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是摇钱树,成网红未必是好事北京晚

近年来,短视频平台中的炒作“网红儿童”现象频频出现,相关账号俨然把孩子当成了流量密码。针对此类行为到底该如何应对?据北京青年报报道,全国人大代表方燕建议规范未成年人网络直播现象。她认为,针对未成年人网络保护问题,法律对网络平台的监管责任仍需完善,建议平台加强对直播或视频内容方面的审查和监管力度,同时形成全方位治理格局。

“网红儿童”早已不是新鲜事,从3岁女童被喂到70斤,到5岁小女孩教人如何化妆,再到吃掉孩子的宠物拍下孩子的虐心瞬间等等,博眼球的行为表面上不同,本质都是利用孩子来赚流量。家长一次次将孩子推向镜头,不仅可能成为孩子不堪回首的记忆,也严重影响社会风气。

根据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网络直播服务提供者不得为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提供网络直播发布者账号注册服务;文旅部印发的《关于加强网络文化市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意见》,也要求严禁借“网红儿童”牟利,但违规短视频仍有不少。即便对涉事账号作视频下架或是封号处理,类似的视频依然不断出现。据本报报道,有网络营销公司称可以“包装”儿童,在短期内打造为“网红”。说到底还是因为获利容易,犯错成本低。在利益面前,孩子“被网红”了。

在监管不断严格的情况下,还有谁在背后助推“网红儿童”,谁让“包装”产业链得以发展,谁给了流量曝光的机会?织牢对“网红儿童”的监管之网,要追根溯源,不给引流行为钻空子的机会。不让“网红儿童”出境,还需多方配合,共同发力。正如人大代表方燕提到的那样,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各个环节都亟待完善。不仅要补足各方漏洞、明确监管责任,还要加强社会监督,定期开展专项行动,扼制消费孩子的行为。

孩子不是摇钱树,成网红未必就是好事。父母也应该意识到,如果真的爱孩子,就应该让孩子远离流量,为他们的成长保留一片净土。网上“晒娃”可以,千万别“啃娃”,更不能“坑娃”。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张悦

流程编辑:u

版权声明:文本版权归京报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改编。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eijingwanbaoa.com/wbyx/1716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