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我和小剧场戏剧运动丨新京报

在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中国剧坛,我终于从一个中国小剧场戏剧运动的观潮者,演变成了它的弄潮人。

▲年1月20日,《爱恋·契诃夫》编剧童道明出席发布会。新华社记者金良快摄

童道明

《绝对信号》拉开了小剧场运动序幕年4月,我与中央戏剧学院丁杨忠教授应邀列席“京沪导演会议”。与会的导演中,最年轻的是上海的胡伟民和北京的林兆华。胡伟民在会上作了主旨发言,提出了“东张西望”论,意思是说,今天的中国话剧导演一方面要学习中国传统戏曲的美学传统,另一方面也要借鉴西方现代戏剧的创作经验。林兆华则私下里告诉我说:他正着手排一出小剧场戏剧。于是,半年之后的年11月5日,我与胡伟民导演一起坐在首都剧场的一个厅堂里,亲历了中国话剧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中国第一个小剧场戏剧《绝对信号》的首演。在这个演出中,既有布莱希特式的间离效果,也有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式的体验艺术。而更让人惊喜的是,扮演老车长的并不年轻的演员林连昆,在这个小剧场戏剧里焕发出了新的艺术生命。演出一结束,胡伟民导演便激动地对我说:“我们一定要支持这个演出!”我们两人也的确用行动支持了这个演出,我写了一篇题为《<绝对信号>站住了》的剧评,登在《北京晚报》上,而胡伟民回到上海不久,排演了上海的第一个小剧场戏剧——《母亲的心》。曹禺是小剧场运动的积极支持者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一天,我到坐落在北京东单的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一个大屋子里开会。我们坐定之后,曹禺先生也走了进来,他环视了这间可容纳百余人的屋子后,说了一句在座的人都能听到的话:“这间屋子是可以做小剧场的。”不久,“这间屋子”当真被改造成了小剧场。年11月,中国青年艺术剧院推出该院第一个小剧场戏剧《挂在墙上的老B》,导演是刚从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毕业不久的宫晓东和王晓鹰。年,中国青艺又接连上演了三台小剧场戏剧——除了知名导演张奇虹排演的《火神与秋女》外,还有《天狼星》和《社会形象》,而杨青、张秋歌和陈希光等青年演员也在这几出小剧场戏剧中脱颖而出。写到这里,我特别想说这样一句:时任中国剧协主席和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的曹禺,是中国小剧场戏剧运动的最有影响力的鼓舞者。要知道,正是由于曹禺、于是之这两位北京人艺领导的坚定支持,中国第一部小剧场戏剧《绝对信号》才得以面世。

▲《绝对信号》剧照。

曹禺也是年第一届小剧场戏剧节的积极支持者,他给戏剧节写了这样一句贺词——“小剧场是创造高度戏剧文明的园地”,这也体现了他对小剧场戏剧意义的深刻理解。因为小剧场戏剧的一个重要艺术特征,是在小剧场里,演员与观众同处一个物理空间,演员与观众的活生生的交流得以实现,从而使得观众真正成为继编剧、导演和演员之后的第四个戏剧艺术创造者。小剧场戏剧运动是伴随着上世纪中叶西方现代派戏剧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这就必然会在中国的头一批具有先锋戏剧思维的青年戏剧人中间引起呼应。所以,在中国的早期小剧场戏剧代表作中,也有中国第一个民间实验戏剧团体——蛙剧团创始人牟森导演的《大神布朗》()。南京戏剧节推动了小剧场运动的发展不久,小剧场戏剧运动开始从北京、航海延伸到了中国的二线城市。最引人注目的是南京戏剧人的作为。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南京市话剧团接连推出了两台小剧场戏剧——《天上飞的鸭子》和《家丑外扬》。他们还邀请了《中国戏剧》副主编王育生和我前往观摩。观摩之后,我们和南京话剧团的赵家捷和郝钢二位领导作了热烈的座谈和讨论,我们认为,如果在南京破天荒地举办一个小剧场戏剧节是十分有意义的。这个设想很快得到了南京有关方面的积极支持。后来他们还委托我们两人去邀请北京人艺的《绝对信号》作为南京小剧场戏剧节的开幕演出。

王育生先生与我是在北京人艺的排演厅见到了于是之先生,他正在排演《太平湖》,等他艰难地从角色中出来之后,我们走过去向他致意并说明来意,他慨然同意委派林兆华导演率领的《绝对信号》剧组参加这一次展示中国小剧场戏剧艺术成就的盛会。

▲于是之与童道明受访者供图

南京小剧场戏剧节自年4月10日开幕到19日结束,其间全国有十个剧团演出了十二台剧目。中国剧协的陈白尘、徐晓钟等几位副主席都曾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eijingwanbaoa.com/wbys/1355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