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报纸老去。
鼎革之初,白色名报之花凋残,红色报业体系落成。稍后,历经年反右、年代早期的副刊潮,报业在鸣放与锁喉中踯躅前行。再后,十年文革,举国欲狂,报纸在狂热呓语中失却新闻纸的本质。年代以来,报业复苏,言论涅槃,迎来所谓“报人办报”的高潮;年以来,市场经济腾跃,都市报崛起,也迎来所谓“商人办报”的阶段。进入21世纪,尤其是年以后,报业的发行量、盈利指标、影响力逐年下滑。报纸,这曾经的传媒一哥,正面临着网络等新媒体的巨大冲击。尴尬的是,由于“被管理”的力度相对严厉,此种冲击被放得更大。
60年过去,中国在改变。在此过程中,报纸从未缺席,尽管有时作为正面角色,有时作为反面角色,但都如镜子般映射出时代特质。而报纸本身,也因为中国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同步、即时,从不滞后。因此也可以说,60年的报纸变迁,就是60年中国政治、社会、经济、文化变迁的一个导言。
蔡元培说,“新闻者,史之流裔也”。如此,且让我们进入中国报纸的六十年小史。
年,鼎革之初,中国报业“除旧迎新”。
旧报当中,《申报》、《大公报》可算两面旗帜。前者是旧中国历史最长的一份报纸,于年5月停刊,享年77岁。后者是鼎革之前中国影响最大的报纸,有天津、上海、重庆、香港四家分馆。
天津大公报年1月改组为《进步日报》,后与沪版大公报合并,仍名《大公报》,主要报道财经新闻,文革中停刊;上海大公报年6月发表《大公报新生宣言》,宣布报刊归人民所有;重庆大公报年8月终刊,中共重庆市委在其基础上创办《重庆日报》;香港大公报在中共港澳工委的领导下继续出版,与《香港商报》、《文汇报》构成香港左派报纸(中资背景)的阵营。
年初,大公报主笔王芸生在香港接到新华社通稿,说天津大公报发表社论,自我谴责做了国民党几十年帮凶(此文由杨刚起草。杨是周恩来秘书,后为人民日报副总编,反右时期自杀身亡)。香港同仁看了目瞪口呆,王芸生赶到夏衍处请示登不登,夏衍沉吟许久,说一字不改,照登。有人说,大公报死亡,就在这一天。
事实上,大公报一直受到毛泽东北京哪个医院治疗白癜风专业白癜风专家讲解补骨脂注射液的副作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jehdnde.com/wbnr/6993.html