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晚报评论老舍赶集,理想家庭及其他

编者按

5月20日,由北京市演出有限责任公司与天桥盛世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北京朴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出品,改编自老舍六篇短篇作品话剧《老舍赶集》,在北京天桥艺术完成了北京站首演。

此后,该剧收到了来自各方的反馈和高度,评价。6月8日,北京晚报发表题为“《老舍赶集》,理想家庭及其他”的评论文章。

现将文章转载如下,供大家品读。

前段时间,戏剧家方旭根据老舍先生作品改编的多幕剧《老舍赶集》上演,第一时间进剧院一饱眼福。方旭算得上一个方家,把老舍笔下横跨杂文、小说、散文三个文体的《话剧观众须知》《创造病》《牺牲》《黑白李》《邻居们》《我的理想家庭》串到一起,庄谐兼具,每个短小的故事都讲述了一个道理。除了《话剧观众须知》是以戏谑的方式进行观众教育以外,其他几部作品都是围绕“家庭”这一主题展开,每个都很有穿透力。

穿透了什么?时空。

都说现代社会压力大,大在哪里?无非家庭与工作。家庭无非是夫妻是否和睦、子女是否乖巧、邻里之间有无龃龉是否和谐、兄弟姊妹间关系又如何如何……工作呢,更简单了,前途如何、收入如何、老板或上司如何,间或能实现一些人生理想。这些说起来不复杂,但实现起来绝非易事。可能正如那句话所言,平平淡淡才是真,“真”是一个很难的境界。这种真,老舍写出来了。

无论看剧还是翻阅原著,几个小人物的酸甜苦辣都鲜活地呈现在了眼前:《创造病》里小夫妻在物欲和现实之间的摇摆,《牺牲》里面酸文假醋的洋博士所谓的“为爱情献身”,《黑白李》描绘了观念冲突下的兄弟情和欲反抗而不得的血性,《邻居们》所呈现的生活方式、家庭观念不同带来的龃龉甚至冲突,都有着浓重的烟火气。虽然老舍先生写的是近一个世纪以前的市民生活,但是生活在当下的观众看了仍然有强烈的共鸣。

在今天的生活中,比比皆是杨家夫妇一样的人,困顿于物欲和现实之间,为了追求所谓的文艺、品质生活——可能是一个包、一件大衣、一支化妆品或者一只宠物,不得不精打细算,短期内实现了某个目标以后,又不得不为下一个目标纠结,充满了喜感和反讽。对比下来,变化的不过是现在有了更多的寅吃卯粮的手段,信用卡、分期付款、二手交易等等。人心似乎并无增益,“青年是不肯认错,更不肯认自己呆蠢的。”

《牺牲》里的毛博士,在美利坚喝了几口洋墨水,异化成了一个不土不洋的新人类,满口的新观念和新词汇,举手投足都是旧思维和男尊女卑那一套。二三十年代固然有很多这种货色,到了今天仍然不缺,国门开得更大了一些,远赴重洋的更多了,不少人是去镀镀金,但是银样镴枪头的也更多了,有的还不及克莱登大学毕业的方鸿渐。

《黑白李》《邻居们》都着眼在了观念的冲突,前者主要说家庭内部的兄弟关系,后者重点







































北京能治白癜风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皮肤病医院是哪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jehdnde.com/wbys/1017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