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一直是北京晚报的一块金字招牌。年,北京晚报对《五色土》进行了最大规模的改版,完成了从单一文艺副刊到大文化副刊的转型。
文化报道与时俱进
郭强
《五色土》全新改版,文化基因空前激活
年,北京晚报对《五色土》进行了最大规模的改版,使之由一块版扩展到一个版组,完成从单一文艺副刊到大文化副刊的转型。这是北京晚报顺势而为的一次主动出击。
深读细品京味文化
改版后的《五色土》每期都会推出一篇特稿,提供深度阅读。这标志着《五色土》不再是单纯以发表文学作品为主体的文艺副刊,而是涵盖热点话题、生活服务、丰富人文历史内涵及文学创作的新特刊。
年,北京晚报从各部门抽调精干人员专门成立了人文工作室,负责《五色土》封面特稿板块的报道。为了凸显北京地域及“首都文化”特色,记录北京城的变迁,文化生活的状态,展现北京人丰富的精神生活,人文工作室陆续推出了《正阳书局——书香解乡愁》《豆汁传家》《最后的守城人》《龙泉寺古今》等京味浓郁的作品。
人文地理及人文游记是近年兴起,受到媒体热捧的新题材,越来越多的国人已不满足于走马观花式的旅行方式,更希望了解目的地的文化、历史等人文背景。为此,人文工作室以地理为线索给读者打开一扇文化之窗,先后推出了《阿富汗:烽火与珍宝》《贝尔格莱德读书记它与昔日柏林有何不同》《荒野南极:在世界的尽头相遇》《东瀛汉风》等代表作品,令人眼界大开。
人文特稿的另一个成功之处在于紧贴时事,今年上半年北京治理拆墙打洞,人文工作室以长椿街、西四、东西、前门等重点地区为样本推出了系列历史文化报道,重新唤醒老北京人的城市记忆。围绕通州副中心建设的进度,特别推出了《文脉通州》,从文化层面挖掘通州之于北京的重要性,由此,“文脉通州”一词开始被广泛引用。而当雄安新区设立的消息发布后,人文工作室又在第一时间刊发了《历史上的雄安》,让读者对雄安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书乡》周刊让你一次读个够
每周五推出的《书乡》周刊以自己独特的风格,成为北京晚报引领全民阅读、提升文化品质的一个重要阵地。
其一,引发思考。《书乡》周刊的立足点并非仅仅停留在图书推荐和评论上,而是通过有价值的图书内容,与读者一起交流更广泛的社会话题。比如《辽史》出版专题,讲述了一代历史学者的个人命运以及古籍出版的艰辛历程。
其二,挖掘故事。读书即在读人。《书乡》不只谈书,而是重在报道图书背后的人物及其人生轨迹,不仅有远离我们的大师级文化人物或是笔耕不辍的文化研究者、创作者,如杨绛、傅璇宗、贺友直、陈忠实、柏杨、钱穆、阿城、叶广岑;也有在自身领域卓有建树而著书立说的“外行人”,比如建筑师王澎、音乐家吴彤等。
其三,倡导严肃阅读。目前,图书市场良莠不齐,鸡汤书、健康书当道,真正有价值的学术书乏人问津。阅读不应被娱乐化、休闲化、功利化,为此,《书乡》坚持倡导“严肃阅读”的价值观——阅读绝不轻松,唯此才能获得思考的力量,推出了主打严肃学术读物的“布客榜”,10位评委都是资深媒体人,长期从事图书领域的报道,月度榜单每期会推出10~15本当月出版的读物。
其四,推出个性专栏。《书乡》通过创建“布客帮”作者团队,搭建个人专栏矩阵:《大唐传奇》讲唐代诗词背后的历史、《河小西小说西游》从《西游记》谈传统文化、《欧萌科学家》从科普图书谈科技新闻、《餐桌上的文化史》从餐桌上的吃谈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叙诡笔记》以明清笔记中的案件辨析神探真伪、《只言片语》则从语言学的角度解读流行词语,为读者奉上了文化盛宴。
《知味》调理出不一样的味道
没有好作者,便没有好副刊。《知味》编辑一方面邀请颇具影响力的作家撰稿,如赵大年、肖复兴、从维熙、缪印堂、李辉、钟桂松、杨葵、陈子善等人,组成强大阵容;另一方面通过开设个人专栏的方式,提升版面的可持续性与吸引力,一些有影响力的专栏如由李可染先生之子李小可、李苦禅先生之子李燕、董希文先生之女董一沙等人开设的《大雅宝胡同甲2号》,记录中国近现代美术史演进的“历史现场”;由清华大学教授贾珺开设的《思鲈堂杂记》,呈现出一位建筑学家眼中的美食记忆;由特一级厨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吴正格开设的《饮馔杂记》,从史学角度解析美食来由。
新闻+历史“钩沉”出新意
基于“新闻+历史”的定位,《文史》编辑特邀历史学者倪方六先生开办《一方钩沉》专栏。透过当下的热点事件、人物或现象,在历史中开掘出新的发现、新的观点、新的思索、新的知识、新的故事。比如,春节期间,推出了《中国古代有春运吗》;高考之时,刊发了《中国古代的“高考”是啥样》和《古人是如何防范考试作弊的》;“神九”发射前夕,特别推出了《中国古代的“航天员”》等。最近的《一方钩沉》也表现出较强的时令性。6月29日,刊出《古人雨天出行用什么“雨具”》。7月7日是小暑节气,7月6日,刊出《夏季最热节气为何用“暑”字》,倪先生从《说文解字》和其他文献资料入手,多方位解读了古人为什么要把一年中最热的节气称为“暑”,而不用“伏”或“热”字,已有“暑天”了,为什么还要有“伏天”,令人在品读中增长知识。
由于文章的风格既不同于专家教授的学术论著,又不同于一般写手的浅尝辄止,可读性强、雅俗共赏,《一方钩沉》成为晚报最具特色的文化专栏之一。
不跟风,坚持走自己的路
北京是具有文化积淀的历史名城,是全国文化中心,是文化艺术界名人荟萃之地。但一批在社会上享有盛誉的老艺术家都年事已高,很多已远离舞台银幕。北京晚报凭借地域优势以及重视文化艺术界大家报道的底蕴,精心设计了一个特别栏目,让老艺术家重回大众视野。
年2月16日起,北京晚报推出《好久不见》专栏。目前,亮相的老艺术家已有40多位,如刘江、于蓝、郑晓瑛、杨在葆、谢芳、方掬芬、曹灿、张勇手、胡松华、李元华、刘诗昆、王铁成、王晓棠、李光羲等。
老艺术家们德高望重,在艺术上达到了行业高峰。从他们的娓娓道来中,记者也经受了心灵的洗礼,理解了老一辈文艺工作者的艰辛和淳朴,感动于他们忠于党和人民,热爱艺术,在任何艰难的时刻都有坚定的理想和信念。
《好久不见》专栏也得到了被采访者的充分肯定。李光羲、王晓棠、王铁成、刘诗昆、胡松华等艺术家都在稿件见报后,对北京晚报的报道表达了谢意。王晓棠还讲述了上世纪80年代在拍摄电影《翔》时北京晚报曾给予的帮助,对此,她始终念念不忘。
采访这些老艺术家对年轻记者也是一种磨炼,因为他们或体弱多病,或事务繁忙,或对采访存有疑虑,为了完成采访任务,记者付出了难以想象的辛苦。为了采访王晓棠,记者与她的助手足足沟通了5个小时,采访本人又谈了一个下午,写成了八千多字的稿件。经过仔细打磨,很多鲜活生动的故事跃然纸上。
文化报道,与时俱进,北京晚报一直在路上。
责任编辑:郭潇颖
转载请注明
新闻战线
扫描鍖椾含涓撻棬娌荤枟鐧界櫆椋庣殑鍖婚櫌鍖椾含涓鍖婚櫌鏇濆厜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jehdnde.com/wbnr/87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