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前,家电零售教父黄光裕坐牢前,他已登上人生巅峰,三次登上中国首富,并拥有中国最大的家电连锁帝国——国美电器,而阿里系和京东的B2C都还没成气候。
7年后,国美帝国掌门人黄光裕深陷狱中,而阿里系天猫淘宝和京东成为新的零售霸主。
然而一切都没有如果
黄光裕说:“具体的钱对我来说已经失去了意义,不再是我工作的目的。”
黄光裕的家乡凤壶村是一个小村庄,这里的人要到离它最近的市镇——汕头市铜孟镇去赶集,得走上半个多小时难行的泥泞道路。当然,现在情形已大为不同。年,黄光裕和哥哥黄俊钦一起投资万元,将马路翻修一新,命名“国美大道”。
汕头出了一个中国商界乃至世界商界的巨头——李嘉诚,但黄光裕年少时并没有听说过李嘉诚这个名字,更不用说从商的动机源自这位从家乡走出的商界巨头的激励。
当黄俊钦、黄光裕还在学校里读书时,每逢学校的假期,兄弟俩就经常到附近的乡镇走街串巷,回收一些塑料瓶子和旧书报来卖,运气好时一天可以赚两三块钱。这种行为对于南方农村的孩子来说是较为常见的,但也称得上是黄氏兄弟最早的商业实践。
小时候在家里,黄光裕经常听到母亲这样的说法:“钱,就是一张纸,可能是很有用的,也可能没用。这张纸揉碎了,扔在地板上,跟将一张白纸揉碎了扔在地板上是一样的。但你把块钱用好了,就有可能变成0块,1万块。”
年,16岁还没读完初中的黄光裕和19岁的哥哥黄俊钦决定走出农村,到城里找口饭。当时兄弟俩并没有远大的理想,选择经商也仅是因为这是当时在城里生存的唯一出路。他们怀揣母亲借来的高利息贷款,北上内蒙古。
到现在,黄光裕的第一桶金依旧是个谜。能够知道的只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的经济政策还处在探索阶段,在当时高度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全国的物资供应相当稀缺。黄光裕和哥哥先坐火车到内蒙古一带寻找买家市场,然后回广东发货,从中赚取差价。年左右,哥俩获得了第一笔创业资金。
但去过两次后,黄光裕便对在内蒙古做生意失去了兴趣。年春节的一天,他忽然问黄俊钦:“哥,内蒙古周围哪个城市更大?”黄俊钦随口说道:“北京、上海、太原,大的城市多了。”黄光裕找来一张中国地图一查,北京比较大,还是首都。他决定到北京发展。
黄光裕刚踏上北京的土地,即遭遇到很多初来者的情形——被三轮车骗去了数倍车款的钱。但是他很快就爱上了这座城市,北京人好,讲义气的同时做事很有分寸。他决定在这里创业。
年,黄光裕从广州进了一批服装。后来黄光裕承认,自己的这个选择是错误的——他选的衣服根本没有人喜欢。下半年,黄光裕不得不为这些衣服寻找出路。
年底,兄弟俩承包下珠市口的一家门店——国美电器店,开始了“行商不如坐商”的电器经营事业。最初他们是一半卖服装一半卖电器,后来因店面太小,他们放弃卖服装,全部卖电器。那批滞销的服装没有卖尽,被用来做了员工的店服。
说起原因,黄光裕摸摸头,仿佛露出几分当初的青涩:“我心太粗,布料、季节性等问题让我头疼,我干不了。而电器,大家都要用,风险也不大,作为当时的几大件,电器比较昂贵,也不会很快被淘汰,比较定型,我做起来比较合适。”
在当时物资比较短缺的年代,诚信和薄利多销成为了黄氏兄弟的经营原则,这一理念一直固守到今天。“要做大就要得到市场的认可。我就需要销量大、规模大,就要获取总体的利润,不去追求单件东西的利润是多少。从服务到价格,综合起来一定让人能够接受得了。消费者受益从而认可你,十年如一日,品牌就会越垒越高。”黄光裕如此解释他的低价成长策略,这也成为整个国美发展过程中最关键的因素。
对于一个面积不足平米的小店,怎么将薄利多销的定位特点宣传出去呢?最初主要依靠人际传播效应,后来黄氏兄弟想到了在报纸上登广告。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那个购物还要凭票、电器严重供不应求的时期,登广告卖电器是一种不可思议的举动。那时普遍的感觉是,不好卖的东西才登广告。有人对他这个“荒诞”想法嗤之以鼻:“你登广告能赚得回来吗?”
年,黄氏兄弟找到了《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广告部门,要求在空白的报纸中缝处登广告。第一个吃螃蟹者赢得了低成本的优势,一整条中缝的广告价格只有三五百元。黄光裕开创了报纸“中缝广告”的先河,人称“中缝大王”。这种创新的意识和独特的视角,也奠定了国美后来的快速发展。
中缝广告被越来越多的人效仿,黄氏兄弟又想到新法子:说服外资家电厂商为国美的广告买单。当时家电以进口产品为主,进口产品占80%以上。那时厂家用美金做广告,很贵,又不能直接促销,外商登完广告后,消费者也不知道上哪去买。
黄光裕找到他们说:“你们的形象广告要做,但可以削减一些量,然后支持各个商家来做。我们做的价格很低,还能直接引导消费者,告诉他们在哪儿买,我们可以搞活动来帮你们促销。”试了一两次后,效果居然很好。这时,黄光裕进一步游说道:“你那东西摆在橱窗里看不能看、摸不能摸,有什么用啊?人家也不知道有货没货。还不如在我们这儿做专柜,把这东西送给我们,有专柜,登广告后做些活动,更能促销。”慢慢地,这种方法成了家电行业营销的一种惯例。现在,家电厂商到哪都做展台。
年,因为经营思路的不同,黄光裕和黄俊钦兄弟分家了。侧重业务层面的黄光裕得到了国美的品牌,以及几十万元的现金和一部车。他利用手头的几十万元,迅速地在北京开了6家门店,统一叫做国美电器。用黄光裕自己的话来说:“在整个北京形成了一个辐射圈,形成了以前门为中心的一个战场布局、一张网。”
统一品牌后,店面物业宣传、店面风格、品牌形象宣传都得到了统一。年,黄光裕利用一次很偶然的机会,用并不是很贵的价格定下了北京地铁的广告牌。不久,崇文门地铁口出现了一块非常醒目的广告牌:买电器,到国美。绝大部分的北京人第一次知道了国美电器这四个字。很快国美就在北京火了起来。
早年黄光裕说自己是“动商”,与一部分同期创业的人一样,专门跑别人的市场,看别人的价格,一旦发现别人的价格比自己低,就实行降价,保证自己的产品更便宜。所以在家电价格战非常厉害的时期,一台电视机一天掉两三百块钱的时候都有。但慢慢地,除了通过大订单等办法获得更加便宜的产品外,黄光裕开始重视单件产品的利润。他提出的策略是,产品要进行好的定价,定得好卖,然后配套地卖出一些不敏感的商品。
到了供过于求时,黄光裕抓牢了另一件法宝——甩开代理商,直接向厂家要货源,这成了日后国美风靡全国的最核心武器。黄光裕可以被认为是中国最早预见到渠道作用的人之一。他非常清楚,一旦控制了渠道,最终生产商不得不俯首称臣,而价格也可以降到新的低水平。
在黄光裕的低价策略里,还有与众不同的一点,就是定价策略。黄光裕认为只有懂得定价才是好商人:“你定0元钱,可能只能卖10台产品,你定元,虽然少挣消费者10元钱,但不可小看这10元钱,它是一个心理杠杆。因为这10元可以引发很多东西。你给客户让利了,0块钱的产品,10元钱是1%。原来你可能挣3%,你现在少挣2%,但你销量上去了,你可能会卖出20台产品,甚至更多,你得到了2倍以上的销售额,实际上你挣的是4%,那么你就制约了对手。”很简单,还是“让利不让市场,薄利多销”的原则。
国美的促销定价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非常诱人的。在整个90年代,“特价销售”都是国美招揽顾客的撒手锏。那段时间,国美每天都推出几款特价机型,虽是亏损销售,却造成抢购热潮,国美低价口碑深入人心。而那些更贴近市场的产品,定价可能还略高点。主流产品定低价,配套产品毛利略高,这种做法提高了整体毛利空间。
“货如轮转”被黄光裕生动地体现在经营之中,十多年始终不变的低价策略让国美无往不胜。
在黄光裕的统率下,“国美模式”复制到一个个大中城市。到年年底,国美在全国60个城市共开了约家门店,销售额达到.8亿元。尤其是年11月,国美在香港的第一家门店——旺角商场开业,成为中国大陆家电零售领域走出内地的第一家,标志着国美在实施全球化战略上迈出了关键性一步。
一个毫无背景的农民之子,要闯出一番天地,只能靠自己。他的“背景”只能是把握机会和勤奋,不只用手和脚做事情,更要用脑袋做。在困难面前,敢做、敢于打破常规是黄光裕的一大特点。从商二十多年来,黄光裕敢于打破一切常规的性格已经融入到国美的血液之中,国美通过种种雷霆手腕成功地吸引了消费者,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网络实力,这种实力甚至让一些人觉得国美在电器零售领域有着“霸道”的作风——比如挤压上游制造商,每扩张到一个新地方都无视周围商圈的反抗。
年5月,国美两家连锁店在天津开业。所售商品价格比天津市场上的最高便宜元,引来了百姓的抢购,也引来了天津十大商场联合抵制。他们达成“统一零售价,联合进货,共享厂家价格优惠政策”的协议,联手逼相关厂家表态,停止向国美供货。占市场份额90%以上的这十大商场放出话来:“天津是全中国最受社会主义保护的地方,你们国美来干什么?”然后有人举报国美低价倾销,偷税漏税,引来天津市工商局和物价局联合检查。
这一仗历时三个多月,国美遇到空前的压力。由于供货厂家遭到十大商场的堵截,黄光裕只能充分调动北京总部资源,将货物一批批地运到天津。就这样,一台29寸的东芝彩电,比天津当地商场还便宜0元左右,这对消费者来说,具有无法抵挡的魅力。最终这一仗国美获胜,年9月开始,天津国美的彩电销售量居全市之首!
相比天津而言,1年国美在沈阳遇到对手的抵制更为强烈,其程度超过了一般人的想象:当时沈阳的媒体都收到一个内部文件,规定对国美不能进行任何正面新闻宣传报道。国美可以花钱做广告,但报纸若要报道国美,必须是问题的、负面的报道。
沈阳四大商场还专门派人穿着便衣到国美对面的居民楼,拿望远镜全程监控,把所有进出的车和货品以及彩电是什么型号全都记录下来,然后去警告厂家。据国美的一个经理回忆:“这种挤对到了什么程度了呢?有一个厂家的当地分公司经理,化完妆后才敢走进国美店!”
四大商场还派人来捣乱,拔电源的拔电源,拿东西的拿东西,甚至恐吓国美顾客:“你小心点,你在这里买东西,小心出门挨揍!”
商场争斗有时就像一个传奇故事,就在国美沈阳分部的负责人焦头烂额之际,国美无意中截获了一份传真——四大商场组织价格联盟,要求厂商停止给国美送货。国美顺势将这份传真提供给了“中”字头的各大媒体。沈阳四大商场联盟的负责人几乎是同时接到几家中央媒体记者的电话,要求采访。他刚开始还兴致勃勃地讲述封杀国美的理由,待到要求采访的中央媒体达到十几家后,才回过神来,但为时已晚。沈阳之围就此出现转机。
此类事件在国美帝国的扩张过程中,层出不穷。商场有炸弹、消防不合格,花样繁多,有时搅场闹事甚至演变成砖头、瓦块、棍棒齐飞的流血事件。但是无论如何,黄光裕所坚持的连锁模式、低价策略,最终赢得了消费者!
国美电器总经理张志铭不无感慨地说:“国美别的经验没有,排除阻力倒是有一套。先是当地的商家找厂家,给厂家压力,让其阻止国美的低价位;随后是当地商家拉政府,让有关部门出面查账,看国美是否有售价低于进价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到政府出面查账时,国美就离胜利不远了。”
“跟着感觉走”,有三分把握就做;进军地产,目标锁定于背后的资本市场
速度,是黄光裕谈及生意理念时常常强调的一个侧面,机会只属于能够及时把握的人。他说:“我不愿意花上三个月,将计划书字斟句酌地修改到‘完美’的地步再去执行,只要事情有三分把握,我们就马上干,在干的过程中不断去调整。”
所以,国美内部也形成了这样一种奇怪的评判标准:完成了规定目标的95%,就算完成了任务。因为国美没有哪一年完成过黄光裕制定的年度目标。但这就是黄光裕做事的风格,他总是先定下一个很高的目标,再去寻找支撑点,然后切实地去做。
黄光裕从前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做事一定要找对感觉。而他现在说得更多的是“我找到了一种感觉,就是同时操作两个行业”。
除了家电连锁,黄光裕涉足的地产业,被认为是他玩转资本市场的第二枚棋子。黄光裕的地产生意起步于年,这一年他成立了鹏润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和一般的房地产商不同,黄光裕的地产帝国在5年才慢慢浮出水面,却正在成为他第二股崛起的力量。
尽管黄光裕一直声称,要以做家电的手法做地产,但从实际操作来看,他似乎又在照搬资本市场惯用的套路:先占壳,再装东西。当土地挂牌交易后,做零售业拥有的充足现金成为黄光裕最大的优势。
地产和零售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产业,但黄光裕似乎相信这同样是一个资本的游戏。可以确信,进入地产并不是他的战略性选择,其背后的资本市场才是他的兴趣所在。
商者无域,相融共生;不学李嘉诚,相信“实践中的智慧”,付出就有回报
“一年一小变,两年一大变,唯一不变的就是变”,这几乎已经成了业内人士对于国美的公开印象。尽管国美年年都有让外界感到意外、难以理解的惊人之举,但黄光裕绝对不是一介莽夫,那些举动绝非他一时头脑发热,而是谋定而后动的产物。
年2月24日,家电行业有史以来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一次峰会——“国美全球战略合作高峰会”由国美电器在京主办召开。海尔、TCL、海信、创维、美的、索尼、三洋、摩托罗拉等中外集团高管齐聚北京,一起聆听一个声音。主持人介绍来宾就用掉了整整20分钟。
这一天,黄光裕如同江湖盟主,而这个江湖在最近的四五年内,曾经发生多次大规模的火并,价格战甚至惊动了中央,现在他把这些谁也不服谁的各大掌门人召集到了一起。
黄光裕在会上直言不讳:“厂家和商家,应该在求同存异的过程中求得进一步发展。你拿我黄光裕平衡我的对手,我就平衡你的对手,你给我越大的信任,我就给你越大的信任,你能为我付出,我就带着头扶持你的品牌,这就是做事的规律。”
说穿了,一句话,国美和家电企业并不是彻底的“夫妻关系”,到头来还是“AA制”。这是黄光裕多年商场打拼的心得,他办公室里就挂着条幅“商者无域,相融共生”。
5年,黄光裕的胃口更大了。这一年的高峰会议,国美邀请了二百多位全球顶级消费电子制造品牌的老总共聚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他更是意气风发地公布了惊人的发展计划:到8年将实现1亿元的年销售目标,成为世界强企业。
一席话下来,媒体叹服,与会宾客更是讶然——这个以光头的全新形象出现的零售渠道掌控者,实在让他们有惶惑的感觉。
这次盛会上,很少说出惊人之语的黄光裕又送给媒体一句耐人寻味的话,他对应邀而来的22位国外家电巨头们说:“如果你们失败了,不能怪罪中国。”
黄光裕16岁就出来闯天下,从不崇拜什么商业偶像人物,他说:“我不是追星族,我是干活来的。”他看重的是实践中得来的智慧,认为自己的经商才能来自对社会、对身边朋友的学习。
对于自己的老乡李嘉诚,黄光裕说:“他是值得佩服的一个人,但这并不是说我要学习他。因为他的程度和模式已经是非一般企业、非一般人所能达到的了。他可以使用的平台不一样,你不可以拿他去作为一种追求或者目标,或者模仿他的模式。他能做得了的事你不见得做得了。就跟人处理事情一样,有些事别人做合适,你做可能就不合适;有些事别人做不合适而你做又合适,因为你的环境跟他不一样,你能力不一样,你能控制这个问题。”
面对自己所创下的成就,他相信“只要努力,就有回报”的道理:“我不会吹牛。人啊,付出多少,获得多少,是早晚的问题,机会是均等的。人要发展,要你看是贪心多呢,还是野心多、霸气多。再一个,你有没有那个胆量。抛开这些,假如没有这些心理影响的话,我觉得只要努力在各方面做到一定程度,假如付出的努力都是一样的,在同等情况下,人与人之间是差不太多的,顶多差一步而已,有时是半步。”
在传媒业异常发达的今天,依靠卖电器而成为富豪的黄光裕不可避免地成为众所瞩目的人物,但黄光裕还是尽量回避公众的视线。像中央电视台《对话》这样的名牌节目向他约采访,也是公司负责品牌管理的采销中心总监多次说服,他才勉强答应。
面对记者,黄光裕缺少那种口若悬河的作秀本领。他的谈话不虚伪,不矫造,显露出一个白手起家的富豪的豁达、淡然。已经建立起庞大零售帝国的黄光裕,言谈中依旧保持着一个买卖人的本色,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是“买卖”。
当主持人问他为什么选择《对话》时,他以其特有的坦诚答道:“我们是做买卖的嘛,我们算了一笔账,好多员工也替我算过这笔账,因为《对话》栏目是很有名气的,很多人花很多钱都上不了的栏目,我们能为企业做免费宣传,那我就来了。”他的思维方式就是这样,注重实效贯穿于思维。
敬业、节俭、亲情、爱心,创造神话的平凡人没有娱乐
站到北京单位面积最大的写字楼顶层,人们才能真正了解黄光裕的雄心:那里建造着两座直升机的停机坪。尽管从未真正使用过,但他从不讳言希望拥有一架私人飞机,这样他想去哪儿就能马上行动,去管理不断扩张的零售王国。
黄光裕每天的日程都是满满的,尽管父母就在身边,但他真正用来陪父母的“闲工夫”并不多。在北京这么多年,黄光裕母亲的一个印象是,只有每年春节期间,一家人才有机会聚在一起吃餐团圆饭。平常的日子,黄光裕最大的乐趣就是回到家里,看到可爱的女儿来到面前,与他嬉戏。
到现在,黄光裕仍然是个不会玩的人,他将精力全部花在事业和工作上。平时纯粹的个人娱乐极少,偶尔他也会看看电视,电影则很少。有段时间他学打高尔夫,可是到今天也没学会,他大概是少数几位不会打高尔夫球的中国富豪之一。按他自己的话说,他忙的事情“除了采访不是正事,其他都是正事”。他不会玩,所以只好拿工作当玩。
他也不讲究吃喝,没什么个人嗜好。他最喜欢的饭菜还是老家的米粥就咸菜。因为工作太忙,常常一整天开完一个会又开另一个会,忙的时候就派助理到永和豆浆买来一些快餐,边吃边继续开会。
母亲“有工作做才算是享福”的话,他印象很深。经历着国美的风风雨雨,黄光裕已经多年没有给自己放过假了。1年里,他准备去加拿大休息几天,计划是周末去,下周三回京。时间很短,飞机往返都近20个小时,但刚到周一,心就慌了:“呆不住啊,玩什么啊玩!我觉得什么都不漂亮,什么都不好玩,我就给民航打了个电话说我提前走行不行,他们说没问题。我就坐飞机回来了。休闲是件苦差事!”
在公司大厦保安、清洁工人的眼里,黄光裕很有亲和力,没有架子,因为黄总下班时经常和他们打招呼。但公司高管人员汇报工作时,无不对这位年轻的老板表现出一种敬畏感,那感觉犹如面对的是位真正的帝王。
没错,黄光裕通过自己的生意头脑、勤奋和干劲缔造起一个企业帝国,他拥有向别人发号施令的权威。但透过种种神秘的传闻,人们能感受到他是一个喜欢思考的商人,喜欢将事情琢磨透彻的人。
内敛的黄光裕轻易不会外露自己的情感。但一次酒过三巡,他对身旁的秘书们说,社会是很现实的,自己多年在商界打拼,有一种在“夹缝中求生存”的感觉。但是他也会以一份难得的自信说:“没有跨不过去的坎。”
黄光裕是个天主教徒,信教使黄光裕始终保有着爱心。用自己的话说,“具体的钱对我来说已经失去了意义,不再是我工作的目的”。5年印度洋海啸后,国美捐款0万元用以救助孤儿,其中黄光裕家族万。
贫寒的出身让黄光裕异常重视家庭亲情,努力把企业牢牢控制在自己的家族手中。国美走上了香港资本市场后,他曾无条件地将一些股权赠予妻子、妹妹妹夫等人。
电视主持人方宏进采访完黄光裕后,难掩欣赏之情:“他一介平民子弟,在创业前几乎没有受过什么教育,十几岁就离家远行做小买卖,最终在所谓的‘倒腾电器’这个原本不被大家重视的行当成就大业。……我喜欢这样平民出身、靠经营平常生意发财的企业家,他们的成功让好多人看到了自己的希望!”
赞赏
长按内蒙古白癜风医院白癜风能治愈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jehdnde.com/wbnr/97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