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晚报》已经走过60个春秋。
年3月5日《北京晚报》的创刊号上,代发刊词首度明确了办报方针:“这是办给广大城市居民看的一份报纸,须补日报之不足,更多地反映群众生活面貌。”这就是《北京晚报》真诚而朴素的初心。这60年里,《北京晚报》以贴近群众生活的新闻报道,富有特色的专栏,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报道,成为最受北京市民喜欢的报纸之一。
不忘初心,不辱使命。从前辈创复刊之初的艰苦创业到走进新时代的伟大奋斗,从最初的四开4版发展到今天的数十版甚至上百版,从铅字印刷到激光照排,从黑白印刷到彩色印刷,从单一纸媒到互联网新媒体,翻检这60年来的《北京晚报》,问心无愧的是,几代晚报人群策群力,不折不扣地兑现了当初的承诺。今天的《北京晚报》已经成为京城乃至全国媒体中的“老字号”,在中国报刊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温故知新。今天,我们以崇敬之心回顾岁月往昔,推出系列特刊的第一期,致敬一代代晚报人带来的温暖、温情,他们始终走在时代前沿,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激扬文字、诠释生活。
不忘初心,其命维新。
从“燕山夜话”到“北京论语”抒写民生民意一甲子风行京城言论是一张报纸的“旗帜”和“眼睛”。从引领报纸杂文风潮的“燕山夜话”到“改革开放”后针砭时弊的“百家言”、“阿凡提新篇”,再到如今“北京论语”,《北京晚报》一直站在北京百姓身边,倾听着、观察着,也在影响着这座城市。
燕山夜话:引领杂文风潮
96年3月9日,当北京城里的人们照例翻开《北京晚报》的时候,发现在三版右上角的位置,多出了一个新专栏——“燕山夜话”。在这个长方形的小边框里面,直排着一篇千余字的杂文,题名为《生命的三分之一》,署名“马南邨”(邓拓的笔名)。
第一期“燕山夜话”面世了!透过这个专栏,人们感受到了文坛吹来的一股清爽的风,同样也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共鸣。随着越来越多的杂文问世,读者来信也越来越多,仅96年3月到年3月,编辑部就收到多封读者来信。在那个物资极度匮乏的困难时期,一篇篇的小文章陪伴着读者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充实而开心的夜晚。
“夜话”散成“百家言”
年,改革开放春风徐来。年2月5日,《北京晚报》复刊。2月6日起,《北京晚报》第3版右上角——即“燕山夜话”当年亮相的那个位置——出现了新的杂文栏目“百家言”,栏头由廖沫沙题写。
与“燕山夜话”不同,“百家言”的稿件来源更加广泛,作者中不乏专家学者、社会名流。如周建人、俞平伯、周汝昌、王力、邓广铭、吴世昌、夏衍、廖沫沙、余心言、吕叔湘、秦牧、邵燕祥、金克木、曾白融、刘绍棠、刘心武等等。更多的还是基层干部、科研工作者和普通群众。
“北京论语”替百姓说话
年2月5日,一个新的版面出现在了当天《北京晚报》第6版。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许多晚报的老读者看晚报会多一个习惯:翻到6版,找到那篇字体与众不同的文章,痛快一读,拊掌称是。那时候6版有什么?“北京论语”。
从“北京论语”创办开始,每周一到周五,伴随着一篇篇酣畅淋漓的文章,“苏文洋”这个名字被很多人牢记。他会在嬉笑怒骂之中,揭开垄断暴利行业的画皮,戳穿各种不利于国计民生的政策,替普通百姓说出他们最想说而又说不清的话。有30年新闻工作经验的苏文洋笑称这是“吃杂粮,每天下好蛋”。
一篇时评、一张漫画新闻,再配上简短精悍的“新闻点点评”。如今,“北京论语”依旧心系民生,全身白癜风白癫疯医院比较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jehdnde.com/wbys/102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