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叮,您有一份来自古代的开学指南请

北京治疗白癜风病哪家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九月开学季,几家欢乐几家忧。有人狂补暑假作业发出痛苦的哀嚎,有人为神兽归笼天下太平而笑出鹅叫。那么,话说回来,古代学生开学又是怎样一番场景呢?

一、开学时间了解一下

要说惨,还是古代的学生惨,你是否听过这样一句话:“春夏务农,冬入学”?中国古代是传统的农业社会,一切活动都要围绕着农事展开,上学也不能耽误干农活。像我们现在一般是九月开学,但在古代,九月正是一年中农活最繁重的时候,对于劳动力稀缺的古代社会来说,这个时间点开学自然是不太方便。根据汉代崔寔《四民月令》的记载,汉代学生主要分三个时间开学,它们分别是:“正月农事未起,八月暑退,十一月砚冰冻时。”要说怎么这么巧,这可恰好都是农忙停歇之时呢。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事频繁,“冬季入学”成为了主流,《北齐书·李铉传》曾经有过记载:“春夏务农,冬入学”,具体时间大概是农历十月。

▲清钱慧安百子图册(天津博物馆藏)

二、别问,问就是该交学费了

历史上,最著名的学费(或者叫老师的工资?)竟然是孔子的“十条肉干”?咳咳,严肃点,应该叫束脩(shùxiū)。《论语·述而》:“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脩的意思是肉脯、肉干(腊肉),束脩就是10条干肉扎成一捆。孔子说,只要主动送给我10条干肉的学生,我没有不给他教诲的。听上去孔老夫子有嘴馋之嫌,事实上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突破。要知道,古时候官办的学校是由国家出资,不需要收费,但是入学门槛较高,基本上是贵族子弟才有资格进入。孔子办私塾率先打破了这种学术垄断,即便普通的布衣百姓也可以获取知识了。更何况这束脩也不完全算学费,更像是学生拜师的一点心意。孔子的教育理念是“有教无类”,弟子三千中,颜回、子路、卜商、冉求、仲弓、原宪、伯牛等人都是出身寒门的穷学生,孔子都把他们培养成了谦谦君子,并没有因为谁给不起束脩而拒之门外。

▲清任薰杂画册(天津博物馆藏)

▲清沙馥燕山教子图轴(天津博物馆藏)

三、生活用品准备好了吗?

现在学生都有校服,古代学子也要穿“学生服”的,“青衿”就是中国古代最传统的“学生服”。《诗经·郑风》里有首诗叫《子衿》,诗中主人心里想着的那个人,就是穿青衿的郑国学子:“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毛诗注疏》解释说:“青衿,青领也,学子之所服。”一直到隋唐、明清学子也大致是这样的装束。《新唐书·礼乐志九》记载:“先置之官就门外位,学生俱青衿服,入就位。”除衣服外,学子所用的帽子和鞋也都有讲究,如春秋时戴高高的“峨冠”、宋朝则戴高而方正的“巾帽”,明朝要求戴“四方平定巾”……

▲明代儒生服“襕衫”(图源明王圻《三才图会》)

衣物书本准备妥当,该用“行李箱”装好了。此时出场的大概率是“褡裢”、“包袱”或者“笈囊”或“箧笥”、“箱笼”等。褡裢是一种长方形布口袋,中间开口,两端装物。褡裢有大小之分,大的可以搭在肩上,小的可以挂在腰带上,两端装纸、笔、砚台、印章印泥、信封便笺等需要随身携带的学习、生活用品。

▲清任薰十二生肖(天津博物馆藏)

包袱比褡裢简单,成本也更低廉:用一块方形布料,将需要携带的物品放进去,然后将两个对角各自打结。不过,由于书本和衣物如果放在褡琏或包袱内很容易起褶、变形,有条件的学子更喜欢用“笈囊”或“箧笥”、“箱笼”。“笈”是指专门装书的箧。样子么,可以想象一下电影《倩女幽魂》中宁采臣背的书箱。当时,珍贵的书一般都会放在箱笈内收藏,秘不示人,后来代指难得、绝版好书的“秘笈”一词,就是从这里得来。

仔细想想,古代学子们真的很不易啊。在那个没有互联网没有高铁的年代,为了拜师求学要“负笈甚重”,披星戴月,可真真的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参考文献:

1.倪方六,中国古代的孩子如何上学,教师博览,年1期

2.古代学子开学要准备什么东西,北京晚报,年8月26日

···THEEND···

图文:贾曼

编辑:媒体中心李晶

监制:党委副书记张玲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eijingwanbaoa.com/wbys/1485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