教课,而是专心地做起了管理,并着重培养自己的管理能力和对公司的战略思考。在第二次开课的时候,由于管理和服务跟不上,张邦鑫果断关掉了两个教学点,并加大力度完善其他教学点的管理制度,以保证教学质量。对教师近乎苛刻的考核在这时开始形成,并一直传承到今天。这些举措为学而思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时,教育培训产业的标杆是新东方。“大家都在学新东方,中国不需要第二个新东方。他们做英语我们做数学,他们做大学生我们做中小学生,他们做大班我们做小班。做第二个新东方是没有理想的事。我内心尊敬它,但尊敬它不代表要模仿它。因为时机的缘故,你很难再现一个新东方,历史很难重复。”张邦鑫说。(易佳教育,是的,中国也不可能出现第二个学而思,我们在文科应试领域展示我们的风采吧)

(以下从曹允东回忆文章中摘抄)

4年,我们从最初的多个学生发展到多个,慢慢走向正轨。但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我非常信任的两位老师跳槽走了,还挖走了我们1/3的学生。我努力去挽回。当时我还很穷,挑了一家很贵的饭店请他们吃饭,但最后他们还是没有答应留下。那是北京的冬天,马上要过春节,我在回家的路上,感觉全世界都背叛了我,很孤独,很难过。这不是损失了多少钱的事,我甚至在想,我以后还要不要信任别人,我到底做错了什么?

后来我反思,是我们的沟通不够,激励机制不好,让他们太累了。4年时大家每天都干活干到一两点,哪有时间沟通?但在那之后我们就建立起了老师的福利体系等很多制度,填补了很多漏洞。

也许是我遭受打击后的自我修复能力比较好,加上我们教学方法的效果逐渐显露,开始出现家长通宵排队报名的情况,我们才渐渐从那次损失中走出来。

创业非常熬人,不仅在精神上,还在体力上。除了白天上课、晚上备课之外,学校的一切杂事都要自己做:发传单、报名、咨询、收钱、租教室、打扫卫生,一些家长看到我站在讲台上,很惊讶地问为什么你来上课,你不是门口那个收钱的吗?

那时我们从早干到晚,直接睡在办公室。尽管很累,但是内心却有很强大的动力,就是我已经有几百个学生了,我要对他们负责,让他们都考上好的中学,这就是当时的终极价值。

从做学生到当老师再到当总裁,这条路是很煎熬的,第一要学会放弃,第二要忍受痛苦。随着学而思不断做大,我就没办法由自己来教课了,但是家长强烈反对,他们说你不亲自教我们就不上课了。这在初期是很难的,如果失去两个班级,我们这一年就白干了。放弃教了很长时间的学生,是很痛苦的选择,也是我的第一次转变。但你要去忍受。

学而思奥数帝国的崛起——专注奥数

学而思是靠奥数起家的,北京有个“迎春杯”(注:一项传统中小学数学比赛),我们当时做了一个相应的产品,名字就叫“迎春杯”比赛复习班之类的。其实,我们就把历年的考试分类,但这个产品吸引了很多学生,那时候真的是个黄金时代。当时,我们在《北京晚报》上打了一块很小的广告,元吸引来了个学生。这个点抓地特别准,大家都要参加这个比赛,我们第一年招一百多个学生,当时一个人收元,这让我们渡过了最初的难关。

到了学期中间,我们又想吸引更多的学生。迎春杯最开始设计15次课,大概在春节前考试,就给另外没来的学生打电话试试,下课再交钱,要不喜欢就直接走人,那个时代大家还很天真,觉得免费就来听一下,就这样也招收了一批学生。

此外,还有很多其它比赛,北大有个“资源杯”,清华有个“同方杯”。我当时拿到了一个同方杯的代理权,这个是死磕来的,我们就更出名了。其实,我们就是围绕这几个比赛开发我们的产品,这样慢慢的就积累了最初的学生。

后来,我们又发现小升初做地特别好,但初中做的不好。所以,我们办了6个课时的分班考试课,这个产品实际是一个过渡性产品,有的学校没有分班考试,有的学校没有。但我们就跟家长讲,在小升初有学校录他的时候,就跟他说这个学校有分班考试,因为都怕落下,很多人都选择了参加。

分班考试就把这些学生稳住了,但还有两个多月的暑假是空档期。所以,我们又设计了另外一个课—8个课时学完初一数学,这个名字其实特别土,一点技术含量都没有,但它有用,家长一看就明白。

学而思是更市场化的,也跟学校没什么关系。但我们现在垄断了小升初,因此被媒体骂的,但学校要靠我们给它招生。学而思真正成功的东西其实是小班,一个班通常是15人。为什么是15人?像微博个字不是随便拍脑袋得来的,这是我们经过失败、痛苦和教训得来的。而新东方最多的时候可以达到个,巨人也是一样的。但学而思在标准化上做的非常严格,我们从来不超额,最好的老师和最差的老师都是一班15个学生(最近可不是了哦,我是北京同行,俺知道,不过不必苛求,学而思很厉害,很伟大),因为我们把标准化视为生命线。

学而思奥数帝国的奥秘——标准化的现代教育企业

以下内容摘抄自小狼的作品,我认为这是教育培训行业极其了不起的深度分析文章。

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什么是教育培训机构的生存根本。大部分人肯定会告诉我,是优秀的师资力量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其实无论哪个行业的公司想生存发展,高素质的人才都是必不可少的。但在其他大多数行业,一个高素质的人才必须在公司里配合其他同事和部门才能发挥出他的才干。而教育培训业的特殊性导致,一个优秀的老师完全可以不依靠公司或机构就能独立地完成授课,而一个有名气的老师也完全不用担心招生的问题。教师自己会想,如果从招生到授课全都是自己完成的,那么我凭什么受你机构剥削,把学费的大部分上交到机构里去。

所以这个行业极不稳定的因素就是教师的流动门槛很低,一个教师刚被机构培养起来就可能马上把老东家给炒了自己去创业了。所以这个行业初期曾涌现过不少优秀的机构但都因为教师的流失而很快就从市场上消失了。

很多人曾想,建立p2p式的中介教育机构是不是能产生更高的效益,机构只收中介费用,通过建立平台让教师和学员自由选择。但这样的机构几乎没有可能做大。因为优秀的老师通过平台赚足了名气后就脱离了平台自己发展起来,这个中介平台的优秀老师越来越少。而自由的中介平台难以对老师有全面的审核,学员通过该平台多次雇佣到低质量教师后,就再也不到这个平台来了,接下来这样的培训中介机构很快就难以为继了。

于是,中介机构为了提供质量过关的教师开始对教师质量进行审核,甚至开始培训老师,慢慢就发展成了学大一对一模式的雏形。(详细阐述了教育机构的发展路径逻辑)这样的机构已不再是中介机构,因为对教师的选择和培训会产生大量的费用,事实上这个模式仍然不能解决教师在成名之后就流失的问题。

到此,相信各位雪球的朋友已经能想到,一个教育机构能持续发展下去,要么建立一种模式保证老师不会轻易流失,要么建立一种模式降低教师的重要性,也就是教师流失了也不会影响机构的运营。(前面逻辑清楚的推测出发展必须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很经典)而现在运营相对成功的学大、学而思、新东方各种发展出一种模式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是这个行业的根本,如果不能先解决这个问题,其他的营销、招生、策略、教学等都是扯淡,要么变成永远也不可能发展起来的小作坊,要么就是昙花一现。

学大的模式,现在基本证明是失败的(看看利润率),与新东方名师投奔大集合(80-90%名师的名师会自己创业的,人之常情,蓬勃发展了20年,遇到此类问题不稀奇)不同,学而思更像一家麦当劳肯德基式的标准化现代教育企业,他们很少出现名师跳槽带来的分崩离析的情况,这一切是因为学而思的老师选拔和课程内容不一样。

课程研发:好未来的content是自主研发的,有个人做研发。其中个人在集团做70%的内容,个做各个城市的本土化的30%的内容。现在有4个级别,每个级别课程讲义等是一样的,是统一的课程研发,减少对名师的依赖。在课程体系的研发上有独特的地方,有intelligentcustomersystem,是触摸式的白板,对低年级的小孩吸引注意力,在立体几何等内容上做三维展示,未来做3.0的推广,每个学生一个pad,老师的pad上看到每个学生的答案,可以做一个集体的点评,可以省很多时间。

选老师:选老师的途径和别人不一样,很少依赖公立学校的老师和退休老师。可能聘请公立学校的有出题经历的老师做顾问,大多数我们招的老师都是应届的,年龄段比较接近K12的学生,反应会快一点。面对的学生是中等以上的,解题思路不能比学生查,而且需要反应快。尽管不完全是北大清华,也都是和的毕业生。这个对家长是有吸引力的,在很活跃的课堂气氛上,受到学生challenge的时候反应会较快,和传统的师范教室可能不同。这一类的老师缺点是不知道怎么教,了解心理学。所以先有一个月的封闭培训,然后去听老老师讲,公司很重视退费率,同时会调课堂录像去分析原因,通过长时间的培训能把他们培养成合格的老师,再加上有统一的教材。

学而思奥数帝国的崛起——互联网宣传

核心的家长用了讲义和老师,也有益于广告传播,所以广告推广占收入的比重不到2%,也有一个e度网做口碑传播,进入某市场一年之前就建了地方网站,把相关信息放在网上,也会搜索引擎关键字,引入e度网。流量形成增长趋势,再去配合我们的网校。新进入的城市会短期做一个免费试用。

通常进一个新城市不急于扩张人次,毕竟定位是成绩相对好的学生,可能是小学5年级数学,之后就是小升初,所以从单学科进去,做一个教学点,-的人次就够了,后来以一两年来传播口碑。广州9年底,深圳年底进去的,第一学期就是-水平,之后一年就达到人次,第二年末就有-人次,后来就会人数过万。

学而思奥数帝国——飞龙在天的原因

以下内容摘抄自小狼的作品,我认为这是教育培训行业极其了不起的深度分析文章。

与从事培训中介机构起家的学大创始人不同,学而思的创始人是真正从事培训工作拥有核心技术的体制外教师。中介机构总想的是如何扩大规模,招来更多老师和学生从而获得更多收入;而体制外教师则更多考虑的是如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扩大自己的影响,培训更多的学生。因此,当优秀的家教发现自己所有的时间都被一对一学生占领还是不断有新的学生要求加入培训时,小班授课模式就产生了。当然,只有真正授课有感染力、表达流利、逻辑清晰的体制外教师才有可能完成从一对一课程到小班课程的转变。

到本世纪初的若干年,这样的小微机构(在当时其实不纳税、无执照、不受监管的“小黑班”)已经出现了澎湃发展的态势,但能够像学而思那样做大做强的机构只是少数。小微机构发展到一定程度,原创始人也无法再吸纳更多的学生时,就开始招聘培训自己的师弟师妹们作为新教师参与到机构教学来。随着机构的壮大,即使是极具理性管理能力的学而思也不可避免出现了教师流失现象。

有的兼职教师大学毕业了,就自谋发展离开了机构,自己续班的学生也不管不问了;有的教师小有名气后,拉走自己的学生独立创业了。小班模式中最重要的就是续班制度,学生跟着老师一个季度一个季度往下续班,而老师一旦留不住必然会对续班体制产生极大的冲击。大部分的小班机构就在这些冲击中淹没于历史洪流了。

学而思创始人也为此头痛不已,但经过一系列事件的经验总结后,他们发现教师只会在自己的教学能力可以独当一面时才会出走,学生家长更







































南宁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医院白癫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eijingwanbaoa.com/wbyx/972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