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临床著名白癜风专家 https://m.39.net/disease/a_5509114.html<作者:王不易
来源:物质生活参考(ID:wzshck)
01.
曾看过一部纪录片,叫《追眠记》,讲了中国人的睡眠问题。片子的主人公有备战高考的学生、卡车司机、重症监护室医生、游戏主播,他们因各自的原因,常与睡眠失之交臂。
年至年,德国摄影师贝尔恩德·哈格曼拍下了几百张中国人在公共场合倒地就睡的照片,他如此为这些照片落注:“这些随时随地都能睡觉的人,是中国经济复兴的原因。”
《追眠记》提供了这些数据:媒体从业者每天平均睡眠时间6.5小时,是睡得最少的职业;上海是睡得最少的城市,深圳是最爱在车里睡觉的城市;北京是通宵加班最疯狂的城市,平均一年通宵加班12次;从年到年,国人的人均睡眠时间由8.8个小时下降为6.5个小时。
而比较具有反讽意味的是,《追眠记》剧组拍摄时,基本都是在熬大夜。清晨6点前开工,凌晨3点收工,与哈格曼照片里的人一样,席地而睡,不分场合。为了拍到人们丢失掉的睡眠,失掉自己的睡眠。中国人,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困,睡眠正在以各种方式远离。《追眠记》中说:急速前行的中国人,有人不想睡,还有很多人想睡却睡不着,这是时代病。
曾经,爷奶辈的老年人常念叨觉少,通常表现为躺下睡不着,起来醒不了,炉火前打盹是常态。《追眠记》里的一位独居老奶奶,凌晨四点半突然被噩梦惊醒后无法再入睡,她只好起床,叫上几个同样睡不着的老伙伴一块儿去田间散步,一走就是两个小时,散到天亮。
曾经,更年期的爸妈常抱怨睡不好,表现为心慌、多汗、烦躁、辗转反侧,起床后人虽然醒了,精神却丢了,昏昏沉沉。
如今,90后正当壮年的一群人也开始叫嚷着失眠。最近微博有一个话题上了热搜:近四成中国人失眠,阅读量达1.2亿。微博话题“90后成睡眠特困户”阅读量甚至达2.9亿。在下面留言的大部分是80后、90后甚至是00后,毕竟,微博是他们的主阵地,也是他们熬夜的理由。或许留言时,正是夜里三四点。
“失眠”这个曾经偏老年化的话题,开始频频被年轻人提起,失眠的年龄段逐步下移。“失眠”开始涌上社交话题王座,它所弥漫的群体不断年轻化,睡眠开始成为一种奢侈品,失眠渐渐无差别地笼罩着老年人和年轻人。02.
“失眠”也开始像“孤独”一样,成为商人与资本的猎物,“孤独经济”之后,“睡眠经济”昂头。
据《-年中国睡眠医疗市场分析与投资前景研究报告》,年我国改善睡眠产业市场规模约亿元,其中睡眠保健品亿元、睡眠药物亿元、睡眠器械用品亿元、睡眠服务35亿元。[1]
这片“猎场”之上,“猎物”群体越来越大。曾经老人们为了好的睡眠,购买脑白金、黄金搭档,太太们为了好的睡眠购买太太口服液、静心口服液、安神补脑液,不断推高保健品市场,后来,他们又双双迷上了乳胶床垫、乳胶枕头,求睡心切。
而当90后大军加入,他们的消费习惯带领着助眠产品开始呈现多样化。今年的“双十一”过后,阿里巴巴数据报告为90后画了一幅挺形象的画像。
这组数据是这样的:
假发套成交量90后占42%,成为假发套的购买主力军,超过了占比26%的80后。
枸杞成交量80后占比32%、90后占比25%,组成了“新生代中年人”大军。
在同时购买猫粮、狗粮的消费者当中,90后占近44%。
秃并养生,猫狗双全,这就是90后在消费数字线条中的形象。
第一批90后已经摸着了30岁的门槛,这个年龄段意味着手中有钱但没有足够的钱。而90后选择allin手中的钱,来改善自己的生活现状。
这样的消费习惯,很显然是商家所欣赏的。
90后被失眠所侵扰时,他们比上一辈更加懂得求助于各种助眠产品。据某电商平台数据,年1月至8月,90后购买进口助眠类商品的增幅为%,占总消费人数的62%,超过了其他年龄群体的总和。[2]
在淘宝输入“助眠”,你可收获助眠喷雾、助眠棒、助眠香袋、助眠花茶、香薰、助眠仪器等热搜词条,蒸汽眼罩、耳塞、褪黑素、夜灯、足贴、葡萄酒更是常规助眠产品。
在小红书输入“助眠”,你除了能收获件相关商品,还能收获1万+篇相关笔记。在小红书社区,有无数人安利助眠神器、一分钟睡眠法、饮食助眠,还有关于助眠产品的各种评测。
近些年,助眠产品还有着高科技化的趋势。譬如睡眠机器人,难以入睡时,把机器人抱在胸前,机器人就会调节用户的呼吸节奏从而帮助睡眠;譬如助眠眼镜,陈学冬在《我家那小子》里就疯狂安利过助眠眼镜。
还有各种助眠APP。有些APP主打生成睡眠监测报告、录制梦话,有些APP则提供能够令人安然入睡的声音,譬如下雨声、猫叫声、海浪声等比较催眠的声音。或许喜马拉雅也能列入助眠APP之列,毕竟在无数个难以入眠的夜晚,我是听着百家讲坛睡着的。
各种运动手环也拥有监视睡眠的功能,它能告诉你每晚深度睡眠的时间,只不过这个功能能否助眠还另说,毕竟有人看着自己深度睡眠时间为零的数据时,会更加失眠。
除了借助科技与各种保健品、食品,社交助眠也进入了90后的选项。网络助眠师的职业由此兴起。助眠师一般活跃在各大直播平台,说得通俗一些,就是助眠主播。这些主播会制造出各种有利于睡眠的声音来舒缓情绪、减缓压力,陪伴网络那头的失眠者入眠。当然,也有主播用传统方式——讲故事来助眠,这种方式还算有迹可循,毕竟我们从小就听着妈妈讲睡前故事入眠,后来还有张震讲鬼故事,不过那可能就越听越精神了。
不少助眠主播下播后已是午夜,把别人送入梦乡,自己却精神了。有人问他们为什么不听自己的作品入眠?他们回答:听自己的声音会越听越来劲,甚至开始寻思自己哪里做得还不够到位。
这甚至带点哲思意味了。看来这份职业如同摆渡人,医者难自医,渡人难渡己,不知有多少助眠主播本身就是失眠症患者。
另一种社交助眠方式看上去要好一些,起码有利于网线两端的二人都找回睡眠。这种助眠方式叫作“连麦睡觉”,又叫“挂睡”:通过线上的社交平台,和一个陌生人连麦,可以聊天,也可以不聊,保持连线,听着对方的声音一起入睡。[3]
百度贴吧有“连麦吧”,豆瓣有连麦帖,还有各类语音APP提供连麦哄睡服务。年轻人在无数个失眠的夜里寻求声音陪伴,睡着与否都看缘分。
03.
助眠产品是否真的能够帮人找回睡眠不得而知,起码是一种心理安慰。
现代社会节奏快,有些特殊职业者无法拥有正常睡眠,有些人被加班夺走睡眠的权力,有些人因为心理原因难以入睡……但除了这些迫不得已放弃睡眠或被睡眠放弃的原因,还有部分原因是电子产品入侵所带来的难以拆解的现象难题。
譬如90后失眠。这个命题的真假还有待讨论,恐怕有部分人是假性失眠,认真熬夜,将他们称作睡眠特困户倒是很贴切的。他们不是真的睡不着,而是习惯性熬夜。
90后是与网络和电子产品共同成长的一代,对他们大部分人而言,手机就像身体的一个部分。每晚睡前刷一刷手机,玩一玩游戏,已经成为一种难以割舍的习惯。
他们习惯于与电子产品形成一个自我构建的空间,只有在这个空间不被打扰时,他们才真正处于放松状态。
等到他们进入职场,白天时间被工作和强制社交所填满,当只有夜晚属于自己时,如果不看点综艺、看点无脑电视剧、刷会儿短视频、打会儿游戏、聊会儿天来作为一天的收尾,就觉得亏了。睡前诱惑太多。
而对于习惯解构意义的这一代而言,有时候“凑一个整点再睡”都能成为拖延睡觉的理由。
透支自己的睡眠,是大部分年轻人正在做的事情。然后在惯性的轨道上难以回头,久而久之,被失眠笼罩。大部分人失眠出于内疚、后悔、焦虑,这些情绪的产生都是因为此前的自觉熬夜。恶性循环。
睡不着了,最终的结果就是求助于五花八门的助眠产品。就像花钱买任意商品一样,希望花钱买回睡眠。
这让人联想到吴昕在《我家那闺女中》的表现:熬最深的夜,点最随意的外卖,吃最贵的保健品,泡最健康的脚。
对于真正失眠的人而言,睡眠真是太奢侈了。所以还处于假性失眠阶段的人,还是放下手机、立地睡觉,别弄假成真了。
睡觉虽然看起来是件眼睛一闭就行的顶容易的事,却又是天底下最难的事。说到底,我最佩服的还是小龙女。希望能像小龙女一样,给我一条绳,都能睡得昏天黑地。
参考资料:[1].《24/7时代,你睡眠自由了吗?》,作者:谭山山,新周刊。
[2].《买助眠产品的多是90后》,作者:袁璐,北京晚报。
[3].《陪伴入眠:“无性一代”的新型社交?》,作者:卡生,三联生活周刊。
[4].《“网络助眠师”职业兴起:麦克风里传来助眠之声》,作者:吴迪,中工网。
[5].纪录片《追眠记》,导演:郑波、袁博、陈富、许贞、白佳琪。
*图片系网络或视频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