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辉很欣赏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的一句话:“其实,历史在我们大家身上。它的资料在我们胸中。我们的胸仅是一个熔炉。”相对于慷慨激昂纵横天下的宏大评判,长久以来,李辉更倾心于做一位不露声色的历史叙述者。
文|罗屿
站在写有“九华径旧村”五个大字的绿框白底铭牌前,李辉没有想到,寸土寸金的香港,还有这样一个小村落——青山环绕,绿茵重重。不足两米、由水泥、石板交杂而成的小径,从山脚一棵榕树沿山坡而上。小径两旁,是高低不一的老建筑和绿色铁皮搭建的棚屋。
如今,即便住在村内的老人,大多也不知道,就是这样一个破落清冷的村庄,在至年间,曾汇聚大批因躲避内战而逃亡香港的内地文人,黄永玉、端木蕻良、方成、楼适夷、黄薇夫妇、臧克家、郑曼夫妇、蒋天佐等等,都曾落脚于此。
小小九华径,一度群贤毕至。
李辉听说九华径有些年头了。作为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采访中国现代文学名家最多的记者、编辑,他一直在和“文化老人”打交道。但他并未停留于只担任一个旁听记录者、新闻工作者,他由采访、交往而深入历史本真,对庞杂史料爬梳整理,对繁复头绪条分缕析,收集了满腹故事、满仓史料,并成为以文学拓宽历史的写作者、发现者。
来到九华径的李辉,同样带着一双发现的眼睛。
年美国寻访。
“村公所”铭牌、“养正家塾”额匾、门牌号码……李辉一一读过。他无法知道,熟悉的那些前辈,各自居住的到底是哪一座房子。“可是,走在小路上,听潺潺流淌的小溪,看古树青苔,对一个寻访者来说,足矣!”
李辉喜欢旅行。小时候,他看贴在墙上的报纸,想象上面提到的远方。离开家乡前,他翻烂了一本中国地图、一本世界地图。如今,他家里有两个地球仪,兴致来了,拨动一下,世界在眼前旋转。
喜欢旅行的李辉,年秋,出版散文集《雨滴在卡夫卡墓碑上》,书中收录国内外旅行所见所思十篇。李辉的旅行文字,不是浮光掠影的走马观花,而带有强烈的个人特色。就像他曾在《新民晚报》所开专栏“静听辉声”,里面的文章也都和旅行相关。一篇《把雾喊开》,写他和邵燕祥、叶兆言等作家参加张家界一次笔会,结束后大家在山上散步。山对面什么也看不见,全是雾,李辉心血来潮大喊一声,一喊,发现雾气慢慢散开,于是同行的几个人一起喊,雾散了,一座山峰出现眼前。李辉说,每次旅行都不可复制,意外美景是对旅行辛苦的补偿。
至于《雨滴》一书,更多是引领读者走入生动的历史画面。除在《诗人走了,画家也走了》一篇记述寻访九华径(旧称:狗爬径)的故事;在《于孤独中如痴如醉》中,李辉讲自己在布拉格街头寻找孤独而忧郁的卡夫卡;在《入土为安》中,他钩沉一代大师陈寅恪骨灰安葬波折;在《安静的一九八四》中,他写自己如何寻找奥威尔墓地,同时追忆萧乾、董乐山与奥威尔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李辉说,“任何与历史相关的感觉,都是走读的收获,值得回味”,他追求旅游与历史的美妙互动与结合。
走读之间,人融进风景,融进历史。
借《时代》写中国历史
李辉常说,《雨滴》是本“小书”,几十年扎根历史的他,年完成了大项目“封面中国”的写作——过去十余年,李辉一直集中白癜风用什么药最管用北京治疗白癜风的专业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jehdnde.com/wbys/67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