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书人的无私分享
文
张家鸿
一九八七年调至《人民日报》之前,李辉是《北京晚报》的副刊编辑。为了办好“五色土”副刊,他特意开辟“居京琐记”专栏,邀请居京五十岁以上的名家们为该专栏写稿。
“这些名家都是文章高手,只要涉及现实问题,甚至针砭现实,就一定会有精彩之笔,并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与社会反响。”一九九九年九月由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的《居京琐记》便是这些文章的结集。
冰心、萧乾、冯至、叶君健、卞之琳、常书鸿、端木蕻良、吴晓铃、吴祖光、李泽厚、王蒙、刘再复、邵燕祥等名家便是李辉眼里的文章高手。名家们笔下所写既有八十年代的北京,也有更早的北京。由近及远,从昔到今,皆是合情合理的思路。
这些文字折射出的是北京世俗生活的某些片段。虽是散文随笔,却有历史的质地在里头。居于生活层面的,虽琐碎却真实,虽零散却自有温度。他们笔下的日常琐碎繁杂,故而感受也就千滋百味。有婉转的批评,有直言的批评,有真诚肯定,有用心的赞美,有遥想当年的慨叹。
二三十年代时北京旧书店多,琉璃厂、隆福寺、东安市场均有不少。可是到了八十年代,虽然出书的数量一年比一年多,书店的数目却越来越少。售货员之热情不仅比不上旧时书店店主,甚至可以用冷漠来形容。这是冯至在《乐趣与没趣》中的感慨。
时至今日,不仅旧书店几乎消失,连卖新书的书店也经常门可罗雀、陷入困境,甚至纷纷关张。萧乾于《向城市建设部门进三言》中提出三个建议至今已是司空见惯的现实。他问:屋顶为何不建成花园?北京为何不建个博物馆?大楼建完后是否该有个保修期?
关于八十年代北京的日常书写,至今不过三十余年。其今昔对比之后的强烈差异,却令人有恍如隔世之感。当年的问题而今不再是问题,可以见出城市的进步,亦可看出文化人建设美好家园的赤诚之心。
然而有些东西,即便是过了几十年后的今天,乃至更远的未来,依然会闪闪发光。旧书不旧,旧书中的旧文依然有鲜活的生命力。
叶君健怀着敬意描绘医生工作的难度,“而每个病人的病情又不同,医生的思路和判断也就得随着病人的不同而改变”。常任侠借《琉璃厂杂忆》对人心的恶与美进行强烈的比较,“回想起这些可纪念的东西,就想起了琉璃厂的许多友好店主们”。
于《我爱雨天》中,臧克家倾诉偏爱雨天的缘由,有雨则无客或少客,如此一来时间是悠闲的心境是舒适的,可以“毫无顾忌地去从事写作和阅读”。
刘再复在《初祭聂绀弩》中赞叹其为征服不幸的人,“他从来没有被艰难的命运所击倒,也从来没有因命运的艰难而放弃真理”。黄宗江追忆南开时的英语老师李尧林时倍感亲切,“他是那样的平易而又深情,很像其弟巴金对待我辈后生”。
这些至今依然感人的文章里,更多的是关于真善美的书写,让人心中的尘垢为之涤荡一空。最令人动容的是童心、童真、童趣。在多数年过半百甚至不少已到古稀之年的文化老人身上,这种情怀是珍贵的。
凤子细细描绘孩子们堆雪人时的拍手、跳跃,惹得大人们欢喜围观;金近单位传达室张大爷国庆节时买了许多小手绢,送给同花儿一样可爱的孩子们;谢添以为不可小看玩具的重要性,它会很直接很奏效地给孩子以启发和联想,活跃他们的想象力。
丁聪笔下的凤子
丁聪笔下的金近
丁聪笔下的顾执中
丁聪笔下的石羽
丁聪笔下的吴晓铃
在《耄耋之年话北京》里,常书鸿尤其怀念隆福寺等地的庙会盛况,“变戏法的、玩蛇的、卖膏药的、斗蟋蟀的、拉洋片的、各种花鸟虫鱼摊贩、说书的、看相的”。
读臧克家《我和孩子》时,耳畔仿佛一直在回响着孩子们清脆的、悦耳的笑声,心中岂能不感愉悦?
鲍昌《绿色的梦》怀念四十年前于东直门外的所见所闻,玉米、高粱、蚂蚱、蜻蜓、纺织娘带来的声与色如在目前。
丁聪笔下的鲍昌
读此书,可追踪编者李辉在《北京晚报》任副刊编辑时的交游史。虽然后来工作调动,但是对李辉来说,这些先生和他的交谊并不停止于其《北京晚报》任职期间。这个当年的年轻人和老人们的忘年交情长达几十年,可以说有生之年、长伴左右。
他后来的写作,少不了先生们的提携、鞭策之功与督促、建议之力。因此,亦可见出李辉写作史与成长史的些许端倪。
在新近出版的《先生们》中,李辉向给予过他帮助与鼓励的先生们表达了自己珍藏心中许久的感谢。
《在信中品读教诲》写的是萧乾在一封封来信中给予的劝诫:“巴金写信要我‘深沉些’。我也转来劝你。这些年,你够顺当的了。一篇篇,一本本地问世。望更上一层楼。构思更周密,文字更推敲。我从沈从文那里学的主要是多搞搞文字,更含蓄些、更俏皮些。文字要跳动,不呆板,在字里行间多下点功夫。逐渐创出自己的风格——但又永不可停留。”一切尽在不言中,李辉于信的下面并未表达谢意。
巴金与萧乾
冰心与萧乾
八十年代中期李辉与萧乾先生合影
黄永玉先生题赠《萧乾致李辉信札》,下面为丁聪先生画萧乾肖像
黄永玉年为萧乾先生木刻《生之序曲》,以此作为藏书票
引用即是言谢,就是终生的感激。萧乾虽已远行多年,但已然创出自己风格、走出自己道路的李辉一直在用自己不倦的创作表达心中的感谢与想念。
关于姜德明,他在《吹灭读书灯,一身都是月》写道:“我真心感谢老姜。没有他的这番建议,就不会让我静下心来细细校勘,在校勘与寻访中走进历史,细细体味那一代人的心绪。”
年夏天李辉与姜德明先生的合影
年1月姜德明在家中题写序跋等
在写作风格有所调整与改变之后,李辉有了后来在《收获》开设的专栏《沧桑看云》。除却建议,姜德明身上的细心与谨慎对当初的李辉也是不可少的触动。
书中丁聪的插图惟妙惟肖,令人有先生们如在目前之感。插图是文章的具体显影。文图交相辉映,互相成就彼此,是《居京琐记》的特点。亦是它吸引读者的别致之处。别忘了,丁聪也是名家之一,是他居中串连起文章和报纸,让版面生辉,让创作美好。同时,此书开本手可盈握,读起来轻松便捷。
此书从一九九九年九月问世至今,已在李辉先生的看云斋里,安然度过二十多个春秋。如今进驻我的书房文心斋,从北到南迁徙长达两千多公里,书缘实在妙不可言。
千里书缘一线牵,线的那一头是李辉先生,线的这一头是我这个读者。这是曾经的副刊编辑如今的爱书人李辉先生的无私分享,我当笑嘻嘻乐呵呵地细读之珍藏之。
这是六根推送的第篇文章
六根者谁?
李辉|叶匡政|绿茶|韩浩月|潘采夫|武云溥
——
六根的朋友们
杨苡|黄永玉|黄宗英|王鼎钧|王蒙|秦岭雪|冯骥才|刘再复|郑培凯|白先勇|江青|林希|张新颖|毕飞宇|陈思和|白岩松|陈晓卿|张翎|梁鸿|杨葵|曹可凡|鲍尔吉·原野|梁晓声|汪兆骞|郁钧剑|赵丽宏|朱永新|梁衡|何冀平|王尧|肖复兴|杨早|盛可以|陈河|马未都|罗雪村|刘琼|于志斌|周吉敏|殷健灵|古清生|王亚彬|赵蘅|虞金星|孙小琪|张家鸿|瓦刀|汪凌|张宏明|林莞歌|陈离|鲁克|伍立杨|王道|邵天红|唐棣|李勇|韩歆|柳运宠|胡小罕|梁宾宾|何频|谭旭东|冯杰|何万敏|杨悦浦|章文萍|王彤|胡妍妍|庞余亮|贝西西|沈迦|曾念群|汪家明|敢于胡乱|王国华|蒋应红|肖斌……
长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eijingwanbaoa.com/wbys/135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