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正经的事,还是能扒出点儿八卦的

白癜风 http://m.39.net/news/a_9113049.html

她让我帮她宣传书

她说;“你给我写个序,认真吹我一下。”她说:“你把序在公号发一下,帮我卖书。”

作为双鱼座,我以为我最迷糊,自从认识她,我认为我还挺有脑子的。不过,基本也是自我蒙蔽的假象,事实证明还是她有脑子。

她和她的“八卦”之光

1

我还不认识李峥嵘的时候,就听到了她的八卦,因为她私生活没什么内容,所以别人说到她一般压低了声音:“你知道李峥嵘吗,她就没让孩子上幼儿园,而且小学也没上重点校。”

我当时就觉得,这种小道儿消息太没有含金量了,因为我身边不仅有家财万贯非把孩子送进打工子弟学校的,还有不让孩子上正经学校却直接领庙里去的,所以,这种没有幼儿园履历的事儿实在不具备传播性。

很快我就忘了关于她的,稀汤咣水的“流言蜚语”。

有一天,我在《北京晚报》作文版上看到很多孩子针对“家长是否应该陪伴写作业”发表观点,有篇文章观点极其鲜明,写一位什么都不管的妈妈,因为太过真实,显得特别幽默。

当时我并不知道李峥嵘的儿子叫什么,可描绘的那个家长怎么这么像李峥嵘呢,我就问“这是你儿子吧?”

其实问的时候心里是打着鼓的,对方秒回“这你都能看出来”,算是给了正面回答。

2

李峥嵘是一个特别敬业的人,整天沉迷于工作之中,一般功成名就的媒体人干着干着就不再往 线冲了。

她不,她依然乐此不疲地采访,希望用自己的时间撞出更多别人精彩的生命故事。

比如她坐着地铁去采访,因为途中太投入思考,对自己随身物品心不在焉,快到地方发现包丢在地铁里了。

她着急啊,找!

终于,地铁管理部门通知她,包发现了,但你得说说包里有什么。

李峥嵘说:“包里有一片面包,一个采访本,还有一杯奶茶。”

后来她又补充:“本来我带了两片面包,采访本是夹在两片面包中间的,但我途中太饿,吃了一片,所以现在包里只剩一片面包了。”

估计读者看到这,会以为我在用数学题凑字。

其实,她当时就那么说的。

而她的包里,没有钱,没有电脑,没有值钱的东西,甚至连纸巾都没有。毫无利用价值。

翻包的地铁人员都意外了,说一般急着找包的都是因为里面有重要的电子产品,没见过有人包里只有面包奶茶的。

3

为什么找包,李峥嵘说她采访完得吃,因为那边不管饭。

丢包无所谓,丢孩子她也能做到运筹帷幄。

李峥嵘坚定地认为总有一天自己会把孩子丢了,所以很早她就告诉于光,只要咱俩在地铁里失散了,你坐一站就下来,妈妈会来找你。

自从她有了这个想法,她和孩子经常像两个送别的人,彼此目送着,在下一站找来找去。不是为了演习,是真的失散,唯靠训练有素,再把孩子找回来。

这样锻炼出来的孩子沉着冷静,处乱不惊。

断断续续李峥嵘和于光的日常对话,都被记录在案,在成长的章节里,你甚至看不出谁是家长,打于光嘴里说出的话越来越睿智,语重心长地开导劝解他妈。

李峥嵘很有平常心,也有毅力,她像记录名人名言似的,每天把这些瞬间即逝的情境和对话记下来,记着记着,文档厚了,孩子大了。

4

我开始对于光同学充满好奇。

他不上学的童年是怎么过的?

而李峥嵘这个决然不可能是家庭妇女的母亲,又是怎么打发孩子学龄前每天的时光呢?

她简单答了一下。

让我对这位包里只装面包和奶茶的母亲肃然起敬。

李峥嵘回答我的好奇心的时候,先给我发了张图片,说正在航天城的通讯卫星展区和孩子看我国 颗东方红卫星,并强调不是仿品是实物。我倒不在乎卫星真假,因为我也看不懂这个。

她后来说的,吓了我一跳。

李峥嵘觉得对孩子要顺应天性,觉得孩子在自己手里比在幼儿园老师手里强。

在平衡了工作后,她业余时间就是带着于光奔赴各种博物馆,在大部分孩子排排坐分果果的时候,于光两岁已经从火车博物馆起步,认知世界了。

因为于光喜欢机器人,李峥嵘带着他到处蹭公开课,有一年中科院的开放活动,他们去了两次。

人家委婉地说,下次把机会也给别人吧。

于光不上幼儿园的日子,整天跟着一个有耐心的老师学习机器人编程。

为了找到最适合孩子的英语课,李峥嵘试听了北京二十多家培训机构,市场上 的课她全都试听过。

四岁开始,为了营造英语环境,李峥嵘在家不怎么说中国话了,光英语绘本买了二千多本,用她那湖南口音的英语给孩子念故事。于光的听力居然就这么给练出来了。

一般家长睡前故事念几页就差不多了,可到李峥嵘这,一晚上十万字起步,我估计孩子睡着了,她还倾情朗读呢,自己过瘾,就跟胎教似的。

5

于光目前在家门口一所普通学校念书,在人堆儿里发着自己特有的光芒。

那束光老师们看不见,它是李峥嵘眼睛里的明媚,她知道它将照亮的地方。

一个用英语和机器人编程铸就童子功的孩子,对于这个世界的探究和发问从未止步。

所以,他不惧怕地铁里的迷失,因为总能找到那个解码。

而李峥嵘呢,在“八卦”之外安于做一位特立独行的亲妈,给孩子 的宽容度,也强求着孩子对自己的宽容。他们的故事充满独特的光泽。

适合人群

这本书适合谁看?

自然是——

心大的小学生家长及其子女。

以上就是我为朋友的书做的一点儿贡献。

据说当当网上比较便宜。

《你看到的不是我看到的》

李峥嵘:北京晚报 副刊编辑,亲子专栏作者。

共享亲子阅读中的秘密时光;

孩子和大人的思维有什么不同?

如何在共读中一起成长?

50个故事揭示陪伴成长的奥秘

亲子共读技巧心得,沟通方法、情绪疏导。

这一切,都在书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eijingwanbaoa.com/wbyx/1493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