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首都教育界享有“金牌教师”、“首都名师”之称;他多次被央视“大讲堂”邀请讲课;他曾和著名作家毕淑敏一道作客央视“东方时空”,点评高考作文题;他连续9年将余名考生送进清华、北大,使人大附中高考语文成绩连年超越分大关,让该校语文高考成绩在北京市遥遥领先。他叫于树泉,是从滦平县白旗乡大山深处走出来的承德人。他说:“我为自己职业的神圣而自豪!”
年,北京人大附中高考再创佳绩:凭借分和分的高分,北京人大附中的韩牧岑和李泽双双摘取了全市文科、理科第一名的帽子。有趣的是,文科状元韩牧岑的语文成绩是分,数学成绩满分;而理科状元李泽数学成绩分,语文成绩分。也就是说,理科状元语文考分比文科状元语文的分高;而文科状元的数学分比理科状元的数学分高。这一切,都跟他们的语文教师———出生于河北省滦平县一个小山村的于树泉分不开。
知遇之恩
于树泉打心眼里感激人大附中的校长刘彭之。
年3月8日,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间,几亿观众欣赏了大型综艺晚会《女性之光》。
当国务院参事、人大附中校长刘彭之被请上舞台中央的时候,于树泉在人们的热烈掌声中激动无比。当刘彭之感言自己的治学理念是爱和尊重时,于树泉心潮澎湃,11年前那个下午仿佛就在昨天。
年寒假,有“中国基础教育航空母舰”之称的北京人大附中面向全国招聘高中语文教师。由滦平一中调到秦皇岛一中当语文教师没几年的于树泉也报了名,“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嘛。”于树泉同百余名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中学教师“争夺”一个名额。
当于树泉拿到试讲题目时不禁傻了眼。试讲题为郭沫若写的《〈鲁迅诗稿〉·序》,它选自北京市的中学教材,河北教材并无此文,而其他省市的竞聘者不知为何手中却都有此教材。
于树泉查遍了秦皇岛市图书馆也没有找到《〈鲁迅诗稿〉·序》,当从别人手中复印完试讲题目时只剩下半天准备时间。
最后一个站上试讲台,于树泉心中忐忑不安,他以“短小精悍,文质兼美———《〈鲁迅诗稿〉·序》赏析”为题,刚讲了10分钟,便被坐在台下的校长刘彭之挥手叫停。于树泉心里一凉,没想到这么快就被“帕斯”了。
年暑假过后,于树泉接到人大附中让他前去报到的通知时才知道,自己竟然是那次全国招聘“百里挑一”的“一”。
也许是为了报答刘彭之校长的知遇之恩,也许是为了对得起30年前考大学那奋力一跃,于树泉连续9年教授的人大附中高考语文成绩在北京市一直遥遥领先。每年考入北大清华的人数平均50人以上,最多的年考上73名学生(含香港大学1人,耶鲁大学1人)。届的费凡、届的陈秀野、届的林茜、届的宁少阳、届的韩牧岑和李泽还先后摘取了北京市的文、理高考状元。
在北京教育界,于树泉可谓创造了一个奇迹。
年,于树泉被新浪网、《北京晚报》、《北京晨报》评为“金牌教师”,年被首都媒体誉为“首都名师”;特级教师、拔尖人才,全国语文教师全能竞赛一等奖、全国教育重点课题中小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征文一等奖、人大附中突出贡献奖、优秀党员、劳动模范、海淀区师德标兵、首届日本瑞穗基金奖获得者,于树泉头上的光环一个又一个。但是,有谁知道,这个被学生誉为“金牌教练”的于老师,有过怎样一个坎坷的人生呢?
往事如烟
年,于树泉出生在河北省滦平县红旗镇一个小山村。10岁的时候,父亲由滦平县红旗中学调到白旗中心校当校长,全家也跟着搬到了这个小村镇。
白旗是满族人的居住地,据说村子对面的白草洼是农民起义领袖窦尔敦啸聚山林之处。村子地处偏远,离滦平县城有百里之遥,村民们去一趟县城,要走上百里的路,趟过伊逊河、滦河、兴洲河等好几条河,翻过沙梁、串儿梁、韭菜沟梁等五、六座山,起早贪黑走上一整天才能到达。
40多年前,天资聪颖的于树泉从白旗小学毕业,考进省属重点中学滦平中学。
于树泉永远忘不了那年开学的前一天,年仅12岁的他,背上行李、干粮,带着对中学生活的强烈渴望,天刚蒙蒙亮就兴冲冲地踏上征程。一路上翻山越岭,跨涧过河,渴饮山水,饿啃干粮,经过十几个小时上百华里的艰难跋涉,于树泉终于在县城万家灯火的时候,带着满身的疲惫,跨进了滦平中学的大门。
第一次出远门就是十几个小时的远行,上百里地的跋涉,于树泉两腿肿胀得回不过弯儿来,但仍兴奋异常。
那是个物质极端匮乏的年代。学校食宿条件很差,每天“风餐”(没有餐厅)、“陋宿”(大通铺),吃的是糊糊、青菜汤,伏案的是坑坑包包的破桌子。但那又是个精神饱满、激情燃烧的时代。学校有电灯,有图书馆,有实验室,有合唱团,有水泥乒乓台,有学校广播站,有学识渊博的老师。在于树泉眼里,这个世界无限丰富,无限广阔,魅力四射,连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然而,激情澎湃的于树泉仅仅读了八个月的初一,便因文革的爆发而中断学业。告别母校的那一刻,他回头久久地凝望,任泪水无声的滑落,不知何时才能重返校园。
机遇从来都是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的。即便于树泉成为地地道道的农民,整日面朝黄土背朝天,但他并没有放弃对知识的渴求,因为短短几个月的中学生活,他接触到了长篇小说《红岩》、《红旗谱》、《林海雪原》、《青春之歌》、《欧阳海之歌》等,它们滋养了于树泉的心灵,强健了他的精神,让他没有因文革时家庭面临的险恶处境而悲观绝望。
多天的中学生活,于树泉熟读了《毛泽东的初期革命活动》、方志敏的《可爱的中国》、《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胡志明诗选》、《鲁迅传》等书。而秋瑾、谭嗣同、李大钊、方志敏、赵一曼、杨靖宇、杨开慧、江姐、奥斯特罗夫斯基等中外名人,更给了他诸多的人生教诲:“一个人要坚强,要勇敢,要学树木与风雪作斗争,生根结实,不要学花草,摇摆易凋”;“我愿做高山岩石之松,不愿做湖岸河旁之柳”;“我愿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炼自己,不愿在平平静静的日子里度过自己的一生”;“青年人没有难字的字典,惟知跃进,惟知雄飞”当青春饱浸血泪的时候,每一句名言似乎都是冥冥中闪烁着火花的希望。
异想天开天竟开
年10月,春雷炸响,阴霾驱散,长天放晴。年,因文革中断了十多年的第一次高考即将来临。带着一种梦幻般的感觉,于树泉半信半疑地去公社报名参加高考。
考试那天是腊月初八,外面天寒地冻,心里暖流滚滚,于树泉踏着没踝深的积雪赶了10里地之后,走进年的高考考场。
然而,因为数学底子差,最后一场数学考试,他交了白卷。
第一次高考于树泉名落孙山。
在哪里跌倒在哪里爬起来。于树泉开始强攻数学。他利用三个月的时间,把初中、高中8本数学教材上的所有定理、定义、公式全部背下来,把每一道例题、每一道习题都认真地演算一遍,年,他又走进高考考场。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全滦平县多个文科考生中,仅有3人上本科线,于树泉就是其中的一个。让于树泉意外的是,仅用3个月时间突击数学课程的他,在3个本科上线考生中,数学成绩居然名列第二。他被张家口师范专科学校录取。
可以说,是改变命运的强烈愿望和追求理想的不懈努力,给了于树泉冲刺高考的勇气,而这种勇气,激励了他一生。在日后的教师岗位上,每每忆及30多年前以初一的底子考入大学的那奋力一跃,他仍觉得不可思议。这一跃,从时间上跨过了12年;从学业上差不多跨过了整个中学阶段。
巨大的力量来自哪里?于树泉觉得,是那些古今名人和他们的文学精品,强健了他的精神,丰富了他的心灵,铸造了他的品格。生活让他得出结论:”人的力量在心上“。
从张家口师专毕业后,于树泉回到滦平一中任教,年带的第一届毕业生高考语文成绩竟在全承德地区排名第一。年,于树泉调到北戴河一中,由于带班成绩突出,年他又被秦皇岛一中选中,年正式受聘到人大附中。
于树泉到人大附中的第二年,他任课的班级中就有38人考入清华北大;年,又有70人考入清华北大;此后每年进入北大清华的考生平均掉不下50人;年,北京市的作文题以两句唐诗“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为由头,让考生自拟题,当年的一些考生反映此作文“无从下手”,而于树泉的女儿于习的作文“文学需要凝视”,不仅获得60分满分,还在满分的几名考生中排第一,语文总分高达分,被人民大学录取。女儿的成功显然是于树泉的杰作。
年高考,人大附中囊括了北京市理科考生的前“三甲”。三位同学全部是于树泉的学生,他们的语文成绩高达分、分和分。这一年,全北京市语文达到分以上的考生共6人,于树泉的学生就占了3人,包揽了海淀区分以上的总人数,在北京市10万考生中占半壁江山,使人大附中的高考语文平均成绩连续突破分大关,在全市遥遥领先。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于树泉带出的语文高分生并不仅是文科班的学生,更多的其实是理科班的学生,也就是说考理科的学生文科却考得很好。从高考策略来讲,理科生语文拿高分,一是总分要高于普通轻文科的考生,二是理科一类院校很看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水平,录取时有竞争力,这也就是为什么人大附中的学生清华、北大录取比例高的原因。
于树泉讲课方式很特别。他从不拘泥于课本或教材,而是随机拓展、巧妙发散。他常常能根据一篇文章、一段话、一句诗、一个字甚至一位同学的名字借题发挥,引申出深层的意义。
于树泉的作文课声情并茂。他认为,作文应写出内容来,写出情感来,写出生命来,写出认识来,写出文采来,写出气势来,写出亮色来,写出个性来。每个人都有个性,体现在作文上就是作文的风格和内容:有的婉转浪漫,有的粗犷直率;有的天马行空,有的现实冷静。于树泉挖掘出了学生的作文潜力,使学生作文越写越好,越来越得心应手,甚至获得了高考作文班级平均51分的惊人成绩。
于树泉的“绝活”还表现在他可以用一年时间把中、下等语文成绩的学生拽到上等线。
人大附中理科班学生数理化成绩普遍偏好,但语文成绩参差不齐,从高二升高三时,最差的学生语文成绩仅60分(满分分),大部分学生语文成绩在80--分左右,但他们不在乎,因为他们觉得反正自己学理,语文差点理所当然,也无关痛痒。
然而,事实教育了他们。
有一名学生从第一天上语文课起就堂堂做数学题,整整一周,于树泉都装看不见。当“一模”过后,其他同学的语文成绩大踏步前进了,这个同学却仍原地踏步。综合分一出来,这个同学才发现,自己离清华、北大的梦想越来越远。这时他才悟出了于老师常说的“得语文者得天下”的道理。于是,他主动找到于树泉要求补习语文。一个学期后,这个同学的语文成绩达到分,高考后如愿进入了国内最高学府。
四重境界
凡是听过于树泉课的学生都知道,于树泉的课讲究四重境界。
“不能仅满足于教会学生字、词、句和语法知识,那样只是‘匠’,要担当起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使命。”这是于树泉语文教学的第一重境界,谓知识境界。
“语文教学应开启人的智慧,教学生学会做人,关键是教师去挖掘、去发现,教师的作用发挥到位了,学生的智慧之泉就会喷涌而出。”这是于树泉语文教学的二重境界———文化境界。
“对于作文中显现出的思想低幼化、内容荒诞化、情感苍白化问题,要求学生作文先做人,要心中有历史,心中有现实,心中有未来; “要 “聪明来自先天,智慧来自后天”。“人文修养提升才有大作为”,“心灵的教育可以变成一把神奇的钥匙,使锈锁落地、心窗打开,让心灵洒满阳光。一旦孩子张开了心灵的眼睛,他们就会发现自身的深层价值,开启潜藏的智慧之源,爆发出难以遏制的生命力量,生命就会更平安,更喜悦、更有弹性,因而更精彩。”于树泉在江西瑞金介绍教学经验时的这段感受,被台下多名语文老师报以热烈掌声。
生活中的于树泉似乎少了很多课堂上的激情四射,平凡而又简单。在勿忙的生活中,他始终保持着悠缓的脚步。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他保持着一颗纯净如水,甘于平凡、甘为人梯的心。为此,他多次婉拒了当行政领导的机会。于树泉说,“我只适合当老师,我为我的职业感到骄傲。”
于树泉有一篇文章叫《老师宣言》。
文章通篇透视着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社会上,老师的职业普普通通,不能权重一时,名动朝野;教师的工作平凡至极,不能惊天动地,轰轰烈烈;教师的生命近乎卑微,难得大红大紫,灿烂辉煌。然而,教师又不普通、不平凡、不卑微。因为,人类文化靠我们去延续,百科知识靠我们去播种,精神文明靠我们去耕耘。我们的下一代决定着祖国的命运,而我们则以自己的满腔热血塑造着决定祖国命运的人。因此,这普通中凝着伟大,平凡中寓含不凡,卑微中透着崇高。我庄严宣告———我为自己职业的神圣而自豪。”
这位在北京教坛创造奇迹的承德人,他的宣言发自肺腑,他的自豪感人至深。
(来源:西部开发报,慧明教育,陶老师谈升学整理)
拓展阅读:
于树泉老师讲座的题目为《让生命绽放绚丽》,在现场我特别用心地做了些记录:
——生命原本绚丽。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生命也给予了每一个个体生命的精彩。孩子的父母及老师都希望孩子的生命是绚丽的。
——生活中,很多孩子失去了绚丽。
现实中,刚出生的孩子眼睛都是明亮的,上小学后,很多孩子的眼神开始暗淡了,而上了中学后,相当一部分孩子的眼神已经打蔫了。近年来,有心理问题的孩子比例持续上升,而有研究表明,紧张抑郁的孩子增加了8%,焦虑的增加了7%,偏执敌对的增加了8%。
——作文写不好,要从更深层次找原因。
现在社会的恐慌、家长的恐慌、教师的恐慌集结在一起压垮了很多孩子。于老师详细分析了两个案例,说明找出孩子作文障碍的病因,有的放矢,让孩子心灵洒满阳光才是根本。古语云:气定神闲出文章。
——好文章在于展示个性之美。如何展示个性?于老师结合学生的文章谈了五点,审题要准;挖掘要深;内容要新;结构要稳;角度要独特......
名著阅读推荐书目(人大附中)
读书比什么都重要—人大附中特级教师于树泉在名著阅读现场会上的发言
语文是什么?—访人大附特级教师于树泉
我眼中的人大附中语文特级教师于树泉之野史篇
人大附中特级教师于树泉:如何爱上阅读?
人大附特级教师解读高考必考《平凡的世界》
福利放送:慧明教育特邀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举办经典名著阅读讲座火热开班!具体时间和地点请联系下方慧明教育电话。
慧明教育-
-
北京好的白癜风医院是哪家白癜风怎么会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jehdnde.com/wbys/97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